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讯: 9 月 4 日,BP 在京发布 2018《BP 技术展望》。报告聚焦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合计占到全球50%的中国、欧洲和北美,围绕能源效率、数字技术、可再生能源、能量储存和脱碳天然气五大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针对技术将如何推动全球应对未来“能源需求持续增加、能源生产和使用却更加绿色低碳”的双重挑战、企业又将如何应对?本报专访了 BP 集团首席技术官大卫・艾顿(DavidEyton)。
陆上油气资源可满足未来30年的需求

陆上油气资源可满足未来30年的需求
记者:技术进步会在何种程度推动石油上游业发展?
大卫・艾顿:全球的技术可开发资源非常丰富,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无法预测政府在能源转型方面会推出什么样的新政策,或者说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政府推出的能源转型新政策,以确保投资的正确性,但无论如何,应对能源转型挑战的最佳方案是努力追求技术创新和进步。
比如在能效提升方面,通过更高能效技术的普及,我们预计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能降低 40%(不计成本因素)。而在油气领域,未来30年,油气产量仍将保持大幅度增长,技术进步,尤其是自动化和数字技术、油气藏成像技术等,将能够让全球的油气可采储量到 2050 年分别增加 50%、25%,同时有望使各类油气资源桶油当量的平均生命周期成本下降 30%。
记者:目前的技术是否可以保障油气开发收益和环保之间的平衡,尤其是在那些深海与极地等高风险地区?
大卫・艾顿:我们很难预测全球对油气资源的需求,因此也很难预测全球范围内需要从深海、极地等高风险地区获取多少油气。目前看,全球现有的非高风险地区的油气供应量完全可以满足2050年前的全球需求。所以,挑战在于如何以更加经济合理的方式开发现有非高风险地区的油气资源,以及如何在开发这部分资源的同时,又最小化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记者:石油企业应如何在提升油气运营效率、降低油气生产成本、探索新能源技术之间做取舍?
大卫・艾顿:对于 BP 而言,是“两条腿”走路。BP 每年大概会投资 10 亿美元进行油气勘探和开发,同时投资 5 亿美元用于开发新能源。两个领域的投资不能简单类比。我们需要放眼未来几十年的发展,然后据此做出长远投资决策。
BP 的业务焦点一直都是油气,未来几十年内,仍将继续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在油气方面的业务。在新能源时代,我们希望提供多方位、全覆盖的解决方案,建立更多合作,并将这些不同的业态创新整合起来,以满足国家、企业和消费者的需求。
脱碳天然气将扮演关键角色
记者:本次报告特别关注了脱碳天然气,未来天然气行业的减排空间有多大,会有怎样的技术方案?
大卫・艾顿:我们预计全球天然气需求将持续增长至 2040 年,到 2050 年,与天然气相关的甲烷排放将会得到有效控制,逸出量将接近于零。全球有一半的市场很难真正实现电气化,在这其中脱碳天然气将扮演非常关键的角色。未来有两个天然气脱碳技术趋势值得关注:一是碳捕捉、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二是核能制氢技术。
我们预测,脱碳天然气的发展速度虽然不及数字创新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以及储能技术,但仍将在最具成本效益的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而碳价将推动脱碳天然气得到更大规模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如果二氧化碳价格上涨至每吨 100 美元,运用 CCUS 技术对燃气发电厂进行脱碳将具有成本效益。同时还可助力建立生物质制天然气,以及天然气与氢、电相“耦合”的低碳能源系统。由全球商界牵头建立的氢能委员会预测,到 2050 年,氢能将占据能源消费总量的 20% 左右。
记者:碳定价或碳市场政策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低碳技术的发展?
大卫・艾顿:在一个经济体内部,应该实现不同行业之间碳定价体系的协调和统一,否则可能无法真正实现低碳技术利用的经济和高效。同时,还需要考虑如何平衡不同领域对于碳减排和利用之间的需求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做出更符合市场规律、能够带来更高效益的选择,同时促进成本降低。对于碳价来说,恰当的做法是政府设定方向,制定规范,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最佳优化决策。
记者:关于柴油车的减排,除了油品升级以外,目前市场上有多种技术路线,您如何看待这些技术路线的发展前景?
大卫・艾顿:事实上,柴油车的碳足迹比汽车要低。在柴油机方面能够应用的技术乃至已经应用的技术要远多于汽油机。可将柴油机的成熟技术应用于汽油机,推动汽油机的进一步发展。
在卡车、船舶、飞机这些对能源密度要求非常高的应用领域,很难真正实现对柴油的替代。如果把眼光放在中期, LNG、生物燃料、甲醇燃料都可以帮助降低柴油车的碳足迹,推动柴油车的碳减排。但对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成本各有差异,需要因地制宜做出最优选择。长期看,交通领域实现纯电动化非常困难。因此,我们建议充分挖掘脱碳天然气技术的潜力。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三地首次联合发布绿色低碳技术典型案例 2025-03-21 12:42:22
- 以技术驱动绿色变革,领跑新能源产业低碳转型 2025-03-02 19:47:05
- 我国零碳制氢技术连获重大突破 2025-02-19 16:38:31
- 近零碳服务区、零碳高速路、绿色养护技术——高速公路 逐绿而行 2025-02-12 14:39:00
- 低碳零碳燃料系统研发中心在湖北当阳揭牌成立 2025-02-12 14:36:55
- “零碳中国”评价标准体系多项成果成功发布 2024-11-16 16:54:52
- 以“绿”焕发电解铝“第二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线报道 2024-11-16 16:42:48
- 深圳碳中和取得基于碳中和的生物炭负碳排放监测方法及系统专利 2024-11-06 11:05:38
- 中国水务在农田水利实现新突破! 2024-11-05 12:34:22
- “零碳论坛”、技术标准、项目路演…… 一大批重大成果和绿色创新项目亮相深圳国际低碳城 2024-11-01 16:5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