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能源界对分布式能源的讨论比比皆是,一方面认为分布式时代的到来不可避免,一方面又对分布式能源发展缓慢表示担忧。
10月2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和住建部联合印发了特级文件《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实施细则》(下称《细则》),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的申报条件、评选原则,项目的实施、验收、后评估,和示范项目的激励政策都做了具体规定。这份文件的颁布,旨在完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审核、申报等管理程序,推动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过去几年,能源界对分布式能源的讨论比比皆是,一方面认为分布式时代的到来不可避免,一方面又对分布式能源发展缓慢表示担忧。不可否认,随着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工业余热余压利用的相互结合,共同构成了分布式能源体系,在环境问题、能源短缺以及电网安全的多重压力之下,分布式能源自然被寄予了厚望。
近年来,我国分布式能源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快速实现了发展。仅以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为例,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指导意见》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建设1000个左右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并拟建10个左右各类典型特征的分布式能源示范区域。到2020年,在全国规模以上城市推广使用分布式能源系统,装机规模达到5000万千瓦。上述《细则》正是《指导意见》的配套政策,再次表明中央政府积极支持天然气分布式。
然而,尽管政策如此积极,但市场对分布式的反映却略显平淡。目前,我国已建成的40多个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约半数在运行,而半数因电力并网、效益或技术等问题处于停顿状态。加之近年来随着天然气价的持续上涨,原本备受业界推崇的天然气分布式发展举步维艰。
显然,不断点亮的政策绿灯之下,却是一条崎岖蜿蜒的中国分布式能源发展路。
从技术层面,分布式能源接入电网前,电网的潮流是单一可控的,接入后,分布式能源的随机性可能会影响电网潮流,产生频率和电压波动,进而引起继电保护装置;在设备方面,我国分布式能源在微型燃机的离心压气机和旋转材料、风机的控制机构和风功率预测系统、光电的转换和逆变设备等多方面,均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在市场和经济方面,我国分布式能源系统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经济化的产业规模;在体制上,受制于目前电力体制改革不到位的现实,客观上阻碍了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发展;而政策法规方面的滞后也是分布式能源难以获得快速发展的原因。
然而,尽管我国分布式能源系统发展面临不小的阻力,目前还离不开政府阶段性的扶持和政策倾斜,但立足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分布式能源已在多个方面取得了突破:
积极政策显示出分布式能源的大势所趋。自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来,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呼声再次响起,各地不断出现的雾霾天气一定程度上或加速了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发展。因此,面对发展契机,大型国企民企集团纷纷成立新能源公司进军分布式能源领域。
打破行业壁垒的束缚。一方面行业壁垒正在打开。自2008年奥巴马能源新政提出发展智能超导电网以来,我国国家电网公司于2010年相继公布了“智能电网”发展计划,预计将在2020年前完成智能电网的改造。尽管当前智能电网的推行速度缓慢,分布式电站接入电网会带来一定困难,但是由行业巨头牵头进行的电网系统的转型,对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另一方面,基于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两种运营模式:一种是同电网并网运行,另一种是独立运转模式,自发自用。如今,已有能源企业在园区、公建、大型数据中心、城市综合体以及交通枢纽等业态进行了独立运转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如新奥集团以提出的“泛能网”技术,将天然气、风、光、地源热、水源热等多类能源,根据不同业态的需求进行匹配与调度,利用泛能站集成,形成多个泛能站之间的能源调配,在智能化控制和云计算技术方面形成供需互动、有序配置、节约高效的智能用能方式,实现了能源的自给自足与能效的最大化。
受益于行业间壁垒的破除,一些公司正以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协同下颇具规模的、具有示范意义的分布式能源项目。如广州大学城分布式能源项目、北京燃气控制指挥中心燃气冷热电能源站项目,湖南长沙黄花机场T3航站楼天然气热电冷多联供泛能站项目以及中德生态园项目等,这些示范项目既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又达到了节能环保的成效,发展前景乐观,给业界提振了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由新奥集团承建的肇庆新区首个分布式能源站――2号泛能站已于今年9月实现了供能运行。据介绍,肇庆新区分布式能源站主要使用天然气为燃料,冷热电联产、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是清洁、高效、灵活的能源供应系统,是天然气高效利用的重要方式。肇庆新区的分布式能源站,极大地避免了输变电损失以及输热损失,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达80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双碳”行动有序推进 资本市场勇担重任 2022-03-15 10:04:42
- 2021年全国碳市场表现超出预期 2022年将探索推动远期交易等碳金融创新 2022-01-01 17:30:30
- 2021-12-30 22:29:22
- CCTV焦点访谈:碳交易助力碳减排 2021-09-16 18:12:50
- 2018年中国电化学储能新增装机功率规模同比增长316% 2019-04-28 18:01:12
-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开展新能源汽车变革 2018-01-02 18:52:04
- 2016(第三届)国际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展示交易会报道 2016-11-07 12:15:34
- 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参观2016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展 2016-10-12 15:51:20
- 节能减排大势所趋乏风氧化亟待政策补贴 2015-08-31 13:58:29
- 技术创新促进能源结构优化 2015-07-21 11: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