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并确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后,各大央企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日渐增长。
在业内专家看来,央企是我国经济的支柱,无论是企业规模、生产能力还是资金、技术等都具有明显优势。发挥央企的引领作用,将有利于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做强做大。
布局新能源央企实力凸显
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呈现出资金投入大、对技术要求高等特点,而央企通常是行业内部的领先企业,一直被寄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厚望。
在业内人士看来,央企作为我国新能源开发的主力军,在整个国有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与民营企业相比优势明显。一是具备大规模投资新能源产业的资金实力;二是技术研发及自主创新能力较强;三是集团化运作优势明显,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较强;四是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品牌,品牌和形象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可以看出,央企不管是在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因此需要发挥其优势带动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2016年以来,国电集团电源投资占比82.8%,其中清洁能源投资占电源投资比重为74.4%。华电集团加大水电和优质风光电资源的开发力度,并超前谋划2017年风光电投产计划安排;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也要因地制宜地开展燃气发电和分布式能源前期工作。国家电投同样将企业资源加快向核电、水电、新能源等清洁能源调整,上半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27.96亿元,清洁能源投资占比达到78.56%。
在光伏领域方面,核电央企中国广核集团也不甘人后,自2009年开始,也动作频频。先后在甘肃金塔、青海德令哈、乌兰、大柴旦;新疆哈密、图木舒克、英吉沙、青河等地部署光伏电站。
新能源汽车领域方面,中石化则瞄准了新能源汽车下游业务,试水加油站兼营电动车充电业务。目前,新能源汽车已渐成主流。
同时,国电集团以新能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走出去”步伐,取得一定成效。加拿大10万千瓦风电项目获得开工许可,取得了柬埔寨、缅甸340万千瓦水电开发权,稳步推进南非风电项目;以等离子点火、风机、太阳能电池组件、脱硫工程及产品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和产品已经走出国门,已有41个境外项目。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长周凤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最为关注和发展的新兴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产业中起导向作用”。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央企已经逐渐的股权多元化,未来央企与民企的间隙将越来越淡薄,而不是越来越明显。
“弃风限电”带来的严峻挑战
“十三五”风电和光伏的装机目标分别是2.1亿千瓦和1.5亿千瓦。但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也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挑战,优先并网制度落实不到位,全国“弃风弃光”现象严重。2016年上半年,中国弃风电量达326亿千瓦时,弃光电量达37亿千瓦时。未来5年,我国要实现15%非化石能源比重目标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必须加快全面推进电力改革创新。
一位风电企业高管表示,前几年一些可再生能源项目争先上马,核心问题就在于价格引导,要解决弃风弃光,就要设计合理的电力价格体系。
国家电网原董事长刘振亚认为,目前电不可能大量储存,需要发供用瞬时同步进行,所以必须输送出来。比如从新疆、甘肃输送到华北、华东要几千公里,就必须用特高压,否则已经建成的清洁能源必然送不出去,造成大面积的弃风弃电。
周凤起则认为,“能够发电的能力发挥不出来,企业收入将减少,势必导致亏损,这是目前央企面临的最大困难”。
与此同时,随着可再生能源规模的不断扩大,补贴资金长时间滞后也是目前遇到的关键问题,截至2016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的补贴资金缺口达到550亿元。
周凤起表示,“新能源补贴资金缺口高达550亿,这个数据不是一笔小数。如果补贴有缺口,将势必导致补贴滞后。而补贴的滞后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资金扭转将出现问题”。
国电集团副总经理谢长军此前表示,我国新能源快速发展不过几年时间,就过早地出现衰减迹象的原因是由于风电并网困难,限电较为严重,补贴政策不到位。再加上我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技术和材料发展滞后,对外依赖程度较高。
谢长军建议,“打造我国新能源产业‘升级版’,需要各方坚定不移给予支持,需要企业付出巨大努力,进一步完善保障新能源发展的政策,加强科学规划和统筹协调,提高电网对新能源的接纳能力,加强核心技术及关键设备研发和产业化,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做优做强,提高新能源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六部门: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 2024-10-31 16:50:15
- 目标减碳五成!向空调妥协后,巴黎奥运会还有哪些减排绝招? 2024-07-19 16:27:33
- 气候变化或引起“风旱”,风电产业将受冲击 2022-11-06 15:59:52
- 传统能源公司积极拓展储能等新能源业务 2022-11-06 15:55:16
- 三季度储能行业集体报喜 多家公司业绩超预期 2022-10-28 14:11:36
- 20多家上市公司跨界入局 储能到底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2022-10-28 13:48:13
- 以现货市场为支点 支撑“双碳”目标和能源保供 2022-10-20 13:57:17
- 新型能源体系需要补哪些短板? 2022-10-20 13:54:49
- 《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发布 2022-10-20 13:52:04
- 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能源保障 2022-10-20 13: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