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碳中和,保卫地球的旷世之战

作者:中企碳中和服务网  来源:法治日报  发布时间:2021-05-20 14:24:45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讯:

2020年9月22日,中国首次向全球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此后多半年时间里,“碳中和”从一个陌生的专业词汇变成了一个网络热词。

  实际上,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早在2009年联合国第九届世界气候大会哥本哈根会议前夕,中国就已提出量化减排目标。2015年,联合国第十五届世界气候大会巴黎会议前夕,中国又进一步更新有关碳排放的定量目标。

  不过,据2020年相关统计,中国化石能源占比仍在75%―80%左右。要实现碳中和,能源结构需大幅调整优化。但能源转型不是一种能源简单地被另一种能源替代,它涉及社会、经济、科技、法律等各个领域,这些因素之间又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一步增加了复杂性。

  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仍处于爬坡阶段,这决定了碳中和亦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创建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中国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是一道无法回避的考题,更是一座荆棘丛生的山峰。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当1859年美国人第一次运用机械化手段在宾夕法尼亚成功采集到石油,人们发现从石油提炼出的煤油可以替代鲸鱼油照明,从此石油进入人们视野。而这一举动无心拯救了数百万头鲸鱼,持续200多年的捕鲸业逐渐落幕。

  中国提出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是一个巧妙的时间节点,这一年距离石油被人们发现并带领人类进入化石能源时代又过去200多年。

  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支撑了19世纪到20世纪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在现代社会对资源的巨大消耗中,化石能源的弊端愈发显现,它们燃烧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候异变,威胁着人类生存安全。东西方各国纷纷提出碳中和目标,用新能源代替化石能源,已是必经之路。

  在碳中和引发的这场社会经济巨大变革中,气候和环境挑战已转化为政策领域的博弈,如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将成为全球碳中和版图中真正的赢家。

  

  ▲欧佩克上调全球石油需求预期 CFP

  新能源成“关键先生”

  气候问题一直都是全球关注的公共议题,更是一个无法用简单方法解决的复杂难题。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通过的《巴黎协定》,是近些年气候变化谈判领域少有的成果,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部署:发达国家继续带头,努力实现减排目标,为协助发展中国家,在减缓和适应两方面提供资金资源;发展中国家应依据不同国情继续强化减排努力,并逐渐实现减排或限排目标。

  作为“带头大哥”,欧盟一直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动作频频,而“灯塔国”美国在气候问题上一直“随风摇摆”。

  作为全球碳排放大国之一,中国在2020年9月给世界以承诺,提出了“双碳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中国的参与,为国际社会践行《巴黎协定》注入了强大动力。之后美国拜登政府加入,全球碳中和版图因为有了中美两个碳排放大国的加入得以真正完整。

  截至2021年1月,已有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明确碳中和实现的时间节点。日本、加拿大、欧盟等都将这个时间定在了2050年,相比较而言,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晚了10年。

  但纵观全世界,多数发达国家工业基础雄厚,已经完成了工业现代化布局,拥有足够资源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治理。而中国从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上来看仍是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中后期。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开的信息,2020年我国人均GDP接近1.05万美元,大约是美国人均GDP的1/6,接近欧盟人均的1/3。中国要在人均GDP相对低的水平下实现碳达峰,难度更大,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碳中和需要一定的缓冲期。

  国海证券在报告《“碳中和”之投资机遇》中提到,从能源结构上看,中国依赖化石能源,2019年化石能源占中国能源结构的85%,其中煤炭占58%,石油占19%。从产业结构上看,中国更偏重于制造业,能源效率低、碳排放量大,降低排放量任务艰巨,对于碳中和目标而言,中国需要付出的代价更大。

  因此,中国给出的时间表上,“碳达峰”到“碳中和”之间有30年的缓冲期,这无疑经过了精密计算。

  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纪70年代石油美元体系的确立,使美元逐步形成了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霸权地位。但在碳中和的世界竞赛中,油气煤这类化石能源将逐渐被“能源互联网+储能”的模式取代,这一背景下,石油美元体系或将逐渐瓦解。

  同时,在碳中和演进路径中,水电、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将会替代化石能源。2021年3月30日,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的水电业务遍及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企业承担了海外70%的水电建设任务,光伏产业为全球市场供应了58%的多晶硅、93%的硅片、75%的电池片、73%的组件,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风机制造国,产量占全球一半,为全球可再生能源提供了中国产品。

  可见,中国在新能源发展中占据主力地位,有望将新能源的人类文明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国“碳”路:方向与预期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环境学院副教授王克指出:2019年,我国GDP比2005年增长超4倍,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了48.1%。这表明,我国如今已经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的初步脱钩。

  除了碳达峰目标之外,碳强度也是重要支撑性目标之一。我国的减碳目标完成进度很快,目前看来,2020年的碳强度下降目标已经超额完成,之前计划2020年碳强度下降40%~45%,但实际下降了48.4%,超出了约3个百分点。

  国家应对气候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认为,这首先得益于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和优化。国家一直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供给侧改革,为减碳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其次得益于能源结构的优化,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逐步提高,煤炭消费占比逐步下降。第三,在一些重点领域,如传统的高耗能领域中倡导提质增效,如交通工具中主推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成为新增建筑的主流等。另外,生态环境部目前正在做减污降碳工作,从大气污染防治出发,既能降解常规污染物,又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多措并举,对未来双碳目标实现有很大支撑作用。

  

  ▲CFP

  王克在《我国碳中和愿景与路线图》一文中规划了碳中和路线图:我国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实现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降低65%以上;2030年至2040年,进一步强化降低GDP能源强度和二氧化碳强度,提高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稳中有降;2040年至2050年,在能源、工业、建筑和交通等领域实现最大程度的减排,碳总量加速下降;2050年至2060年,开展先进负碳技术的应用,比如碳捕获、利用和封存技术、生物能源与碳捕获和储存技术等,实现碳总量持续稳定下降,努力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中的亿利生态光伏产业 CFP

  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对于中国的碳中和实现方式,国海证券分析称,将主要通过减排、环保监测和新能源使用等。根据2020年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综合报告,电力、工业、建筑、交通四部门全年二氧化碳排放占比分别为40.5%、37.6%、10.0%、9.9%。因此,电力和工业是重点减排领域。

  王克介绍,2019年,我国燃煤发电装机占全国总装机的52%,发电量占比为62%。因此,控制电力部门煤炭消费是中国实现电力部门脱碳根本所在。在碳中和目标约束下,我国电力部门需加速转型,在2050年前实现零排放或负排放。

  与欧美国家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相比,中日韩等东亚国家煤炭占比和工业占比高,中国的减排方式或将有别于欧洲国家,与日本相似,更加注重新能源、节能、核能、氢能、火电+CCS 等技术发展。油气企业以加快天然气供应、加强新能源(风电、光伏、氢能)投资、加强生态治理为主;电网企业以适应新能源大规模接入为主;发电企业以提高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为主。

  工业行业减排也是减碳重中之重。信达证券分析,在中国,钢铁、水泥、化工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排放总量约为16.2%、15.7%、7%。另据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测算,钢铁行业占全国碳排放总量15%左右,是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国家计划2050年工业部门的碳排放较2020年降低60%,方法包括改变燃料、关停高耗能企业和错峰生产。

  在“环保监测”中,排放监测、碳捕获与碳储存是重点内容。少部分排放不能完全避免,一方面可以通过森林、海洋等碳汇进行自然吸收,另一方面可能还需要额外的、一定规模的“碳移除技术”。

  新能源的利用是第三种方式。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将大大减轻碳排放压力。同时,特高压、智能电网等配套设施发展空间大。国家气候变化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建坤教授,在题为《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的演讲中提到,在2℃目标下,2050年非化石电力占总电量比例由当前的约32%提高到约90%,目前我国光伏与风电都几乎实现了平价上网,未来扩大市场份额确定性高。同时,在乘用车电动为主、商用车氢能为主的指导下,电动汽车快速推广,在政策催化下销量也将大增,预计在2025年占新车销量的1/4,而氢能汽车也在快速研发之中。

  直面环境挑战,还是逃离地球?

  当山坡上的碳中和爬到坡顶,将会出现何种胜景?这仿佛是一个科幻片的主题。虽然柴麒敏自谦想象力不足,但他从三个方面去展望的未来足够让人振奋和憧憬:

  首先,现有能源使用形态会发生巨大改变。目前我们的终端能源使用还是依赖煤、气、电,但未来可能主要以电和氢能为主,不再会有化石能源的直接使用。现在我们的交通工具依赖燃油,但接下来对交通工具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新能源汽车,甚至建筑也有可能都升级为光储充一体化的智慧能源设备,共同组成多元交互的新型电力系统。第二,自然森林面积可能会比现在更大,城市化的形态可能会出现很大变化,道路规划、街区分布等这些城市的组合形态将与传统城市大相径庭,也许大量的交通设施都在地下,地面上是优美的景观设计,人造城市和自然生态系统融为一体,更为和谐。第三,能源生产的概念可能不是大烟囱、冷却塔,能源的生产地区既有在沙漠戈壁这种无人区,成片的光伏电站如稻田一般一望无际,也有在城市中分散的分布式电站,每个人既是能源的消费者,也是能源的生产者,会有高阶的信息化、数字化的方式来保障能源安全,通过绿色再赋权、扁平再排序、开放再定界、分散再集中、协同再竞争从此使能源系统拥有了新的维度。

  时代的跃进是因为新技术的出现,新能源技术的进步也会远早于化石能源的耗尽。我们不用等到煤炭、石油耗尽了,才去考虑新能源的发展,就如同石器时代结束并不是因为石头用完了,人类也并非因为烧完了柴火才进入到电气化时代,当蒸汽机技术出现时,人类自然而然抛弃了生物质能……

  解决好环境带来的挑战后,通过碳中和,普遍提升地球的环境质量和人类的生活品质,大家能共同分享绿色转型的效益。至少,地球人暂时不需要移民到火星。

关键字:   碳中和,保卫地球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图片新闻

  • 多家会员单位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第三方服务机构! 多家会员单位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第三方服务机构!
  • 康迈南京荣获“零碳工厂”认证 康迈南京荣获“零碳工厂”认证
  • 关于举办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的通知(同期举办年度碳中和领域颁奖盛典) 关于举办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的通知(同期举办年度碳中和领域颁奖盛典)
  • 碳排放市场迎新政,绿电能否分杯羹 碳排放市场迎新政,绿电能否分杯羹
  • 如何解决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回应 如何解决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回应
  • 中信建投:碳排放核算方案发布,促进绿电环境价值兑现 中信建投:碳排放核算方案发布,促进绿电环境价值兑现

在线评论

  •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法律规定,字数在200字以内。

战略合作联系

  • 投稿邮箱:jnzlhz@126.com
  • 广告合作热线:13552701370
  • 微信公众账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会员服务 | 多元化服务 | 招聘信息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