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创新为中国带来“清洁能源革命”
从零排放供电技术到智慧城市,从新能源汽车到风、光、水发电,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革命”正在悄然上演。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发展。2017-06-30 12:56:18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0700.html -
专家解读青海为何能连续7天实现清洁能源供电
刚刚过去的一周,青海省连续7天采用清洁能源供电,在全国首次实现一省范围内供电“零排放”。这个“零排放”是如何实现的?对新能源的发展又意味着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电力专家。2017-06-26 16:52:05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0656.html -
连续7天全清洁能源供电 在国内尚属首次实现用电零排放!
据了解,国家电网公司自6月17日0:00至23日24:00,将连续7天合计168小时内,全部以太阳能、风能及水力发电供应青海全省用电。青海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全生明说:“此举在全国尚属首次,对于推动我国能源转型、促进清洁能源持续健康发展和高效利用意义重大。”2017-06-21 10:52:52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0585.html -
储能型光热电力在电网占比超过30%将更具竞争力
近年来,德国在不遗余力地尝试着能源转型。2011年,德国制定了一项清洁能源计划,按照计划到2050年德国清洁能源并网发电量占比将从目前的30%提升至90%。目前,德国正在寻求一种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为其电网提供电力,并期望到2050年基本实现零排放。2017-05-31 15:26:09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0422.html -
悉尼设节能减排目标助2050年实现零排放
澳大利亚悉尼市议会近日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的悉尼2030》战略规划的修改,设定了悉尼市未来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以实现在2050年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承诺。2017-05-31 11:15:47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0395.html -
节能减排 新能源物流车优化配送“最后一公里”
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来看,新能源物流车具有较大优势。电动货车零排放无污染,续航里程适中的特点,适宜承担短途、多频次的城市物流配送。对城市现有燃油配送车辆进行纯电动替换,将会对空气污染有所改善。2016-12-05 15:41:08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9808.html -
德国2050年全面禁止汽油和柴油汽车
12月9日美国《人车志》消息,为响应零排放汽车(ZEV)联盟的提议,德国等成员国计划到2050年全面禁止汽油和柴油车型的生产与销售。2015-12-10 12:35:40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8068.html -
国内首个电镀园区废水“零排放”工程投运
国内首个电镀园区废水“零排放”工程近日在广东揭阳市中德金属生态城投入运行。该工程采用废水分流、分类处理、废水回用、资源回收的技术路线,不仅使废水回用率能提高到99.64%,而且还将处理后的金属固废再次回用,实现了废水的“零排放”。2015-12-10 09:50:58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8051.html -
京津冀首家燃煤电厂“近零排放”
伴随全国煤电行业节能减排升级改造步伐的全面铺开,火电改造技术路线也愈加成熟。11月24日,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发布神华国华三河电厂(以下简称三河电厂)3号机组环保排放监测报告,标志着该厂4台机组达到燃气机组排放标准,全部完成改造并通过环保验收。自此,京津冀实现了首家燃煤电厂全厂“近零排放”。对此,业内专家表示,多元的技术创新和集成优化实现“超低排放”,以及一度电一分钱的超低成本或将让燃煤电站从此扔2015-11-30 13:33:53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7747.html -
神华国华孟津电厂2号机组实现“超低排放“目标
神华国华孟津电厂2号机组“近零排放”改造工程顺利通过168小时运行,正式移交生产,成为河南省首台通过168小时运行的“超低排放”燃煤发电机组。根据河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大气污染物排放监测结果显示:烟尘排放浓度为3.77mg/Nm3、二氧化硫为12mg/Nm3、氮氧化物为40mg/Nm3,达到并优于燃气机组排放限值(烟尘5 mg/ Nm3、二氧化硫为35mg/Nm3、氮氧化物为50mg/Nm3)。12015-11-24 15:05:08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7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