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申请的“基于电量数据的配电网碳足迹估算方法及相关设备”专利(公开号CN 119669632 A)正式公开,标志着我国在电力系统碳计量领域迈入精细化、场景化新阶段。该技术以电量数据为核心,通过创新算法模型,解决了配电网碳足迹核算长期存在的量测数据缺失、时空差异显著、线损类型混算三大难题,为碳管理产业提供了底层技术支撑。
一、技术突破:从“平均核算”到“动态分层”
传统电力碳核算多依赖全网平均排放因子或实时监测数据,前者误差高达30%以上,后者受限于配电网量测覆盖率不足50%的现状。国家电网专利提出三级碳势分层模型,通过分解供电量为用户用电量、固定线损、可变线损三部分,并分别匹配动态碳势:
- 固定线损碳势:基于首节点碳势曲线的时段平均法(α_fix),反映电网基础损耗的碳排放特性;
- 用户用电碳势:采用功率加权法(α_user),精准追踪负荷波动对碳排的实时影响;
- 可变线损碳势:引入平方加权法(α_var),量化线路损耗与负荷平方的关联性。
模型通过三维碳势空间张量运算,将总碳足迹估算偏差从±35%降至±7.2%,在80%量测缺失场景下仍保持90%以上精度。
二、产业影响:激活碳价值链
1. 推动碳交易市场下沉
该技术使低压用户侧碳核算成本降低60%,支撑分布式电源绿证认证,预计每年释放200亿元绿电交易潜力。内蒙古电力集团等企业已基于类似原理开展行业用电量-碳排放关联分析,非金属、有色金属等高耗能产业的碳排监测效率显著提升。
2. 应对国际碳壁垒
生态环境部2023年发布的电力碳足迹因子(0.6205kgCO₂e/kWh)与专利技术形成互补,破解了国外数据库数据滞后导致的核算虚高问题,为出口企业提供符合ISO 14067标准的核算工具。如四川、江苏等地通过电碳表试点,实现分行业碳排放可视化监测,助力企业优化生产时序以降低碳关税成本。
3. 赋能新型电力系统
技术延展至虚拟电厂、需求响应等领域,国网福建电力基于电力数据的陶瓷行业碳排预测模型、内蒙古电力“LSTM-AdaBoost”负荷-碳排预测算法等衍生应用,正推动“电-碳”协同市场机制构建。
三、行业趋势:从技术突破到生态重构
1. 标准体系加速成型
国家电网专利技术被纳入IEEE P2891《配电网络碳流计量导则》框架,填补国际标准空白。同期,《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明确要求从“碳核算”向“碳计量”转型,电力碳足迹因子动态更新机制已常态化运行。
2. 产业链协同创新
硬件端需配置200GFlops算力的边缘网关与低延迟通信模块;软件端融合FFT、小波变换与LSTM预测算法,实现碳势曲线高频分量处理与未来趋势推演。第三方服务机构如中节能生态已开发碳足迹穿透式评价工具,推动供应链碳管理闭环。
3. 国际竞争新赛道
欧美碳关税倒逼下,我国电力碳足迹技术成为争夺绿色贸易话语权的关键。国网徐州供电公司通过废旧线缆拆解碳认证,实现全生命周期碳排透明化,为出口产品突破壁垒提供范例。
四、挑战与展望
尽管技术突破显著,仍需解决区域因子细化(如蒙西与沿海电网碳势差异)、国际互认机制、中小用户推广成本等问题。未来,随着数字孪生、区块链存证等技术的融合,“源-网-荷-储”全链条碳流可视化与可信追溯将成为下一阶段重点。
国家电网此项专利不仅是一项技术创新,更撬动了碳管理产业从被动核算向主动优化的范式变革。在“双碳”目标与全球绿色贸易规则重塑的双重驱动下,电力数据驱动的碳计量技术,正成为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核心引擎。
关于电量数据的配电网碳足迹估算方法及相关设备"专利技术说明的完整阐述: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系统碳足迹计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电量数据的配电网碳足迹估算方法及相关设备。特别适用于实时量测数据不完整的配电网系统,通过构建多维度碳势计算模型,实现对用户侧碳排放的精准溯源与动态评估。
二、背景技术
(1)行业现状分析
在全球碳中和目标驱动下,电力系统碳足迹计量已成为能源转型的核心技术需求。现有技术存在三大瓶颈:①依赖PMU等实时监测装置,但配电网量测设备覆盖率不足50%;②传统方法采用全网平均碳排放因子,无法反映电网潮流的时空差异性;③未区分固定线损与可变线损的碳排放特性,导致估算偏差超过30%。
(2)技术演进脉络
第一代技术(2010-2018):基于SCADA系统的静态碳核算,采用年度平均排放因子;
第二代技术(2019-2022):引入节点边际碳排因子,但需全网实时潮流数据;
第三代技术(2023):本发明提出的动态加权碳势模型,突破数据完备性约束。
三、发明内容
1. 核心算法框架
构建三级碳势计算体系:
① 固定线损碳势:α_fix = (1/T)∫φ_1(t)dt (时段平均法)
② 用户用电碳势:α_user = [∫P_L(t)φ_1(t)dt]/[∫P_L(t)dt] (功率加权法)
③ 可变线损碳势:α_var = [∫P_L²(t)φ_1(t)dt]/[∫P_L²(t)dt] (平方加权法)
总碳足迹估算模型:
C_total = α_fix×E_fix + α_user×E_user + α_var×E_var
2. 技术创新点
(1)多时间尺度耦合:将分钟级碳势曲线与日级电量数据进行时域卷积运算
(2)损耗解耦技术:建立线损电量分解模型 E_loss = aP_L + bP_L²
(3)虚拟量测补偿:当负荷数据缺失时,采用BP神经网络补全功率曲线
3. 实施步骤详解
步骤1: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 获取配电网首节点(110kV变电站)的碳排放强度时序数据φ_1(t),时间分辨率≤15分钟
- 采集典型日供电量数据,分解为E_user、E_fix、E_var三部分
- 负荷功率曲线P_L(t)可通过AMI系统获取,缺失时采用负荷特性库插值
步骤2:碳势计算模块
- 固定线损碳势:对φ_1(t)进行24小时滑动平均
- 用户碳势:构造功率-碳势协方差矩阵,求解加权积分
- 可变线损碳势:采用Legendre正交多项式进行平方项积分近似
步骤3:碳足迹合成
建立三维碳势空间Ω(α_fix, α_user, α_var),通过张量运算实现多分量耦合:
C_total = [E_fix E_user E_var] × [α_fix α_user α_var]^T × K_loss
其中K_loss为线路损耗修正系数矩阵
四、实施例分析
以某10kV馈线为例:
- 典型日供电量:E_user=52MWh,E_fix=1.3MWh,E_var=0.7MWh
- 首节点碳势曲线峰谷差达0.28kgCO2/kWh
计算结果:
α_fix=0.512,α_user=0.487,α_var=0.602
C_total=52×0.487+1.3×0.512+0.7×0.602=26.34tCO2
与传统方法相比,偏差由±35%降低至±7.2%
五、产业影响评价
(1)技术经济价值
- 使配电网碳计量成本降低60%,推动碳交易市场下沉至低压用户侧
- 支撑分布式电源碳抵消认证,预计每年可释放200亿元绿证交易潜力
(2)双碳目标支撑
- 提升电网碳排放透明度,助力构建"电-碳"协同市场机制
- 为虚拟电厂、需求响应等新型业务提供碳效评估工具
(3)标准体系建设
形成IEEE P2891《配电网络碳流计量导则》核心技术框架,填补国际标准空白
六、具体实施方式
1. 硬件配置要求
- 边缘计算网关:配置ARM Cortex-A72处理器,最小运算能力200GFlops
- 数据存储单元:支持时序数据库,读写速率≥5000点/秒
- 通信模块:兼容IEC 61850、MQTT协议,传输延迟<100ms
2. 软件算法优化
- 采用FFT+小波变换的混合算法处理碳势曲线高频分量
- 开发自适应卡尔曼滤波器消除量测噪声
- 建立碳势预测模型:φ_1(t+Δt)=LSTM(φ_1(t), P_gen(t), θ_weather)
3. 典型应用场景
(1)工业园区碳监测:实现分馈线碳排放计量
(2)电动汽车充电站:动态生成充电碳账单
(3)县域光伏消纳:量化分布式电源的碳减排贡献
七、专利保护范围
1. 权利要求书核心条款
- 供电量三分量分解模型及其数学表达
- 平方加权平均碳势的计算方法
- 多时间尺度数据融合架构
- 碳势-电量张量合成算法
2. 技术延伸方向
- 与区块链结合的碳数据存证系统
- 基于数字孪生的碳流可视化平台
- 碳势预测与需求响应的联合优化
八、结论
专利构建了"数据驱动-模型融合-场景适配"三位一体的配电网碳计量体系,攻克了海量节点碳溯源难题。经国网电科院测试验证,在80%量测缺失场景下仍能保持90%以上计算精度,为新型电力系统碳计量提供了基础性技术工具。随着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实施,该技术将显著增强我国在国际碳标准体系中的话语权。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碳足迹:碳足迹可信数据赋能汽车产业绿色转型可行性分析报告 2025-03-30 16:30:33
- 配电网碳足迹计量技术突破 国家电网新专利撬动碳管理新范式 2025-03-30 15:53:31
- “碳足迹” 激活绿色竞争力 2025-03-25 19:10:17
- 推动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助力全国碳市场发展 2025-03-21 12:36:44
- 中国产品碳足迹标识、编号发布 2025-03-21 12:29:30
- 山东224家企业获得338张碳足迹认证证书 2025-03-19 17:42:32
- 线缆行业齐聚,共探碳足迹认证新征程 2025-03-19 17:40:39
- 宁夏启动水泥产品 碳足迹认证试点工作 2025-03-19 17:39:03
- “碳足迹” 激活绿色竞争力 2025-03-19 17:38:09
- 全国人大代表刘汉元:健全追溯机制 将绿证纳入产品碳足迹计算 2025-03-15 15:0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