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零碳园区全周期技术解决途径:从系统诊断到价值创造的实践范式

作者:中企碳中和服务网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25-04-12 18:09:06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讯:

引言

在“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的引领下,零碳园区已成为中国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抓手。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并将其列为2025年的重点任务之一,标志着这一领域从理念探索迈向规模化实践。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加快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建设”,政策密集出台为园区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力。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顶层设计与政策协同,构建了多层次的推进机制。例如,《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明确要求“十四五”期间推进零碳园区试点,并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图片

I. 需求分析:多维数据与政策资源整合

碳核算与热力分布识别

零碳园区的建设计划应当从基础数据收集入手,在最一开始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的MRV(Monitoring – Reporting - Verifying)碳核算体系(必含边界:范围一、范围二;可选边界:范围三),详细统计园区的能源使用情况,包括电力、热力、蒸汽等,明确能源来源与去向,为后续的减排规划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通过比对园区历史碳排放数据与同行业标准,找出碳排放异常点和可控制点,并分析原因,如设备老化、工艺变更等,提出初步优化建议。


资源评估与潜力挖掘

在调研过程中应当着力发掘园区的零碳改造潜力点,例如:可评估园区屋顶光伏安装潜力,综合考虑光照条件、屋顶面积和结构承载等因素,测算理论发电量与投资收益;同时,可调研园区周边地热资源分布和地质条件,分析储能选址的可行性与优势,为构建多元能源供应体系提供依据。此外,对重点排放设施进行深度分析,评估减排潜力,提出技术改造、运行优化和能源替代等多维度可行方案。



经济与政策需求分析

从成本角度出发,核算园区能源采购、设备运维等费用,分析低碳转型带来的降本空间。同时,研究国家与地方碳排放政策法规,评估政策风险与合规成本,确保园区运营合法合规。关注国际碳排放标准与贸易规则,分析园区产品出口面临的碳关税、绿色贸易壁垒等风险,制定应对策略。此外,当前结合国家“双碳”目标与地方产业规划,各地零碳园区接连出台较大力度的扶持政策,从而进一步支持了零碳园区的建设发展。


II. 顶层规划与路径设计

目标设定与战略规划

依据国内外碳管理流程指南并结合园区基础诊断结果,园区应分别设立不同时期的零碳目标,如依据《零碳园区评价技术规范》(T/CECA-G 0344—2025),可分成1- 3年短期目标,3- 5年中期目标以及5- 10年长期碳中和目标,并明确每个时期关键指标与任务,明确可达成的碳强度目标或碳排放绝对值目标,制定详细行动计划,最终逐级提升星级评价。在此基础上,整个组织应该分解短期目标至园区各部门与企业,建立监督考核机制,确保目标顺利达成。


具体实施路径

零碳园区的建设过程可以分为以下步骤:内部节能降碳———碳资产抵消——价值链降碳。首先,能源作为园区的血液,是园区降碳的咽喉。能源可以分为供应方和需求方,在能源供应优化方面,聚焦清洁能源替代与系统效率提升,包括分布式光伏+储能构建微电网、氢能热电联供与生物质能互补等,讲有效的从源头实现清洁能源的供应;能源的需求方可以分为交通,建筑,基础和生产设施等几种,推广绿色交通,通过电动车、氢能重卡等降低运输环节碳排放,在建筑领域,实施超低能耗改造,优化围护结构、高效暖通系统及可再生能源应用,此外,更新低耗设备,采用一级能效标准的生产设备,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热泵技术可利用少量电能将低品位热能“搬运”至高温端,实现高效供暖或制冷,能效远高于传统电加热,CCUS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可从排放源捕集二氧化碳,通过封存或转化利用,实现减排或负排放。


同时,在早期的园区零碳建设过程中需要制定抵消策略来中和掉当前阶段无法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对于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应制定完善的碳交易机制,完成国家的强制碳目标;对于自愿减排单位可依据成本和目标选择不同的碳信用来进行抵消。

最后,推动价值链减排,通过低碳采购、绿色设计、智慧物流和回收减排等措施,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III. 实施落地与运营管理

必选项与核心项工程

依据《零碳园区评价技术规范》(T/CECA-G 0344—2025),建立园区碳管理PDCA(Plan-Do-Check-Act)制度,推进合规改造工程,淘汰园区落后设备,确保园区能源利用与生产过程符合国家与地方政策法规要求,降低政策风险。实施智能监测系统全覆盖,推进光伏EPC项目和储能集成项目,确保园区清洁能源供应。部署数字化平台,实现园区运营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提升管理效率与决策科学性。建立分项工程质量监督机制,确保各分项工程符合设计要求与质量标准。

平台建设与人才建设

规划数字化平台功能模块,实现实时监测、预警系统、自动报告生成等功能。建立数据联动与共享机制,打通数据壁垒,拓展园区数据应用场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数据价值,为园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园区需要尽快组织碳相关培训课程,提升人员碳管理专业能力。同时在园区内部设立碳定价机制例如设计碳账户激励制度,激发园区碳减排积极性。制定零碳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园区。



风险识别和管理

在后续运营中,园区应当持续对未来可遇的风险进行预测和准备,例如,技术风险:氢能、CCUS等前沿技术成本高、稳定性不足,需通过小规模试点验证(如2MW光伏测试);BIPV组件需匹配建筑荷载,避免开裂风险;市场风险:绿电消纳不足、碳价波动影响收益,可通过长期购电协议(PPA)和多元碳资产(如林业碳汇)对冲。定期监测政策与市场动态,动态调整策略。


IV. 认证申报与评级提升

积极参与评价和认证

依据《零碳园区评价技术规范》(T/CECA-G 0344—2025),对园区进行全面预评估,找出与标准差距,明确整改方向与重点任务。加强园区碳排放管理能力建设,完善碳核算体系,确保碳排放数据准确可靠。收集第三方核查报告、设备能效证书、绿色金融协议和创新证明材料等,建立认证申报材料审核机制,确保材料真实、准确、完整。筛选适合园区的政府合作认证机构,优化认证申报流程,提高申报效率与质量。收到认证结果后,及时分析总结,针对未达标项制定整改措施。建立认证申报经验总结机制,为园区后续认证申报或其他项目申报提供参考。


V. 持续运营与价值挖掘

动态优化与持续改进

每年对园区碳排放情况进行复盘,总结经验教训,调整下一年度零碳工作计划与目标。关注前沿零碳技术发展动态,适时引入新技术,推动园区技术迭代升级。


碳资产开发与管理

挖掘园区自愿减排项目资源,组织项目申报,推动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配额管理业务模式。开展林业碳汇开发与交易,建立园区碳资产交易机制,规范碳资产交易流程,提升碳资产价值。


品牌增值与市场拓展

接入国际标准,申请国际零碳认证,提升园区全球竞争力。制定零碳品牌宣传策略,加强与国际同行交流合作,拓展国际市场渠道。基于园区零碳品牌优势,挖掘市场拓展机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VI. 总结

零碳园区技术服务计划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规划、技术创新和精细管理。零碳园区的建设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举措,更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通过全面的规划、精准的实施、持续的管理以及合适的激励政策,零碳园区能够为企业带来成本效益,为社会创造可持续的绿色价值。随着政策支持的进一步加大和技术的持续进步,未来的零碳园区将为全球低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关键字:   零碳园区 全周期技术解决途径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图片新闻

  • 多家会员单位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第三方服务机构! 多家会员单位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第三方服务机构!
  • 康迈南京荣获“零碳工厂”认证 康迈南京荣获“零碳工厂”认证
  • 关于举办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的通知(同期举办年度碳中和领域颁奖盛典) 关于举办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的通知(同期举办年度碳中和领域颁奖盛典)
  • 碳排放市场迎新政,绿电能否分杯羹 碳排放市场迎新政,绿电能否分杯羹
  • 如何解决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回应 如何解决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回应
  • 中信建投:碳排放核算方案发布,促进绿电环境价值兑现 中信建投:碳排放核算方案发布,促进绿电环境价值兑现

在线评论

  •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法律规定,字数在200字以内。

战略合作联系

  • 投稿邮箱:jnzlhz@126.com
  • 广告合作热线:13552701370
  • 微信公众账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会员服务 | 多元化服务 | 招聘信息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