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探索“碳中和”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优化

作者:中企碳中和服务网  来源: 华地行土地说   发布时间:2021-11-29 15:20:51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讯:

编者注:当前,极端气候、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市人居环境与安全,减碳控排与生态文明建设已刻不容缓。“碳中和”城市建设在规划中融入低碳规划理念和碳排放管控措施,全方位落实碳达峰和碳中和重大部署,推动城市生产生活碳达峰。这既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系统保护必须落实的重要内容,更是维护人类福祉、保护人类家园的关键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实现“碳中和”控制升温的全球大背景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消耗化石燃料造成温室气体浓度不断上升,由此引发的气候变化已对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产生了广泛影响。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观测到的热浪、干旱、洪水等与气候相关的极端事件显著增多,如果不做出更大的减缓努力,到21世纪末将导致高风险、大范围和不可逆的全球影响。尽早实现碳中和、控制温升逐渐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2020年我国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是我国彰显大国责任和担当的重要举措,也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争取全球低碳绿色新时代话语权的重要路径。

二、空间规划被广泛认为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手段

低碳国土空间开发的实现主要有碳减排和碳增汇两个途径,前者是以“源”作为出发点,需要通过科技进步以及能源改革,更多地减少人为源的碳排放;而后者是从“汇”的角度来考虑,采用合理有效的措施将更多的碳固定于生态系统中。尽管陆地生态系统具备不同的碳汇能力,但仍然需要注重通过国土空间格局的优化,更多地实现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以改善人类经济社会系统的碳排放影响。

(一)以碳汇能力提升为导向,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

注重对于碳汇高区域空间的保护,尤其是在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等编制中的运用,建立完整的碳汇影响评估制度,提出碳汇损失补偿机制,或者碳汇空间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强建设用地审批监管,严格耕地、林地等农用地用途管制,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生态空间。强化监测监管和执法监察,以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为重点,严格保护各类重要生态系统,有效发挥现有森林、草原、湿地、耕地、海洋等碳库的固碳作用。如东南地区是重要的碳源和碳汇空间,需要进一步严格监管这一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包括林地、耕地、草地以及湿地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二)以碳达峰为契机,强化建设用地总量管控

建设用地扩张所引致的非建设用地减少,是土地利用碳的重要原因。评估建设用地扩张的碳源、碳汇效应,注重优化、布局低碳导向的城市空间布局,探索构建低效排放的建设用地格局体系;制定重大基础设施以及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碳中和政策;创新建设用地扩张的碳补偿机制。

(三)以碳管控为抓手,探索制定土地利用碳排放标准

结合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针对土地利用对于碳排放的影响,制定优势发展区域以及重要碳汇空间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标准,从而将碳排放控制与国土空间管制相结合,为构建低碳国土空间格局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三、多角度共同构建控碳减碳体系

(一)发展低碳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碳排放达峰

制定政策鼓励高能源强度、高污染产业企业生产工艺与节能环保技术升级,深度普及低碳与碳捕捉技术,制定工业企业低碳法规,严格把控企业的碳排放,从生产端降低单位产值能耗与污染。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为导向,循序渐进推动产业结构低碳化,促进电子信息、金融保险、技术顾问等低碳型第三产业发展。

同时,在规划过程中运用产业关联模型识别高关联度产业企业,构建产业共生链,提升产业关联度并推动高关联产业临近布局,缩短上下游企业距离,减少不必要的客货运输碳排放。在产业园区规划建设过程中重视产城融合、商住平衡和功能复合,构建兼具回碳与防护功能的环园绿地,建立低碳生态的第四代产业园区。

(二)完善绿色交通体系,控制交通碳排放

研究表明紧凑城市有助于降低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公交先导模式和配套完善的生活圈是交通碳排放减少的重要措施。“碳中和”城市建设要以公交优先和减少通勤为核心,遵循“公交先导区-服务中心-城市格网”的思路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提倡建设“窄街区、密路网”的城市格网,有助于营造尺度适宜、空间紧凑、职能丰富的舒适生活圈,满足居民基本生活服务需求,从而减少因外出寻求生活服务导致的不必要通勤,另外临近的大运量快速公交能大大降低私家车出行比例,减少交通碳排放与拥堵问题。

其次,也可向自行车友好城市转型,联动构建城市慢行系统和绿色基础设施,优化传统道路的非机动化设计(如自行车道),提高城市主要交通干道的非机动车出行和步行的便捷性与安全性,在重点交通站点设置自行车停车场,优化“最后一公里”交通并提高低碳出行比例。注重绿波交通建设,合理设计绿波速度与相位差,可以有效减少因交通拥堵和红灯信号导致的不必要碳排放。

(三)健全低碳市政设施体系,推动市政设施减碳脱碳

能源消费是“碳中和”城市建设的重点调控领域,国土空间规划需高度重视低碳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系统优化。我国电力和热力生产约占能源相关碳排放的50%,电力部门脱碳是碳达峰的关键一步,在规划中注重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以核能和碳捕捉为辅的多样化技术组合发电设施建设,逐步淘汰常规燃煤发电设施。建立“互联网+”智慧能源供给设施系统,通过终端入手、环节控制和源头优化,建立城镇能源负荷需求、传输通道、生产供应和储备调峰互联共享的智能化能源供给网络,向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低碳能源体系转型,降低高碳排放、高污染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费量。

另外,完善绿色低碳环保设施和垃圾资源回收利用处理系统,全面推动垃圾分类处理、运输与处理工作以充分利用固体废弃物剩余价值,优化垃圾焚烧无害化技术与热能再利用方式,减少废弃物处理带来的碳排放与环境污染,实现对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

总结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对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出的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要尽快建立应对逻辑路径,做好碳定量方法、多情景模拟等基础性技术储备,并有效纳入“五级三类四体系”的总体框架统筹考虑。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字:   “碳中和” 国土空间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图片新闻

  • 多家会员单位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第三方服务机构! 多家会员单位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第三方服务机构!
  • 康迈南京荣获“零碳工厂”认证 康迈南京荣获“零碳工厂”认证
  • 关于举办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的通知(同期举办年度碳中和领域颁奖盛典) 关于举办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的通知(同期举办年度碳中和领域颁奖盛典)
  • 碳排放市场迎新政,绿电能否分杯羹 碳排放市场迎新政,绿电能否分杯羹
  • 如何解决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回应 如何解决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回应
  • 中信建投:碳排放核算方案发布,促进绿电环境价值兑现 中信建投:碳排放核算方案发布,促进绿电环境价值兑现

在线评论

  •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法律规定,字数在200字以内。

战略合作联系

  • 投稿邮箱:jnzlhz@126.com
  • 广告合作热线:13552701370
  • 微信公众账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会员服务 | 多元化服务 | 招聘信息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