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推荐性标准《秸秆收储打包体系建设规范》参编单位征集
经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组织执行2019年第四批国家推荐性标准计划的通知》(供销科标字【2020年03号)文件批复,中国再生资源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安徽省质量和标准研究院作为起草单位,起草推荐性国家标准《秸秆收储打包体系建设规范》。现诚邀地方政府、研究机构及秸秆设备、秸秆收储运和秸秆相关生产企业参与此标准的意见回馈、现场调研及研讨会等,并欢迎各企业机构参与起草单位。
秸秆、畜禽粪污等农林废弃物企业、项目、技术推广征集
因疫情影响,导致各种会议、展会暂停或延期举办,为了充分展示秸秆、畜禽粪污等农林废弃物行业发展,展示优秀品牌企业、挖掘创新技术、推广应用产品,传播区域项目信息,宣传先进经验,现诚邀地方政府、研究机构及秸秆设备、秸秆收储运、装备制造和秸秆产品相关生产企业参与,展示企业品牌、应用产品、先进技术、市场项目和应用成果。
“2022中国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发酵技术发展与应用研讨会”邀请函
“2022中国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发酵技术发展与应用研讨会”将于“2022第九届生物发酵产品与技术装备展(济南)暨生物产业系列展”期间举办。此次会议由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农林废弃物分会主办,上海信世展览服务有限公司承办。展会将于于2022年3月30日-4月1日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济南市日照路1号)盛大召开。欢迎相关部门、科研院校、企业报名参与。
农业作为一种既能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又具有很强固碳能力的产业,农业本身具有“绿色”属性,与气候变化之间有着极强的关联性。
在所有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产业中,农业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农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甲烷和一氧化氮等)。随着农业耕地面积的扩张和集约化的加速,以及森林砍伐与草原退化,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此外,农业生产还会对耕地质量、水资源、生态系统稳定以及生物多样性产生重大影响,导致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
其次,全球气候变化会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气候变化会影响气温和降雨模式,引起各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产生不良影响,如干旱、涝害、低温、高温、影响作物授粉、病虫害爆发等。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导致的农田受灾面积可达0.5亿公顷以上,由此造成的粮食减产波动可高达18%。
再次,若采用科学、低碳、可持续的农业管理和土地管理方式(如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能源、新型肥料代替传统化肥、植树造林等),农业又可以对固碳和增加碳汇作出重大贡献,在让气候问题逐渐缓和的同时,提高农业自给自足的能力,乃至实现农民收入的多样化。在不牺牲农业生产力的情况下,逐渐实现农业生产“零排放”是在“碳中和”大背景下对农业产业的新要求。
当前我国也正在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的减排增效。农业减排不是不施肥、不打药、不养猪,而是要在减量循环、变废为宝上下功夫。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施用新型高效绿色肥料,应用绿色的技术防控病虫害(如以虫治虫);另一方面,要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如畜禽粪污沼气发电、沼液沼渣作有机肥,让秸秆成为生物质燃料等等。
我国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过程中将会出现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业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关键字: 农业 “碳达峰”和“碳中和”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我国首次开展道路货运行业碳排放底数摸排工作 2025-04-07 19:11:14
- 碳中和赛道业务大盘点:这些机会不容错过! 2025-04-01 09:24:56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围 新增企业约1500家 2025-03-30 17:30:40
- 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湖北如何乘“绿”而起? 2025-03-30 17:27:59
- 全国碳交易市场首次扩围,钢铁企业影响几何? 2025-03-30 16:51:23
- 国家碳达峰试点究竟是什么?怎么申报?有什么好处? 2025-03-30 16:43:45
- 中法:全面完整有效地执行《巴黎协定》! 2025-03-30 16:32:13
- 配电网碳足迹计量技术突破 国家电网新专利撬动碳管理新范式 2025-03-30 15:54:39
- 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覆盖约30亿吨排放、1500家控排企业 2025-03-27 19:36:58
- 华尔街纷纷退出气候倡导组织的背后 2025-03-27 19:3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