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液氢标准均为国家军用标准和航天工业行业标准,适用于民用领域的标准规范缺失导致液氢在生产、储运、加氢站应用方面没有相关设计和施工的依据,增大了液氢项目审批的难度。历时三年出台的三项国家标准,实现了我国液氢产业民用领域标准“零”突破。
5 月6 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了《氢能汽车用燃料液氢》《液氢生产系统技术规范》和《液氢贮存和运输技术要求》三项国家标准,将于11月1日起实施。业内专家告诉记者,此次液氢标准的出台对液氢产业是重大利好,民用液氢的应用生产自此“有标准可依”,将为液氢产业进入市场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0到1”的突破
由于技术含量较高,长期以来液氢应用都局限于航空航天等军工领域,民用领域近乎空白,只有零星的示范项目。民用液氢的规模化发展并非易事,在规避其本身化学特性带来的劣势外,还需解决成本高和相关规法标准空白等难题。
川财证券指出,在此次三项国家标准出台之前,我国液氢标准均为国家军用标准和航天工业行业标准。适用于民用领域的标准规范缺失导致液氢在生产、储运、加氢站应用方面没有相关设计和施工的依据,增大了液氢项目审批的难度。
“这三项液氢国家标准的出台对产业而言是突破性的,在此之前,由于没有适合民用应用场景的液氢相关国家标准,一些民用液氢示范项目只能参考低温装备、液化天然气等相关标准。”张家港氢云新能源研究院院长魏蔚表示,今年发布的《加氢站技术规范》GB50516-2010(2021年版)中,新增加了液氢应用的内容,此外还有一些氢能标准规范中,虽然提到液氢,但对于如何储存、生产、应用等相关条文不够详细,也因缺乏实践经验而欠缺合理性,因此并不具有指导意义。
利好产业化发展
标准缺位一直是阻碍液氢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行业内的组织、企业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资料显示,早在2017年,全国氢能标委会就开始组织国内各企业和高校编写制订这三项国家标准,时隔三年才正式发布。
北京中科富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氢能业务中心总经理宁永强认为,这三项液氢国家标准的出台,将大大推进液氢在交通能源乃至整个民用领域内的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氢能企业和机构能够持续探索液氢在行业中的商业模式。标准对液氢储运的指导,将利好液氢储运的发展,有利于大幅度降低氢的储运成本,并提高氢能供给能力,对整个氢能行业形成有力支撑。
国家标准的施行,也让液氢企业不再“束手束脚”。“未来,各企业将根据发布的国家标准建立起自己的研发和生产体系,打造相应的产品。在液氢的储运和应用端环节,各个企业可以开展各种研发和示范项目,使液氢真正地实现价值化。”宁永强表示,在有标准和产业化发展条件的支撑下,我国将具备氢液化、液氢储运和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值得注意的是,对比此前的液氢相关规范,此次三项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数量明显增多,除了科研院所外,企业参与程度大幅提高。
对此,魏蔚认为,此前,高校、研究所起草的液氢标准,理论化特征明显,不适合产业化应用实践。企业主导的标准制定,可以协调行业内众多的企业力量,更有利于液氢产业化发展。同时,标准起草参与单位中企业数量的增多,表明发展液氢是氢能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意味着行业内对液氢国家标准的建立意愿强烈,液氢的未来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标准体系尚待完善
“对比我国的LNG国家标准,液氢相关标准从数量到涵盖的范围尚有差距。未来还要完善船用等液氢燃料的相关标准,以及探索我国航天发射用液氢燃料与民用液氢互相融合和保障的过程。”宁永强表示。
宁永强建议,产业链还需继续加快氢液化,尤其是5吨/天以上工业级大规模氢液化的核心技术和设备的国产化的步伐。同时也要研发与之配套的高效节能预冷流程、液氢储运容器、正仲氢转化催化剂等技术和设备。在应用端,要积极探索液氢在交通能源、冶金、化工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助力我国实现减排脱碳目标。
同样,液氢产业的前期投资较大,如何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入手降低成本成本,也需要制氢、运输、加氢站等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实际上,202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组织中国石化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起草了国家标准《汽车加油加气加氢站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魏蔚认为,这对液氢加氢站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魏蔚强调:“液氢工厂具有规模效益,成本的降低需要市场的扩大,液化工程浩大,因此投资规模也相应较大。对于液氢产业中的大型基础设施,需要财力雄厚的能源巨头牵头建设,发挥主导力量。”
我国液氢技术水平与国外的差距也值得关注与警惕。魏蔚认为,目前,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的液氢产业技术研发走在世界前列。国内液氢产业应抓住此次的发展机遇,民营企业通过自身的灵活性争取在全球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加强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虽然核心技术与国外仍存差距,但随着众多氢能企业及其它液化天然气企业发力液氢,加上近几年氢能产业发展积累的经验,我国的液氢市场机会将大量涌现。
关键字: 民用液氢有了“国家标准”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新能源商用车醇氢技术蓄势崛起 2024-10-31 10:53:31
- 扎根中国,不断扩大“氢友圈”,丰田持续助力氢能技术普及与应用 2024-10-31 10:50:38
- 打开“氢”世界的大门 2024-10-31 10:48:44
- 氢能储运探索多路径降本 2024-10-31 10:41:34
- 再次豪赌——日本重金“下注”未来氢动力飞机项目 2024-10-31 10:39:31
- “氢”风徐来 我国氢能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2024-10-31 10:38:07
- 刘大为:5年内把氢价降到1/3,中国氢能应保持在第一梯队 2024-10-31 10:34:28
- “氢能十解”之六:氢与电的交响曲 2024-10-31 10:26:10
- 这项制氢难题,在福建这里被攻克 2024-10-31 10:23:30
- 电氢协同将有效支撑新型电力系统 2024-10-31 1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