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以“数字助力,绿色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在成都开幕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上
都有哪些亮点?三大成果重磅发布数字碳中和专项公益基金启动筹备
为了更好更快促进“双碳目标”实现,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联合中华环保联合会发起设立数字碳中和专项公益基金,募集社会资金,持续搭建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资源平台,资助数字碳中和领域项目。
数字碳中和专项公益基金总规模约2亿元,接受社会各界捐赠支持,策划推出数字碳中和方向的公益项目,提供包括智力咨询支持、引导培育新兴产业、支持相关人才培训等服务。
据介绍,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于2015年成立,是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央网信办主管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数字碳中和战略合作备忘录在蓉签署
论坛上,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分别与中华环保联合会、伏羲智库、腾讯集团、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数字碳中和战略合作备忘录。
据悉,数字碳中和战略合作备忘录将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本着平等互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发挥互联网行业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推动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发展。
《数字空间绿色低碳行动倡议书》发布
为了积极探索数字碳中和路径,大力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在数字空间发起绿色低碳行动,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与中华环保联合会联合百家机构、企业、媒体在论坛上联合发布《数字空间绿色低碳行动倡议书》。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专家大咖论道本届论坛分为
开幕式暨主论坛和三场平行分论坛
在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原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中国工程院院士、云计算技术专家王坚,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中央网信办原副主任王秀军等行业大咖作主旨演讲。
三场分论坛分别围绕“数字技术赋能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数字经济驱动低碳转型新跨越”“数字生活引领绿色低碳新风尚”主题展开思想交流碰撞。各领域专家学者和企业等社会力量共同探索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化手段助推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目标。
专家大咖们都说了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绿色化、电气化、数字化是降碳关键
论坛上,邬贺铨以《 IT与双碳的机遇与挑战》为题阐述双碳未来。在他看来,绿色化、电气化、数字化是降碳的关键。
邬贺铨认为,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驱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从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碳汇等方面共同发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对信息技术产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关键是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自身减碳。”
原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要把握好“碳达峰、碳中和”推进节奏
周宏仁在解读“双碳”目标时指出,“碳达峰、碳中和”实质上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要按照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战略,把握好“碳达峰、碳中和”的推进节奏。
周宏仁提到,接下来我国要推进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加快高排放企业的数字转型,拥抱碳中和背景下的能源革命,发展绿色信息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计算技术专家王坚:今天的数字化,就是一百年前的电气化
“城市容纳了全球50%~60%的人口,但是消费了约70%的能源。”王坚表示,在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城市关乎生产和生活,应该被视作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
为此,王坚提出了“城市数字化”的概念――城市的数字化,关键在于让城市资源使用效率得到巨大提升。“今天的数字化,就是一百年前的电气化。”在他看来,应该将数字化放在和电气化同等重要的位置来看。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建立自愿性个人碳收支体系,让公众参与“碳中和”
论坛上,王金南以“建立碳排放监测网络、促进碳达峰碳中和”为题进行演讲。
在他看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有十大关键技术,其中气候模式和碳循环模拟预测技术、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核算关键技术,都与“数字碳中和”紧密相关。比如,“可以用大数据来支撑公众参与到碳中和进程之中去,建立一个自愿性的个人碳收支体系。”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中央网信办原副主任王秀军:引领数字空间“双碳”生活新风尚
论坛上,王秀军透露,探索数字化助力实现双碳目标,锁定“数字助力、绿色发展”这一核心要义,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将从为数字空间“双碳”项目注入新动力、为数字空间“双碳”生活引领新时尚、为数字空间“双碳”发展唱响主旋律等三个方面抢占碳中和时代的战略制高点。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浙江发布工业碳效码3.0 实现企业碳排放“有迹可循” 2024-11-16 17:04:07
- 从资源城市到产业汇聚,地方绿色低碳政策如何撬动城市转型 2024-11-16 16:40:11
- 部长黄润秋出席“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高级别论坛并会见部分参会代表 2024-11-16 15:32:48
- 多排甲烷每吨罚款900美金起,2026年罚款1500美金! 2024-11-16 15:07:06
- 新职业 I 深圳千名新时代“卖碳翁”活跃碳市场 2024-11-16 15:05:41
- 五大发电集团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化 2024-11-16 15:00:44
- 共筑绿梦,“绿电·智造·未来”云南倡议正式发布 2024-11-06 11:35:07
- 成立三年来 全国碳市场建设带来哪些改变? 2024-11-06 11:27:04
- 建设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 沈阳这么做 2024-11-06 11:24:23
- 韩国忠南道与中国河北省携手合作推进碳中和 2024-11-06 11: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