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家电业转型升级一直是业界热议的话题。处在快速变革和发展中的中国家电产业面临着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创新,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压力。诸多问题当中,产能过剩一直是最近几年家电业挥之不去的梦魇。
家电行业陷入低增长怪圈
来自工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中国家用视听行业低速增长,销售产值同比增长4.4%,低于1-9月0.4个百分点,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而据奥维咨询的统计数据,上半年全球彩电市场出货量1.01亿台,其中中国生产了6500万台,占比64%,但实际上中国的彩电生产产能已经占到全球的80%。
奥维咨询黑电事业部总经理董敏对记者表示,目前中国的家电产能并没有优胜劣汰,而是在粗放扩张的状态,由于产能的过剩造成了产品的过剩。“根据数据监测,今年上半年低效的机型数量占据所有机型的60%以上。”董敏说。
不仅是黑电,白电市场同样不容乐观。以空调市场为例,据国家信息中心披露的数据,2015冷年(即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全国空调行销量4046万台,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5.40%,销售额同比减少10.5%。自2013年以来,行业首度陷入负增长态势。随着市场增幅明显放缓、淡旺季差缩小,企业“以价换量”策略收效甚微,继续向渠道大量压库,导致渠道库存高居不下。
另据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商同花顺统计,截至今年9月,家用电器行业公布财报的62家上市公司中,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的有23家,除此之外,净利润增速放缓的有34家。
销售规模达上万亿元的中国家电业,如今正在低速增长的怪圈中挣扎。
产能过剩问题从何而来
是什么造成了家电业产能过剩、库存高企?
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认为,目前中国家电产业的产能并不单单是过剩,准确来讲应该是巨大过剩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空调洗衣机等白电产业,在平板电视等黑电领域同样存在。目前家电领域快速的产品迭代以及价格下滑问题,都是产能过剩的后续影响。
“一方面,前几年国家对于家电市场的补贴政策红利结束,导致一部分消费需求被提前透支,另一方面,家电企业自身对于市场的判断也出现了偏差。”陆刃波说。国内家电企业前些年过分聚焦在产能的投资上,大量资金投入流向了生产线和厂房建设这种“看得见”的东西上,而没有及时的将主攻方向放在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上,导致大量低端产品积压。同时,部分企业的品牌建设能力不足,导致消费者不买账。
产能过剩最外在的表现,就是市场上的产品迭代十分迅速。董敏表示,以彩电行业为例,由于企业的产能过剩,导致产品经理不断开发新产品,试图快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达到增加出货量的目的。“目前产品盈利以硬件为主,硬件的销售规模是产品设计的出发点。但服务于促销的产品会存在差异化设计有而不精、华而不实的问题,让产品线不断延长,忽略了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消费者也越来越厌倦这样的产品。”董敏说。于是,彩电市场上出现了资源浪费、效率过低,产品价格下降、企业的净利润下滑这样的问题。
资深产业观察家罗清启表示,家电行业本质上的问题其实不是产能过剩,而是有效产能不足,一方面庞大的产能没有对接消费需求成为无效产能,另一方面消费端的需求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这在传统意义上看是产能过剩,而本质上是市场形势的变化带来的产能与需求的错位。
如何走出泥潭
当前家电行业正处于经济衰退和互联网快速普及的双重影响中,一方面全球经济在衰退,并且此次经济衰退的规模较大、程度更深,抑制了消费者对家电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放大了消费者的话语权,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有了更强的话语权。这两个因素都导致消费需求巨变,企业如果不能较快地适应这种变化,就会陷入困局。
“最大的问题也是最大的机会。国外以前应对经济危机的办法就是强行刹车,比如砸掉生产设备等,现在可以通过发挥全民的创造力来解决这样的问题。”罗清启说,“目前来看,我国在宏观层面出台了诸多利好政策,比如通过推动‘双创’来激发新动能,企业在微观层面则需要快速转换经营模式,让用户和利益攸关方加入到生产经营中,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让消费者成为产品理念的主导者,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无效产能过剩的现象。”
实际上,在制造业层面,国家正在通过政策影响加快转型升级。
新近出台的“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化解产能过剩,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完善企业退出机制。而今年5月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也提出要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等九项战略任务和重点,并明确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项重大工程。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实际上给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的问题上,企业应该抓住这一政策机遇,加强自身创新能力建设,全力投入产品创新和技术研发,摆脱落后的生产方式,用自身的实力打造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2024年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在海南博鳌盛大开幕! 2024-12-07 12:54:41
- 全球碳市场现雏形,中国需找准定位 2024-11-16 15:30:54
- 在巴库,中国是什么颜色? 2024-11-16 15:14:25
- 丁薛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库大会世界领导人气候行动峰会上的发言 2024-11-16 15:04:12
- 全球升温1.54摄氏度,2024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4-11-16 15:02:51
- 部长黄润秋出席第六次气候资金高级别部长级对话并会见部分参会代表 2024-11-16 14:56:26
- 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破千万,我们能从中看到什么? 2024-11-16 14:54:32
- 这个全球最大基地,远期供热将覆盖2亿平方米! 2024-11-16 14:53:06
- 诚邀加入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 2024-11-12 19:35:21
- 吉林省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 2024-11-12 18:4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