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碳中和136万亿市场预期背后 四大领域按下绿色投资加速键

作者:中企碳中和服务网  来源:人民资讯  发布时间:2021-07-29 10:16:59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讯:

去年,中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欧盟经历约60年,美国需要经过约45年,中国则将力争在30年左右实现这一过程。

作为发展中国家,担当的背后需要付出艰巨努力。“我们有信心100%落实对外宣布的目标”。解振华称。

解振华介绍说,中国已经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正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将推出“1+N”政策体系,相关顶层设计政策也将陆续发布。

作为顶层设计,其涉及碳达峰、碳中和在全国和各个地方、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政策措施,主要目的是在十大方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速转型和创新,其中之一便为发展绿色金融。

解振华认为,在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复苏政策和行动推动下,世界将迎来一场绿色低碳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这里蕴藏着很大的投资和市场机遇。

“以扩大资金支持和投资,建立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他称。

5年前,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曾牵头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自此,“绿色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明确要通过创新金融制度,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

今年以来,中国的绿色金融产品发展增速很快,且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从绿色信贷和债券两方面分析称,去年年底,中国有20几家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是12万亿,今年增长非常快,今年3月底已经达到13万亿。今年上半年,很多银行的绿色信贷以15%左右的速度在增长,远远快于整个信贷的增速。绿债方面,2016年启动以后,五年内发了1.3万亿的债券,今年前三个月同比增长100%。

目前,中国的绿色基金有700多只,主要用来做股权类的投资。中国绿色信贷全球第一,但是占信贷余额的比例为10%,未来可以提高到20%。

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很多创新的绿色金融工具,比如绿色ABS、绿色ETF、绿色保险等等。

有专家预测,碳中和带来136万资金投入可能只是保守测算,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数百万亿人民币投入。“这对于金融机构来讲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如果不参与,就失去了最大的业务增长空间。”马骏称。

绿色投资的机遇主要集中在四大领域,能源、交通、建筑、工业。

未来20年,能源的绿色转型速度很快,因此在能源领域,光伏、风能、氢能领域的投资增长会非常大。

交通领域实现零碳的一个主要方式就是电动化,未来燃油车将消失,如海南计划10年内淘汰燃油车。电动车普及速度非常快。当然,未必是电动车代表了所有的交通零碳化选项,还有别的选项如氢能,氢能作为飞机、轮船、公交和重卡燃料具有很大想象空间。

此外是建筑物节能。建筑物产生了全球40%的碳排放,未来要搞零碳建筑。比如北京的一个零碳示范项目,把旧楼改造成零碳建筑,能耗降低80%。屋里的灯是不用电的,全部用的是房顶上的自然光,通过光学折射提供下面的照明。窗户是三层结构,冷热相对外部更为稳定适宜,空调用电大幅度下降。这种改造的成本并不是特别高,在一线城市,零碳建筑包括旧建筑改造成零碳建筑已有很好的可行性,有大面积推广的潜力。

而工业也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工业绿色低碳改造,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关键。

传统高碳企业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尤其是煤炭、钢铁、水泥、化工、石化、铝业、造纸、航空等行业。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100家大型金融机构限制煤电投资。

马骏预测,未来十年,因市场对煤炭的需求下降,导致其营业收入降低。外部因素方面,新能源成本下降,导致煤电价格被迫下降。另外,碳价格上升,使得该类企业交易成本更高等等。

这些因素测算出来的主要结论是,在碳中和背景下,需求下降,价格竞争加剧,融资成本上升会使中国样本煤电企业的违约概率从2020年的3%左右上升到2030年的22%左右。

未来将被纳入碳市场的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石化、造纸、航空等行业都会面临类似的压力。这些领域的企业如果不能有效转型为低碳、零碳企业,就都会成为金融风险的来源。

对中国来说,只有三十多年的转型窗口期,高碳企业必须转型为接近零碳的企业,否则可能就意味着丧失生存机会。有些领域高碳企业的窗口期更短。

未来,高碳企业的投资价值会降低,贷款无法取得资金,转型风险更大。国际上,如荷兰央行称该国有11%的银行资产面临转型风险,主要是指化石能源、重工业等领域的资产。法国央行称该国银行与保险业有八千多亿欧元面临转型风险。

关键字:   碳中和 市场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图片新闻

  • 多家会员单位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第三方服务机构! 多家会员单位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第三方服务机构!
  • 康迈南京荣获“零碳工厂”认证 康迈南京荣获“零碳工厂”认证
  • 关于举办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的通知(同期举办年度碳中和领域颁奖盛典) 关于举办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的通知(同期举办年度碳中和领域颁奖盛典)
  • 碳排放市场迎新政,绿电能否分杯羹 碳排放市场迎新政,绿电能否分杯羹
  • 如何解决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回应 如何解决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回应
  • 中信建投:碳排放核算方案发布,促进绿电环境价值兑现 中信建投:碳排放核算方案发布,促进绿电环境价值兑现

在线评论

  •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法律规定,字数在200字以内。

战略合作联系

  • 投稿邮箱:jnzlhz@126.com
  • 广告合作热线:13552701370
  • 微信公众账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会员服务 | 多元化服务 | 招聘信息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