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加快设施联通”平行主题会议上,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刘振亚表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条件已成熟。“通过保障能源供应,最终让全球12亿无电人口用上电、用得起电。”刘振亚表示。
刘振亚对“全球能源互联网”作出解释,称其实质为“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清洁能源”,是清洁能源在全球范围大规模开发、输送、使用的基础平台。
13日,联合国副秘书长吴红波(前排左)与全球能源互联网合作组织主席刘振亚(前排右)在签约仪式上。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刘振亚表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条件已成熟
世界的发展伴随着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系列问题。刘振亚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实施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提高电气化水平,让化石能源回归原材料属性”。
2016年3月,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在北京成立。
今年5月13日,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与联合国经社部、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非盟、阿盟、海合会等5家国际组织在京签署合作协议,在互联电网规划等方面深化务实合作,共同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
对于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建,刘振亚表示,特高压在技术上已经成熟。
“±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距离达6000公里以上、输送能力达到1500万千瓦,能够实现电力的全球高效配置。”
事实上,“西电东送、北电南供、水火互济、风光互补”的中国能源互联网雏形已经形成。
“预计2025年前,风电和光伏发电竞争力将全面超过化石能源。”刘振亚对于清洁能源的未来十分乐观。刘振亚在会上“算”了一笔账:如果按年均12%左右的增速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到2050年清洁能源将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80%以上。
他说,届时二氧化碳排放仅为1990年的一半,可以实现将全球温度升高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
除了对环境的贡献,刘振亚表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总投资超过50万亿美元,可以拉动经济增长。
优势
中国在特高压电网上具有先发优势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能源消费大国。2015年全社会用电量为5.6万亿千瓦时,预计2020年、2050年时将增加到8万亿、16万亿千瓦时。
据公开资料,中国80%以上的煤炭、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70%以上的电力消费集中在东中部地区。
作为建立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技术,特高压电网具有巨大经济、环境和社会价值。
经济方面,中国西部、北部能源基地的电力通过特高压输送至东中部,落地电价比当地火电上网电价低5-8分/千瓦时,送端、受端省份都受益。同时,发展特高压电网,经济带动作用强,有利于促进电力行业创新发展。
环保方面,构建特高压电网,能够使中国西部北部丰富的清洁能源得到开发利用,显著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大幅减少化石能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中国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上的关键技术――特高压电网具有先发优势,而这一优势也能成为中国技术“走出去”的平台。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2016年3月成立。作为首个国际能源组织,其宗旨是推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服务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成立以来,其已拥有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305家成员单位。
其中,中东、非洲地区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虽然能源互联互通需求强烈,但能源体系较为薄弱,相关标准体系建设滞后。业内人士认为,能源国际合作涉及政策、贸易、资源、资本、基础设施、技术标准等多个层面。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展局副局长万海滨称,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需要建立一套引领未来方向、带动产业发展的国际标准体系,建议将重点项目纳入国家相关规划,同时统筹协调智能电网、特高压和清洁能源等相关国内技术委员会,实现国际标准与国家标准协调发展,推动重点项目和技术标准向条件成熟的国家和地区“走出去”。
前景
到2050年基本建成全球能源互联网
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总体分为国内互联、洲内互联、洲际互联三个阶段。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向新京报记者介绍,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主要分为三步:从现在到2020年,重点加快各国清洁能源开发和国内电网互联建设;到2030年,重点推动洲内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和电网跨国互联;到2050年,重点开发“一极一道”(北极、赤道)能源基地和推动电网跨洲互联,基本建成全球能源互联网。
根据上述计划安排,目前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发展重点是第一步“国内互联”建设,而在这一项目上,中国走在前列。据了解,目前中国已建成“六交七直”13个特高压工程,在建“两交七直”9个特高压工程,每年输送电量超过4000亿千瓦时。
对于第二阶段“洲内互联”,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秘书长王益民表示,与周边国家电网互联互通工程是“一带一路”建设最具有条件实现率先突破的领域,当前已具备了较好的经验和项目基础。
据了解,目前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的发起单位国家电网公司已建成运营中俄、中蒙、中吉等10条跨国输电线路,交易电量超过200亿千瓦时。在西南地区,南方电网也建成12条交流跨境联网线路与老挝、缅甸、越南相连,自2004年首条线路开通至今与周边国家累计交换470多亿千瓦时电量。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零碳公园设计师 何为“零碳”?就是把自然还给自然 2024-10-31 08:46:13
- 柴麒敏: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并非完全此消彼长应形成优化组合 2022-03-18 09:50:27
- 程一恒:双碳背景下的人类社会发展新模式 2022-03-08 15:45:54
- 氢能在碳中和的角色和定位 2022-02-23 14:02:26
- 张军涛:未来碳市场将在节能减排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22-01-15 20:49:58
- 黄润秋: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2021-11-29 17:13:48
- 碳中和领军人物系列丨王彬对话汪军:碳中和时代的财富大转移 2021-11-29 16:08:58
- 贾康|碳达峰与碳中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与难题破解 2021-11-29 15:57:48
- 推进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 勇做碳达峰碳中和主力军 2021-11-29 15:47:09
- 彭文生:碳中和的关键是发挥市场激励机制,促进科技创新 2021-11-29 15: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