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开始,广州番禺的市民陈女士形成了这样一个习惯:乘坐地铁后,第一件事就是先打开微信,进入“碳普惠”公众号,看看自己的“碳币”(用于低碳环保公益行为的数字虚拟币)又增加了多少。“碳普惠平台上线后,出趟门就可以得到‘碳币’,还能换一些奖品。”她说。
2015年7月,广东在全国首推碳普惠制试点工作,广州、中山、东莞、韶关、河源和惠州是碳普惠制首批试点城市。如今两年过去了,“谁低碳谁受益”的理念正在进一步普及。
所谓碳普惠制,即为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并建立起以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
据介绍,2016年,碳普惠平台正式上线,包括碳普惠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碳普惠制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市民可通过微信公众号“碳普惠”注册、绑定手机,然后实施所在城市指定的低碳行为,便可获取“碳币”并兑换相应的优惠。
以广州为例,乘坐地铁、公交车,租用公共自行车,以及节水、节电、减少私车通勤等行为都被纳入了减碳行为。通过绑定社区门牌号、交通卡等方式,平台核定后发放一定“碳币”。东莞目前的减碳行为包括乘坐地铁出行、减少私车通勤以及光伏发电,中山则包含了使用LED灯具、购买节能空调等。
“我是去年在越秀公园的一个活动展台上了解到‘碳币’的。只要注册账号,然后乘公交就可以兑换很多礼品,街坊们对此都很乐意。”采访中,广州越秀区市民戴女士开心地向记者展示了自己获得的“碳币”。“我用‘碳币’换过蛋糕优惠券、火锅代金券、手机流量等,省了很多钱,还能保护环境。”她说。
广州赛宝认证中心主任聂兵介绍,每乘坐一次地铁可以减碳排放515.5克,每节约一吨水可减碳排放200.3克,每节约一度电可以减碳排放527.1克,每节约一立方米天然气可减碳排放2184克。通过一定注册程序,就可以自动根据节约量发放“碳币”。“碳币”可以兑换餐饮、酒店、文化旅游等消费优惠。
此外,碳普惠平台每年会推出低碳公益书屋活动,无论企业或个人,均可向碳普惠平台赠送“碳币”,平台每年年底根据所收到的“碳币”数量,按照每1000个“碳币”捐赠一本书的方式,向贫困地区的学校捐赠图书,以低碳公益的爱心力量,帮助孩子们改善读书条件。
今年7月,广东省发改委批准了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关于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的交易规则。
随着碳普惠制实施的逐渐深入,“今天你低碳了吗?”“你得了多少碳币?”已经逐渐成为广东一些市民流行的问候语。
“一开始知道‘碳币’的人并不多,但是身边有人在注册,其他人也就会跟着注册,毕竟也不花钱甚至还省钱。”戴女士告诉记者,如果引进更多奖励,可能会吸引更多人加入。
聂兵表示:“碳普惠设计的一个逻辑,不一定是直接去改变每个人,而是对已经具备了低碳生活习惯的人给予奖励,让这个群体去言传身教,形成示范效应。”碳普惠塑造的是一种新型低碳发展共享业态,既促进公众低碳消费意识觉醒,又将商家与主要消费人群衔接,推动低碳生活,展示推介低碳产品,以“低碳+互联网”的创新模式从消费端促进生产端绿色转型升级。
广东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广东的碳普惠制不但是全国首创,在国际上也算领先。目前,广东省碳普惠创新发展中心正在不断探索新的推广路径。
广东省碳普惠创新发展中心表示,将继续以低碳景区、低碳社区、低碳学校和普惠产品为切入点,加大碳普惠推广运营力度。碳普惠平台不仅将拓展用户获取“碳币”的渠道,还将丰富内容,增加可兑换商品的种类及吸引力,积极推动碳普惠向全国扩展。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煤电低碳化改造施工图出炉 2024-07-24 16:35:12
- 2027年我国煤电碳排放将接近气电水平 2024-07-19 19:28:08
- 连亏六年还在新建,煤电“回血”靠什么? 2022-11-06 16:02:55
- 弃煤还是不弃:全球15个煤炭大国可以分成4类 2022-09-15 16:16:40
-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局长:聚焦双碳目标 推动绿色发展 2022-05-16 17:15:59
- “双碳”背景下 山西煤矿低碳化生产探索 2022-03-31 15:48:13
- 湖南发布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严控煤炭消费总量 2022-03-22 11:44:47
- 煤电和谐共存的理想场景如何实现? 2022-03-18 09:35:59
- “煤炭大国”如何“双碳”转型? 2022-03-13 11:22:50
- 支持碳减排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大项目建设 2022-02-22 15:4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