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专访】能源互联网是大势所趋――专访中国互联协会秘书长

作者:中企碳中和服务网  来源:网络转载  发布时间:2014-12-06 19:56:47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讯:

互联网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对未来憧憬。在这个无处不言互联网的时代,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根基的能源领域如何同互联网产生 “化学反应”?对此《中国能源报》专访了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卢卫。 

  未来是“无处不终端”时代 

  中国能源报:在谈能源互联网之前,想听听您如何看待当前互联网的发展? 

  卢卫:在不久前召开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是从宏观上,对全球互联网发展的概括。 

  具体来看,一方面,互联网已经不仅仅是“人人连接”,还包括“人物连接”和“物物连接”;另一方面,互联网跨出了单纯或者主要的技术导向,正如当前最受关注的不仅仅是互联网技术企业。 

  中国能源报:您能具体谈谈这种转变吗? 

  卢卫:先说一组研究数据,20152020年,有预测全世界将有400亿―500亿个终端,其中100亿个是手机和掌上电脑。智能终端会成为人体器官功能的延伸。互联网将渗透到各个领域,每个人、每个物品都可以成为一个终端,包括现在很流行的可穿戴移动设备等。未来会是一个无处不终端的万物互联时代。 

  20多年来,我们主要是在技术层面来研究互联网,但现在互联网远远不是一个技术的东西了,它是一种思维。很多互联网专业的人谈互联网往往不如其他行业的人谈得好、谈得深刻,就是因为后者跳出了技术,真正用一种互联的思维去看互联网。事实证明他们在互联网技术应用和跨界发展上取得了先人一步的成功。 

  能源要拥抱互联网 

  中国能源报:能源领域是否也在您上面所说的“万物互联”里面? 

  卢卫:当然包括在里面。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认为:在即将到来的时代,我们将需要创建一个能源互联网,让亿万人能够在自己的家中、办公室里和工厂里生产绿色可再生能源。多余的能源则可以与他人分享,就像我们现在在网络上分享信息一样。 

  而全世界范围内,能源互联网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但随着“无处不互联”时代的到来,与互联网相融合或者结合将成为能源领域的一个“必修课”,这是大势所趋。 

  像分布式、智能电网就是当前能源互联网很好的代表,它本质上是要改变传统电网为双向互动、有自愈能力的开放型体系,以开放对等的信息能源一体化架构,真正实现能源的双向按需传输和动态平衡使用,最大限度地适应新能源的接入,提高资源的利益效率。 

  中国能源报:目前,我国在能源互联网方面是否已经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卢卫:近几年,少数能源企业也开始尝试拥抱互联网。原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曾说,互联网B2B模式也在向大宗能源项目扩张,能源互联网正在成型。 

  比如,中石油、南方电网等能源企业与中国移动共同建设智能电网,中国移动将成立专业化的运营公司重点发展这一领域;华为提出数字能源解决方案,并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在能源项目上展开了合作。这些都是非常有益的探索。 

  中国能源报:在发展能源互联网方面,您认为我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卢卫:机遇可以从两个方面说,一是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的能源结构调整,减少大排放、高污染的化石能源比例,增加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比例,倡导清洁、高效、节约的能源消费模式;二是从互联网角度看,我国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方面是世界领先的,尤其在互联网应用普及百姓,服务民生方面。 

  中国是公认的互联网大国,但还不是互联网强国。我们的技术还不满足能源互联网的多方面需求。此外,在自主可控能力、体制机制方面我们都还存在短板,我认为这三个方面是今后发展能源互联网所要面临的重大挑战。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中国能源报:在您看来,除了上述挑战,当前发展能源互联网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卢卫:能源互联网在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我国远未走到能源同互联网跨界融合发展的黄金时代,很多东西都“不确定”、“看不清”。因此,互联网企业对涉足能源缺乏动力,大部分能源企业对互联网行业更是有“隔行如隔山”的感觉,往往是想迈又不知道该怎么迈出步子,相互融合发展的观念不足、信心不强。 

  能源互联网绝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就能实现,同样需要一种思维的变革,比如:能否将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等)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成千上万的建筑物能够就地生产出的能源,能否既可以被电网回收,也可以被各大洲之间通过联网而共享?等等这些都需要打通思维,放宽视野。 

  中国能源报:互联网协会在推进能源互联网方面,有没有什么想法和计划?  

  卢卫:狄更斯《双城记》里那句“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用来形容眼下互联网的时代是非常贴切的。 

  20多年前,谁也想不到今天互联网发展的样子。同样,我们无法准确预知20年后,能源互联网会发展成什么样。但作为协会,我们将会在政府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打造交流合作平台,持续扩大影响;搭建沟通桥梁,紧密跟踪新技术和新应用,推动能源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相互融合;促进互联网成为人类的新福祉。 

  路还很长,但我对能源互联网的未来充满期待。 













关键字:   2222【专访】能源互联网是大势所趋――专访中国互联协会秘书长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图片新闻

  • 多家会员单位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第三方服务机构! 多家会员单位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第三方服务机构!
  • 康迈南京荣获“零碳工厂”认证 康迈南京荣获“零碳工厂”认证
  • 关于举办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的通知(同期举办年度碳中和领域颁奖盛典) 关于举办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的通知(同期举办年度碳中和领域颁奖盛典)
  • 碳排放市场迎新政,绿电能否分杯羹 碳排放市场迎新政,绿电能否分杯羹
  • 如何解决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回应 如何解决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回应
  • 中信建投:碳排放核算方案发布,促进绿电环境价值兑现 中信建投:碳排放核算方案发布,促进绿电环境价值兑现

在线评论

  •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法律规定,字数在200字以内。

战略合作联系

  • 投稿邮箱:jnzlhz@126.com
  • 广告合作热线:13552701370
  • 微信公众账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会员服务 | 多元化服务 | 招聘信息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