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市长武宏文忙得不可开交,以至于记者约了一天半后,才真正见上面。9月11日11时30分,见到武宏文时,记者的第一个话题是:“这一天半您忙着干了些什么?”武宏文声音洪亮,说话干脆利落:“原计划昨天上午参加全市数字产业经济论坛会议,可部队来了几位同志,谈军地合作新能源事项;下午参加省科技厅到大同国际能源革命科技创新园的调研……今天上午接待中央环保督查组并汇报工作,一直到现在。”
在武宏文的话题中,“能源革命”“新能源”“氢都”等词汇频繁出现。大同素有“中国煤都”之称,而现在却想变身为“氢能之都”,建设成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
如何争当能源革命“尖兵”,将“煤都”变为“氢都”?
2017年夏,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西时指出,“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真正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一煤独大’的瓶颈阻滞了经济发展的步伐。突破瓶颈,破解矛盾,必须坚持以转型为纲,大同高质量发展的脚步才能铿锵有力。”武宏文说。
大同市发改委主任王明生介绍,明确了转型的方向和路径后,在武宏文的主持下,大同市举全市之力,布局实施了智慧能源先进示范行动、新能源供给提速行动等“五大”行动。经过一年来的努力攻坚,目前大同市已迅速形成了争当“尖兵”多点突破的工作格局,初步搭建起了一个看得见、可操作的能源革命路径。
记者随着武宏文亲身体验了能源革命带来的蓬勃活力。正在建设中的占地1000亩的大同国际能源革命科技创新园,是大同能源革命头号工程。在这里,中科院全科盟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清华启迪、上海田鼎新能源科技城等69个新能源项目,包括柔性薄膜电池组件、氢燃料电池和电堆、单晶硅组件等国家级示范项目于4月16日集中开工建设。
大同能源革命的人才建设也稳步推进。据介绍,新成立的大同市新能源战略咨询委员会已聘请了数十名顶尖科学家加入。他们将多层次参与科创园及全市的能源技术创新工作,直接把大同能源革命的战略决策和技术应用提高到新的高度。
大同市于今年6月1日引进氢能公交车。记者在体验中感受到,氢能公交车不仅噪音小、动力系统强劲,而且非常平稳。武宏文对记者科普说,氢能安全、高效、可持续,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大同氢源丰富,大同煤矿集团5000吨“煤制氢”项目已开工建设。目前,大同市3座临时加氢站已列入建设规划,两条使用氢能的公交车示范线将于今年建成,年底将达到300辆至500辆氢能公交车。还将有10个居民小区率先使用氢能取暖,比用煤取暖节省一半费用。
8月9日,创新园新落成的大同市国际能源博览中心举办了大同市首届“能博会”,有来自国内外150多家知名能源企业携带最新、最优、最高端的技术和产品集结于此,当场有43个新能源项目落户大同。中科院十大院所、北大燕院科创、苏州高迈、汉能集团、深圳科陆、华民机、比亚迪……众多大企业大集团纷纷看好大同,“争先恐后”来大同考察、洽谈对接。
“是什么原因吸引了众多客商和项目来大同落户?”中科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刘昌胜在签约时说,“大同市从上到下干事创业的干劲和热火朝天的能源革命场景让我深受感染,想积极参与进来”。
武宏文讲了这样一则小故事:“上周日,我去晋中介休市参加省委举行的一个会议,期间接到一个电话说晚上有两拨客商到大同,指名要与我洽谈新能源投资项目。我当时想,会议于下午6点散会,从介休到大同距离430公里,回到大同将是晚上10点多,是否先安置他们住下,明天赶回去见面?但我最终还是赶了回去,连夜与他们见面。他们很是感动,认为大同办事讲效率,成功开启了合作。”
翻看武宏文的工作日程安排,基本上都是“5+2”“白+黑”。“辛不辛苦?”记者问他。“辛不辛苦并不重要,关键是效率和成效。”他笑着说。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周汉民:开展产品碳足迹精准量化示范试点是当务之急 2024-11-16 16:37:13
- 董秀成:全球碳市场启动,为哪些行业带来发展机遇? 2024-11-16 15:46:40
- 专访丨雷宪章:促进电与氢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2024-10-31 10:54:36
-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氢科学中心主任丁文江 2024-10-31 10:10:02
- 专家学者、企业代表聚焦低空产业、绿色创新等驱动经济新引擎 2024-10-31 09:54:09
- 专家:标准体系建设是“双碳”工作的重要基础 2022-11-06 15:38:33
- 国家电投钱智民:碳达峰碳中和是挑战 但更是机遇 2022-10-20 13:26:28
- 解振华中国已经走上符合自己国情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2022-09-28 13:41:08
- 王中林院士:能源转型需要颠覆性原创技术 2022-09-15 15:47:19
- 丁仲礼:深入理解碳中和的基本逻辑和技术需求 2022-09-12 16: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