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凡到卓越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云峰
王东玲
王东玲 摄
美丽心语
不因事小而不为,不因平凡而不屑;把平常而又普通的工作当事业来做,把老百姓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做,17年来,刘云峰用行动兑现着自己的承诺。
“技术状元”“配电专家”、农民离不开的“电医生”……这是熟悉刘云峰的人对他的称谓。从刚参加工作时对电一窍不通的毛头小伙儿,到国网蒙东电力系统的技术“状元”、配电专家,从一名普通的农村电工到国家电网公司为民服务典范、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青春最绚烂的年华里,刘云峰砥砺奋发,硬是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拼搏,笃学成才,用手中的技术服务百姓,实现了从平凡到卓越的人生跨越。
勤学苦练 勇攀高峰
2000年,21岁的刘云峰成了蒙东赤峰松山区供电公司的一名农村电工,激动兴奋的他好几天没睡着觉。刚当上电工没几天,一家加工厂就请他帮忙安装交流接触器,可是一个简单的接线,刘云峰却鼓捣了半天,急得他出了一头的汗,也还是没有弄明白,最后只好尴尬地求助了一名老电工。也正是从那天起,这个做事严谨的小伙子便暗下决心:不干则已,干咱们就把它干好。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俗语用在刘云峰的身上是再准确不过了,向书本学习、向老电工学习、向电器修理的师傅学习。《农村电工手册》他烂熟于心,《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低压电器和开关柜》《配电检修技巧》总是不离书包,有时间就看。遇到疑难问题,他则刨根问底地向老同志请教。他说:“我不比别人聪明,要想比别人做得好,就只有别人做一遍,我做两遍三遍;别人做两遍,我就做四遍五遍。”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刘云峰就成为一名能独当一面的电工。
从2002年起,刘云峰的名字就开始出现在各种竞赛的名单中。为了熟练地掌握配电技术,他每天天不亮就来到训练场,别人跑3000米,他跑5000米,别人打3把拉线,他就打5把;训练强度大得令人无法想象:衣服湿透了,汗水顺着衣襟直往下淌,手腕和腿肿得发亮,疼得钻心,可他根本无暇顾及。到了晚上,还要挑灯夜战,复习理论知识。实在困得睁不开眼了,他就用冷水洗洗头。梅花香自苦寒来,10年间,他一路过关斩将,勇夺多个第一,获得“技能操作优胜者”和“技术状元”的荣誉称号。2012年,他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从一名农村电工转为国家电网公司正式员工。
立足岗位 降损增效
也许很多人都会把农村电工当成是一份挣钱养家的工作,可是刘云峰却把这份挣钱养家的工作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来追求,凡事他都用心去做。
线损管理一直是基层所的一大头痛问题,刘云峰刚当技术员时,负责9个台区的抄表工作,低压线损高达13%左右。怎样才能堵住漏洞降低线损?对此,刘云峰只要有时间就进行计算,通过理论线损计算,及时进行三相负荷不平衡调整,及时处理坏表,及时对电度表进行周期校验,终于让台区线损降了下来。
由于供电区域内季节性机电井负荷所占比例较大,每到夏浇高峰时节,线路末端电压质量降低,设备烧毁事故时有发生。刘云峰经过反复琢磨和计算,找到突破口,为哈拉道口镇机电井安装随机、随器无功补偿电容器500余台,补偿容量达5000千瓦以上,使得线路的功率因数始终保持在0.96以上,不仅降低了机电井设备烧毁事故率,而且一年减少电量损失12万千瓦时,在全公司得到推广;他研发的低压台区三相负荷平衡装置获得蒙东电力公司创新成果二等奖,应用在农网升级改造工程中,增加了电网的科技含量,降低了线损,为百姓的安全用电提供了保障。
创新技术 服务百姓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刘云峰总想用自己的技术为老百姓办点实事。郎君哈拉村合作社的几千亩良田位于原来的羊肠河河床上,30多眼机电井分布其间,玉米、蔬菜等作物的灌溉全靠着这些机电井。赶上下雨天,机电手不能及时关停相距很远的机电井,来回奔波在泥泞的田地里苦不堪言,电费和水资源的浪费也让村民们怨声载道。刘云峰了解这一情况后,经过反复琢磨、查阅资料,把市场上刚刚出现的手机遥控器和交流接触器、电动机综合保护器组合,借助通信网络,创新开发出手机远程控制机电井的实用技术,无偿帮助合作社为机电井安装了手机控制器。只要用手机向机电井发送一个信号,机电井就会自动上水浇地,真正实现了机电井的远程控制,大大降低了设备烧毁事故率,减少了维护费用,让合作社的移动喷灌真正实现了现代化。刘云峰无偿为当地农民安装100多台手机遥控机电井装置,让农民坐在家里用手机打个电话或发个短信就能把地给浇了,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刘云峰还结合当地排灌潜水泵特点,编写了《农村排灌潜水泵常见故障及防治措施》手册,发放到农民手中,并带领党员服务队义务对全镇机电井进行维护。他还无偿为大碾子林场川宝地作业区设计了一套“电动机智能保护计时装置”,解决了连续烧坏多个电机的问题;为镇上的洗车行设计安装了遥控洗车装置,提高了洗车房的安全系数
关键字: 刘云峰:从平凡到卓越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周汉民:开展产品碳足迹精准量化示范试点是当务之急 2024-11-16 16:37:13
- 董秀成:全球碳市场启动,为哪些行业带来发展机遇? 2024-11-16 15:46:40
- 专访丨雷宪章:促进电与氢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2024-10-31 10:54:36
-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氢科学中心主任丁文江 2024-10-31 10:10:02
- 专家学者、企业代表聚焦低空产业、绿色创新等驱动经济新引擎 2024-10-31 09:54:09
- 专家:标准体系建设是“双碳”工作的重要基础 2022-11-06 15:38:33
- 国家电投钱智民:碳达峰碳中和是挑战 但更是机遇 2022-10-20 13:26:28
- 解振华中国已经走上符合自己国情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2022-09-28 13:41:08
- 王中林院士:能源转型需要颠覆性原创技术 2022-09-15 15:47:19
- 丁仲礼:深入理解碳中和的基本逻辑和技术需求 2022-09-12 16: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