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四川遂宁市成功申报成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市之一,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城市。日前,作为国内首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遂宁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下称《规划》)正式通过专家组评审和市规委会审查。《规划》将如何引领遂宁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实践?《规划》有何新亮点、新要求?记者专访了市规划局高级规划主管金欣。
做好山水文章让遂宁成为全国丘区示范
《规划》摘要:建设全国海绵城市典范――浅丘平坝地区内涝防治示范、老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滨江水生态文化示范。为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确定了遂宁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分项目标及24项指标,五项分项目标具体表述为:水生态全面恢复、水环境显著改善、水资源适度利用、水安全充分保障、制度建设完备。
金欣:与其他城市相比,我们的海绵城市建设有自己的亮点和特色。针对遂宁自身特征和具体要解决的问题,《规划》提出,以“国家海绵城市典范”为总目标,将遂宁建成全国三大示范:一是建成浅丘平坝地区的内涝防治示范,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实现“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四川各大城市普遍处于丘陵地区,受内涝灾害影响居多,打造这样的示范,对四川和整个丘陵地区都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和长远意义。二是建成老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坚持水陆统筹、多管齐下,实现“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老城区的水环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个部门或者一个工程是解决不了的,需要下大力气综合治理。这样的问题和难题在其他城市也具有普遍性,打造这样的示范很有必要性和重要性。三是滨江水生态文化示范,坚持生态优先、文化彰显,建设“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和“西部水都”。这就是凭借遂宁的江、河、湖、湿地等资源和地形地貌特点,打造城市的山水景观特色,做好这篇“山水文章”。
综合治理洼地有效解决城市内涝
《规划》摘要:以中心城区内洼地识别成果为基础,根据洼地是否有水面,以及其与现状建成区的关系,对城镇开发边界内的洼地进行分类,确定了三类洼地。在城市规划中,建设用地的选择通常要避开洼地,以减少开发建设时的挖填方成本、降低内涝风险。在城镇开发边界内,根据识别出洼地类型(是否有水面)和分布(是否在现状建成区)情况,提出了分类保护策略。
金欣:国家主推海绵城市建设,旨在解决全国性的、大范围的城市内涝问题。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全国范围内有60%的城市都有内涝问题,南方城市特别突出。对靠近江河湖泊的遂宁来说,解决城市内涝和水污染是核心问题。中心城区识别筛查了I类洼地(有水面洼地)13处,面积合计370公顷,此类洼地现状多为湖泊、坑塘、湿地,水面较大,周边生态环境普遍较好,如广德寺卧龙山公园内的青龙湖、物流港内的陡坡子水库;II类洼地(无水面洼地、建成区外)10处,面积合计290公顷,此类洼地地势相对周边较低,排水条件较差,汛期易形成积水,是区域重要的雨洪蓄滞空间;III类洼地(无水面洼地、建成区内)11处,面积合计200公顷,此类洼地在城市内部,地势较低,是城市内涝易发区,如船山区马房街片区、川中大市场片区等。
首先识别出中心城区建成区的洼地和新建成区的内涝风险区,然后采取措施综合治理。一是源头治理。海绵城市建设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减少源头排出的水,比如正在建设的蓄水池和铺设吸水地砖等,目的就是减少和减缓源头排出的水量,使水流就地净化。这里有一个重要指标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峰值径流控制率,通过这两个指标达到“小雨不湿鞋、暴雨不内涝”的目的。第二个措施是过程控制。通过措施让水流有组织地流动,延缓流动的范围和时间,重点调节水流的时间和空间关系,达到过程控制的目的。最后的环节就是末端处理,包括雨污分流、污水处理、循环利用等。
多规紧密衔接力避基础设施重复建设
《规划》摘要:总体规划负责顶层设计,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目标、路径和原则;专项规划展开具体研究,在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下,构建新型的水系、绿地、道路和排水防涝建设体系;详细规划负责具体落实上位规划要求,将控制指标分解至宗地、道路,将具体建设内容落实到地块。
金欣: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点多、面大,影响深远。所以,《规划》以城市总规为指引,紧密衔接已有的多项规划编制,使《规划》之间不矛盾,城市基础设施不重复。其中,在水系规划方面,遂宁市已编制完成的水系相关规划主要包括《遂宁西部水都水系规划》和《遂宁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本规划在此基础上对水系规划进行了完善。《遂宁西部水都水系规划》形成了中心城区“一江三河七湖”水系框架,确定了水面联通拓展及补水方案。本次规划在该规划的水系构架基础上,形成了三级水系空间管控方案,提出了洼地改造为湿地或水体方案。《遂宁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以市域为范围,主要从水资源和水安全的角度提出了相关目标、策略和重点工程。本次规划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大海绵的构建内容,完善了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方案。
另外,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专门引进社会资本采取PPP模式推进建设工程。这种模式要求,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不仅是建设,还包括管理、维护和监测等工作,长期长远对工程负责。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全产业链创新 赋能乳品行业绿色生产力跃升 2024-10-31 10:04:30
- 山东省各级公共机构协同推进节能降碳示范引领 2024-07-19 17:09:32
- 山西省制造业节能降碳取得积极成效 2024-07-19 17:01:57
- 山西省制造业节能降碳 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9% 2024-07-19 17:00:08
- 北京市《朝阳区节能减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政策解读 2024-07-19 16:55:15
- 山东潍坊寿光分局深挖减排潜力全力做好项目要素保障工作 2024-07-19 16:40:32
- 海南三亚印发三亚市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建设方案 2022-11-06 17:15:52
- 气候变化影响房价涨跌,这些城市房价开始大跌 2022-09-21 14:22:11
- 陕西:抓住“碳”机遇 发力碳减排 2022-09-15 14:35:08
- 疫情以来各地碳排放发生哪些变化? 2022-05-25 15:5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