-
“碳达峰”和“碳中和”对造纸业影响简析
今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2021-09-09 20:47:48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5003.html -
碳中和下的行业发展系列23欧洲造纸行业龙头低碳转型实践
爱生雅(SCAA SS)是全球领先的瑞典卫生用品与林业公司,也是欧洲最大的私有森林所有者。爱生雅集团业务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旗下品牌包括添宁、多康、轻曲线、得宝和丽贝乐等,员工人数约3.7万人,主营产品包括个人护理用品、纸巾产品、印刷出版纸张、林业产品等。2021-09-09 20:46:23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5002.html -
王金南:利用大数据、大网络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 陈维城)9月7日,在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表示,利用大数据、大网络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如建立速报碳排放系统、自愿性的个人碳收支体系等。2021-09-07 19:37:52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4855.html -
终于有人把碳中和说清楚了
提到碳中和,你可能想知道:什么是碳中和?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碳中和?究其原因,是什么让碳中和成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遏制全球变暖而采取的举措?这对我们每个人到底有什么影响?我们又需要如何应对呢?为了回答这一系列问题,我们首先介绍碳中和的提出背景。2021-09-05 17:44:48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4831.html -
全国碳配额价格一度超60元每吨
每经AI快讯,自7月份全国碳市场交易启动以来,全国碳配额价格一直维持在50元每吨以上,期间最高价曾超过60元每吨。中国核证自愿减排市场,简称CCER,目前还未对个人开放,最近价格出现了较为快速的上涨2021-08-07 18:14:35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4807.html -
百姓车联“万吨碳减排计划” 与司机共同助力碳中和
中国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为普通个人又该如何作出贡献呢?6月5日,百姓车联发起“万吨碳减排计划”公益行动,呼吁司机通过养成良好驾驶习惯,减少驾驶过程中的碳排放。2021-06-05 18:45:47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4617.html -
新增3万个指标全部用于节能车,广州向“碳中和”目标挺进
5月26日,在有关单位的见证下,5月增量指标摇号顺利完成。通过公开摇号共产生4500个个人中小客车普通车增量指标(参与人数为675670人)2021-05-28 11:17:01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4566.html -
宋瑞赴豫北考察碳氢农业碳中和项目
近日,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二级巡视员、驻信阳息县弯柳树村第一书记宋瑞,中国碳氢核肥项目全国托管农业委员会主任万正,在中国碳氢核肥项目豫北管委会主任、范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朱保存陪同下,前往豫北濮阳市范县、安阳市内黄县实地考察碳氢核肥试验农田,深入田间详细了解世界先进的绿色生态减碳增产的科研项目碳氢核肥使用效果。2021-05-27 12:04:10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4514.html -
二氧化碳的“捕捉”与“封存”
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自己抵消自己产生的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在众多碳中和技术路径中,有一个治理思路,因其可高效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前景而格外引人注意,那就是碳捕捉。2021-05-23 17:17:57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4323.html -
碳资产管理是下一个引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兴行业
近年来,“应对气候变化”一直是全球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极端气候现象频发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世界气象组织不久前表示,2019年6月下旬席卷欧洲多国的热浪同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环境造成的影响有着必然联系。温室气体浓度的不断增加将引发更大规模的全球热浪、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海洋温度升高和极端气候。关注气候变化的同时,呼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 的呼声日益高涨。气候变化影响每一个人,任何一2021-05-22 19:07:16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4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