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生活垃圾主要按照可回收垃圾、有毒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四类来进行分类,并在有条件的小区、学校等,放置专用的回收亭,形成更为细致的分类,逐步推广垃圾分类回收。"昨日,记者从太原市环卫局组织召开的垃圾分类回收研讨会上获悉,太原市已初步选定了一批垃圾分类回收试点,并开始配建分类垃圾桶、回收亭等,待基础设施完善后,这些试点就将启动率先实施垃圾分类处理。
分类收集是资源
今年5月,太原市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垃圾分类示范城市。按照相关要求,市环卫局日前出台了实施文件,要在机关、学校、门店、楼院、商务区域等范围中选出一批试点。目前,太原市已经确定长风商务区、技工学校、万科居民小区、太矿小区等社区和区域进行垃圾分类试点。
昨日,一个试点小区的物业公司负责人介绍说:“物业部门专门设置了建筑垃圾、旧衣物的专门收集点,然后送到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对于剩余的,又分类成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收集方式,让居民们分类投放,可以减少生活垃圾总量。”研讨会上,一些试点单位、学校的负责人也认同这样的做法,“如果生活垃圾能分得更细些,环卫部门再配备相应的设施,这样很多资源都能回收再用。”
太原市环卫局副局长时中瑛介绍说,全市现已基本选定一批试点,其中有学校、居民区、单位,还有长风商务区等,随后,将配建分类收集桶、专用回收亭等基础设施。
这些试点今后如何运作?简单来说,就是家里如果有废电池或是灯管,请单独放好,可投入楼下的“有毒有害垃圾桶”内。可回收的垃圾,也就是俗称能卖钱的垃圾,比如废纸、废塑料、废玻璃、废金属等等,鼓励卖掉,如果想扔掉,请投进小区楼下的“可回收垃圾桶”内。
除此之外,家里产生的生活垃圾,将按“不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分类。
分类收集逐步推
会上,大家纷纷建议,为了确保市民更好地区分垃圾,每个垃圾桶上还应标注出此类垃圾包含的种类。
在配套设施方面,太原市环卫局负责人介绍说,垃圾分类与废品回收相结合,试点所在地要设置废品回收站点,并配套投放分类容器。收集容器配置数量要按试点区域人口和垃圾量进行设置,便于居民分类投放,收集转运车辆也要全部有统一的外观和标识,实行密闭运输。
这些试点正式启动后,将有针对性地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清运和处理,可回收垃圾将由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定期上门收集;废旧手机和电池等有害垃圾,可运送到环保部门指定的专门存储地或是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处理;对于不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主要依托现有的环卫收运体系,运往指定的垃圾中转站,填埋或焚烧。
配建处理设施
时中瑛还说:“目前,我市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已接近5000吨,这个量还在持续增加。实行垃圾分类,源头上的分拣工作较难保障,必须保障市民正确投放垃圾,我们的环卫工人才能进行运送。”
他进一步介绍说,由于太原市目前垃圾分类运转系统并不完善,终端处理设施也没有完全到位,从资金到分拣垃圾后的终端配套设施的设置,都存在不小的难度,因此,在处理分类垃圾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和瓶颈。
对此,太原市已启动了循环经济环卫产业园区建设。园区规划建设日处理能力30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500吨的餐厨垃圾处置厂、3000吨的污水处理厂、700吨的污泥处理厂、25吨的医疗垃圾处理厂等一大批垃圾终端处理设施,以期从源头上实现垃圾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理。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全产业链创新 赋能乳品行业绿色生产力跃升 2024-10-31 10:04:30
- 山东省各级公共机构协同推进节能降碳示范引领 2024-07-19 17:09:32
- 山西省制造业节能降碳取得积极成效 2024-07-19 17:01:57
- 山西省制造业节能降碳 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9% 2024-07-19 17:00:08
- 北京市《朝阳区节能减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政策解读 2024-07-19 16:55:15
- 山东潍坊寿光分局深挖减排潜力全力做好项目要素保障工作 2024-07-19 16:40:32
- 海南三亚印发三亚市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建设方案 2022-11-06 17:15:52
- 气候变化影响房价涨跌,这些城市房价开始大跌 2022-09-21 14:22:11
- 陕西:抓住“碳”机遇 发力碳减排 2022-09-15 14:35:08
- 疫情以来各地碳排放发生哪些变化? 2022-05-25 15:5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