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效融资是英国绿色投资银行(GIB)的三大优先业务领域之一。虽然目前英国具备成熟可靠的新型能效技术,但能源融资市场仍面临供给不平衡的局面。为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存在市场失效的绿色环保项目领域,英国政府在2012年10月投资成立了全球首家绿色投资银行(GIB)。
绿色投资需要催化剂
GIB目前由英国政府全资控股,政府初期划拨38亿英镑供其在2016年3月前投资绿色项目。作为绿色投资市场的“催化剂”和补充者,GIB的宗旨是引进和鼓励更多的私有资本投入绿色经济领域,从而促进经济转型。
通过与私人资本密切合作,GIB大幅提高了能效市场的资金流动性,并帮助全英能源使用度最高的机构――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实现了能效目标。
NHS每36小时为至少100万病人提供服务,24小时不间断高强度消耗能源,使其能源消耗折合资金超过7.5亿英镑/年,废物处理成本超过1亿英镑,每年产生40万吨废物和可循环利用材料,能耗成本的大幅提高成为NHS面临的最大问题。
经仔细分析NHS的能源使用模型,GIB认为若采用适当的能效改进措施可使NHS每年的能耗成本降低20%,从而节约1.5亿英镑的能耗支出,同时也能使其温室气体排放减少25%。
能效融资怎么设计?
针对NHS管理和设备需求多样性的特点,GIB为其设计了全方位、综合性的能效融资方案,所有的融资产品都遵循4个原则。
首先,还款来源要有保障,能效改进项目节约的能耗成本作为还款来源,且还款金额低于节约的成本,这意味着NHS无需负担额外的财务支出;其次,融资利率要具有吸引力,与市场同类产品相比,具备有竞争力的融资价格;再次,融资的长期性,贷款期限可长达25年;最后,方式的灵活性,可提供表内或表外融资,还款安排能适应项目周期的特殊要求。
通过分析NHS案例可知,能效融资的成功需要把握五大要点:市场分析、需求定位、方案设计、产品创新和风险控制。
精准的市场分析。GIB准确把握了能源市场的投融资需求和形势,在部分机构投资者谨慎布局甚至退出投资市场的大背景下,清晰地看到了能源投资供给不足的流动性缺口,并在前期调查中,全面分析了所有可供NHS采纳的融资获取模式。在此基础上,与社会资本展开充分合作,全面调动社会资本的参与积极性,从而打开了能效投资市场的新局面。
明确融资方现有模式和需求。GIB对其现有能源消耗量进行精准量化,并对其最大的能耗来源进行准确分析,通过对不同能耗设备的优缺点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新型节能减排技术。通过更大规模地利用可再生电力和CHP设备,以及进一步改进能效控制措施,使NHS能耗成本降低20%,每年节省1.5亿英镑的能耗支出。
此外,号召每一位员工投入和参与也能带来不容忽视的改变。英国全球行动计划组织(Global Action Plan)曾通过鼓励伦敦Bart's健康NHS的员工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一年共节省了10万英镑能耗支出。
有针对性地设计融资方案要尽量寻求可复制性。由于不同地区的NHS系统需要不同的能效改进方案,因此GIB与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进行合作,包括基金、社会团体、私人投资者等。
怎么防范投资风险?
资金来源多样,融资形式灵活,金融产品创新。GIB不仅撬动了多种类型的社会资本参与,还赋予其融资方案充分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无论是直接的债权型融资,还是与合作伙伴一起,GIB都提供长期的、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价格,且无需NHS支付额外本息,只是利用部分节省下来的能耗成本进行还款。
严格的风控管理贯穿始终。2015年3月,GIB对外发布了《绿色投资手册》,详细列明了GIB针对每一个绿色投资项目所使用的实用工具,包括不同领域的项目筛选指南、标准,尽职调查的详细步骤,风险评估计算模型和流程,后续监管措施和绿色影响的汇报等。对于受政策波动影响较大的能源领域,不仅包括对现有政策的梳理,还根据目前的全球形势,预测了未来相关能源政策可能的改变以及随之带来的影响力评估。同时利用GIB的内部环境风险压力测试,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利用多种风险缓释工具和有效的合同流程管理,预估、分担和防范可能的风险,从而保证投资的成效和收益。
GIB的成功经验无疑值得我国借鉴。目前,我国不乏新兴能源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关键是如何精准分析和量化现有市场缺口,针对微观个体设计适合的融资方案。同时,国内的金融机构应根据融资方具体需求,推出更加灵活创新的个性化表外融资产品,鼓励更多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的形成。
英国NHS医疗体系属于公共服务领域,GIB成功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也从另一方面为我们带来PPP融资模式的启发。由于目前国内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完善和风险收益的不确定性,大部分机构投资者对于PPP仍持观望态度。因此,我国急需完善绿色投资政策激励机制,激发社会资本的参与积极性,通过成立全国性或地区先导的生态发展银行,尽快构建全国性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用金融手段撬动更大规模的绿色投融资市场。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MACF)将于2026年正式生效 2025-04-07 19:03:27
- 生态环境部:坚持维护《巴黎协定》! 2025-04-07 18:49:20
- 国家发改委发布“首批”名单! 2025-03-30 16:34:45
- 中法联合声明:双方全面完整有效地执行《巴黎协定》! 2025-03-30 15:51:22
- 落实全国碳交易市场扩围总体部署 促进水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2025-03-30 15:50:00
- 中国碳市场建设成效显著,逐步获得国际认可 2025-03-30 15:47:39
- 浙江省: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点! 2025-03-30 15:20:42
- 268 万亿!未来 35 年,中国碳中和资金将投向这些领域 2025-03-27 19:33:23
-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赴安徽省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2025-03-27 19:24:10
- 生态环境部:加快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全国统一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2025-03-27 19: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