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成交量稳居全国首位试水碳市场十年,究竟给广东带来什么?

作者:中企碳中和服务网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21-07-04 16:27:56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讯: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在即,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将因此而诞生。一时间,“碳交易”成为备受关注的大热之词。

对于“碳交易”,广东企业并不陌生。广东对碳交易市场的探索,几近十年之久。作为全国八个碳排放交易试点之一,广东早已闯出了一条独特的高度市场化的道路,率先进行配额有偿发放竞价、首创低碳发展红利惠及公众的碳普惠机制、将生态补偿引入碳市场、试水碳金融……

由此取得的节能降碳成绩,更是“杠杠的”:截至2021年6月20日,广东省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88亿吨,占全国碳交易试点38.68%,稳居全国首位。

广东的碳市场控排企业2019年排放量,与纳入碳市场当年相比,整体实现减排幅度达11.4%。

1/

碳排放权交易所

是做“煤炭交易”吗?

“如此创新的一个机制要推行下去,阻力显而易见,”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相关负责人坦言。从筹备到运行,她不仅参与其中,还一直见证着广东碳交易市场不断试水,不断创新发展的全过程。

10年前碳市场刚刚启动的时候,很多企业对于碳是什么,一无所知。“过去,中国的企业没有碳排放的概念。一开始,很多人甚至以为碳排放权交易所是做煤炭交易的。”这位负责人说。

2011年,国家发改委决定在七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广东名列其中。当时,摆在所有试点省市面前的最现实问题就是――如何进行交易?

放眼世界各国的实践,碳排放减缓有命令型、财税型、市场手段等多种方式,其中又以市场手段为主流。

因为,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不一样,碳排放权很大程度上关联的又是一个地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所以,世界上大多数主要经济体,均采用市场手段来进行调控。

作为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广东,最终选择了一条高度市场化的道路。其他七个试点(福建于2016年成为第8个试点)省市,则基于各自不同现实,做法不一,市场化程度也各不相同。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筹备,2013年12月17日,先是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指导性文件《广东省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下简称《试行办法》)。《试行办法》总则的第一条强调,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规范碳排放管理活动”。

两天后,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下简称“广碳所”)开市。广东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

接下来的七年,广东全面进入“花式创新”模式,为七年后即将上线的全国碳市场不断向前“探路”。

2/

首尝“配额有偿发放”

交易从“冷清”到“活跃”

广碳所开市的当月,就完成了广东首次配额有偿发放竞价活动,在全国率先试点配额免费和有偿发放相结合的制度安排,率先机制化通过竞价形式发放有偿碳配额。

所谓配额交易,就是政府给企业一定的碳排放配额,如果企业当年的排放未达到配额,则可以将差额在碳排放交易平台上出售给其它企业;如果企业当年的排放超过了配额,则需要通过碳交易平台向其它企业购买配额。

例如:如果一个企业的配额是1000吨,但它实际用了2000吨,那么多排的1000吨就需要去市场上买回来。但如果他当年只排了800吨,那么剩下的200吨就可以在碳市场上卖掉。

而究竟是通过技术改进来减少碳排放,还是花钱购买配额,则由企业自己衡量。

对于从来没有受到过碳排放总量限制的广东企业来说,让其控制排放、花钱买配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且,广东一开始就挑了一个更困难的模式:跳过100%免费发放配额的“过渡期”,直接进行“有偿竞价发放”。

“因此,我们需要花更大的力气去说服企业。”广碳所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由于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初始广东碳市场的交易不如预想活跃。“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个市场终于开市了,结果没有我们想要看到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大家都很着急。”

当时,很多企业甚至对碳市场感到莫名其妙。“你要让他们接受碳这回事,而且还告诉他们,‘花钱买碳’是为了减缓气候变化,很多企业根本无法理解,毕竟这个理由听起来与他们毫不相干。”

为了改变企业的观念,相关政府部门和各支撑机构,持续不断地深入企业、深入各地市,进行能力建设的培训,科普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和危害,告诉他们在能预判的未来,排放必将承担成本,早一点应对比晚一点应对要强。

这些努力慢慢起到了效果。2015年、2016年左右,广东碳排放权交易开始活跃起来。甚至有些企业还通过碳交易产生了新的盈利,并设置了新的部门和业务线条。

“这几年一直是量价齐升的状态,”北京太铭基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在广东碳市场开启之时,就一直参与进来。据该公司总经理孔晴熙介绍,一开始交易量很小,仅三四年市场就慢慢成熟了,交易越来越多。

碳交易实时价格显示。

3/

成交量稳居全国首位

广东企业提前“历练”

根据广碳所提供的数据,截至2021年6月20日,广东省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88亿吨,占全国碳交易试点38.68%,稳居全国首位;累计成交金额40.95亿元,占全国碳交易试点35.78%,成为国内首个配额现货交易额突破40亿元大关的试点碳市场。其中,一级市场累计成交量1756.19万吨,成交金额8.15亿元。

自2013年开市以来,截至6月15日,广东省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居全国首位。

截至6月15日,全国八大试点市场碳交易额数据。广东碳排放市场成为国内首个配额现货交易额突破40亿元大关的试点碳市场。

很显然,广东碳市场已成效初显。虽然高起点让广东的碳市场之路走得更加不易,但事实证明,广东的选择是正确的。

广东最早纳入控排的,是来自钢铁、水泥、电力、石化等4大行业中年排放量2万吨以上的企业。2016年12月,又加入造纸和民航两大行业。单这6大行业就占到了广东省全社会排放量的70%以上。如今,6大行业中的控排企业约250家。而其它参与碳交易的市场主体已超过了1200个。

通过碳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配和履约机制,短短6年时间过去后,碳市场控排企业2019年排放量与纳入碳市场当年相比,整体实现减排幅度达11.4%。

其中,电力、钢铁、石化、造纸行业排放量减少幅度分别是14.6%、2.5%、9.7%、11%。所有控排行业的碳强度也均实现了下降,其中,单位粗钢、水泥粉磨和纸浆制造碳排放下降幅度分别为21.6%、18.9%、29.9%;单位原油加工量、机制纸制造和航空运输量碳排放下降幅度分别为10%、4.2%、5.8%。

从上述数据亦可以看出,碳市场在促使企业主动实施节能改造的同时,也让企业提高了运营效率。另一方面,企业碳强度下降后,碳排放资产富余,从而实现了“减排带来收益”理想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在碳市场上经过多年“历练”的广东企业,在面对“双碳”目标时,自然已具备深刻的认识和更好的准备。

诚如孔晴熙所言,对于纳入控排的企业来说,其实这是一种成本重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给企业一个周期,让他们能逐渐主动地去做节能减排、产业升级改造之事。

4/

碳普惠机制创新惠及公众

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在配额有偿发放竞价取得成功后,广东又有了新的目标:如何通过市场调节,支持和激励全社会节能降碳!由此,又催生了广东碳市场的另一项创新――碳普惠机制。

顾名思义,碳普惠就是一种让低碳发展红利惠及公众的机制,并借此让公众参与到碳交易中来。

2017年,广东发布《关于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管理的暂行办法》,正式将PHCER(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补充机制。

纳入碳惠制试点地区的相关企业或个人,通过自愿参与实施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节水、节电、公交出行等)和增加绿色碳汇等低碳行为产生的减排量,被允许接入碳交易市场。

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是其中一大重要内容。近年来,广东不断扩大碳普惠的生态补偿政策实施范围,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开展护林、巡林等生态保护提供激励和补偿。

这一尝试,也被认为是很好地回答了“如何将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这个问题,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种有益探索。

2019年,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印发《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形成由珠三角地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构成的“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

其中对北部生态发展区的定位是――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在这个区域,“重点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严格控制开发强度”。而碳普惠制度,正是广东提供的重要生态产品。

因此,碳普惠项目的开发和核算,逐步向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等地区倾斜。以林业、光伏为代表的碳普惠核证减排量,高于碳排放配额同期成交价,反映出社会对于PHCER公益性质的认可及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截至2021年6月中旬,广东碳市场累计备案签发了171个碳普惠项目,签发191.96万吨PHCER,其中林业碳普惠项目135个,签发177.08万吨林业PHCER,为林业碳普惠项目业主创收3584.8万元。其中覆盖原省定贫困村99个,苏区老区县4个、民族地区县2个,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约2466万元。

当然,并不是所有森林都能拿到碳市场交易。进入碳市场必须满足前提条件――可核查、可量化、可追溯。而且,一片森林的碳汇价值到底几何,也要通过复杂的核算。计算结果出来之后,还需得到第三方机构认可,然后报相关部门并根据时间周期来签发具体林业碳汇量。

“绿水青山”除了碳汇价值,其生态价值是多样的,比如其生物多样性。而这种生态价值,也可以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交易。

这又引出广东碳市场的另一项制度创新――生态补偿核证自愿减排量(STCER)。

2019年12月,广东生态补偿平台启动,落地首个生态补偿产品,开发生态补偿核证自愿减排量(STCER)2220吨,并完成交易。

这种产品的实质,也是一种生态补偿和对生态保护区域的支持。例如,某一个地区,想要获得穿山甲的保护经费,就可以通过市场化手段,将这一片生态林量化成STCER的产品,放到平台上交易进行“变现”。

5/

创新进阶推出碳资产管理方案

绿色金融交易额位居全国前列

广东在碳排放权交易上的创新,不断“进阶”前行。绿色金融方面的重要尝试,就是一大表现。

2020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的平台功能,搭建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权益交易与金融服务平台。”当年9月,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成立。

其实,广州在绿色金融方面的探索,在好几年之前已经开始。早在2014年,广碳所就做了首单碳排放配额的抵质押融资。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广东,碳排放权配额不但可以交易买卖,也可以作为资产,进行抵押融资。

数据显示,包括电力、钢铁、石化、水泥、造纸、航空六大行业的高排放企业,碳排放量占广东省碳排放总量约70%,碳排放配额总量超过4亿吨。如此巨大的配额总量之下,这些控排企业自然就有了管理碳资产的巨大需求。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广东碳市场陆续推出碳排放权抵押融资、配额回购、配额托管、远期交易等创新型碳金融业务,为企业碳资产管理提供灵活丰富的方案。

不过,与碳排放配额有偿发放竞价一样,这一尝试在早期同样面临种种困难。

据广碳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时我国的绿色金融还未形成成熟的模式,而且银行对于碳市场也没有什么认知,也不敢轻易去做。“大家都没见过碳排放权这种抵押品,你怎么能证明这种产品可以用来抵押?如果最终发生了违约,风险谁来承担?”

据介绍,2014年推出的首单业务,在银行内部走流程就走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现在回想来,当时面临的困难确实挺大的。”广碳所相关负责人感慨道。

截至2021年6月中旬,广东各类创新型碳金融交易业务累计交易碳排放权约2721万吨,交易金额3.15亿元,碳配额托管1856万吨,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746.19万吨,融资金额7507.73万元,各项碳金融业务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今年3月15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聚焦碳中和碳达峰。“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积极发展绿色金融”,被写入了要重点做好的工作之中。

广东,依托广碳所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又一次领跑全国。

“碳”问专家

广东碳市场三大机制

可为全国碳市场提供借鉴

南都:全国碳市场启动在即,广东在先行先试的过程中,有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广碳所负责人:广东碳市场有三个机制在全国比较有特点,能够为全国碳市场提供一些借鉴的经验。

第一,是有偿配额竞价机制,电力有偿分配95%,其他行业有偿分配97%;第二,是MRV机制完善,对核查机构及核查报告采取双评议与复核的机制;第三,是信息披露机制,广东的碳排放分配方案每年都会向全社会公开已纳入控排行业的碳排放配额分配实施方案,各类交易数据、交易规则、风控措施等都是全公开的。

南都:接下来还将有哪些新的举措和创新?

广碳所负责人:目前,广东碳市场已纳入电力、钢铁、石化、水泥、造纸、航空等六大行业,接下来还将纳入5个新的行业,包括数据中心、建筑、交通、陶瓷、纺织等5大行业。

同时,目前广东已经开始探索粤港澳大湾区的碳排放交易制度。不过,大湾区涉及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在这种情况下,碳的信息流和资金流之间的结合怎么操作,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南都:目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参与广东碳市场交易的情况如何?

广碳所负责人:投资者是广东碳市场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别是机构投资者的参与,不仅为整个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也起到一个润滑剂的作用,活跃了整个市场交易氛围。而且,还通过碳排放权远期、碳排放权回购、碳排放权托管等碳金融工具为控排企业开展融资提供了有效渠道,提升了广东碳市场的整个资产管理水平。

同时,也可以让碳排放权的价格会更加合理和真实,从而更能够引导企业去节能减排。这其实是一个多赢的局面。如果交易价格太低的话,对企业的触动也会比较低。

至于个人投资者参与广东碳市场,目前交易量的比例还是很小,不到4%。

碳市场还是一个新兴市场,对于个人的市场开放,我们还是走了比较稳妥的路子,只是尝试性开启。我们不希望碳市场成为一个投机性过程的市场,这样就背离了我们的初衷。所以这是一个平衡的过程。

目前,对于投资者进场交易有一个筛选的过程,特别是对于个人投资者,还会要求进行风险测试。总体来说,个人投资者入场交易,实际上是起到了一个低碳理念的启蒙和树立,能够吸引社会上更多的人来关注“碳达峰碳中和”这件事,推动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减碳的激励氛围。

关键字:   碳市场十年 广东带来什么?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图片新闻

  • 多家会员单位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第三方服务机构! 多家会员单位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第三方服务机构!
  • 康迈南京荣获“零碳工厂”认证 康迈南京荣获“零碳工厂”认证
  • 关于举办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的通知(同期举办年度碳中和领域颁奖盛典) 关于举办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的通知(同期举办年度碳中和领域颁奖盛典)
  • 碳排放市场迎新政,绿电能否分杯羹 碳排放市场迎新政,绿电能否分杯羹
  • 如何解决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回应 如何解决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回应
  • 中信建投:碳排放核算方案发布,促进绿电环境价值兑现 中信建投:碳排放核算方案发布,促进绿电环境价值兑现

在线评论

  •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法律规定,字数在200字以内。

战略合作联系

  • 投稿邮箱:jnzlhz@126.com
  • 广告合作热线:13552701370
  • 微信公众账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会员服务 | 多元化服务 | 招聘信息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