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实现 “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全国碳市场自 7 月 16 日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备受关注。 据统计,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首周(截至 7 月 23 日)总成交量 483.30 万吨,总成交额 24969.68 万元。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日前表示,总体来看,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市场交易活跃,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市场运行平稳。
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后续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等更多高排放行业将逐步纳入。与此同时,央地近期密集发文部署更多绿色低碳转型举措,助推我国能源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目前多行业正通过技术升级创新逐步实现低碳甚至零碳排放。
碳市场交易价格稳中有升
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数据,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上周最高成交价 61.07 元 / 吨,最低成交价 52.08 元 / 吨,上周五( 7 月 23 日)收盘价为 56.97 元 / 吨,较 7 月 16 日上涨 11.20% 。
7月21日,中国石化完成全国碳市场首笔大宗协议交易,从华润集团买入10万吨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成交数据,这笔交易为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以来首笔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金额为529.2万元。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仍有不少企业处于碳交易摸索阶段,还在积累经验,随着企业参与度不断提高,市场活跃度有望提升。
对于碳价走势,业内普遍预计将保持上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赵越分析说,为体现以提高碳排放配额价格而增加碳排放成本的市场属性,我国的碳交易市场配额价格也将随着“双碳”目标的临近而上涨。届时,可再生能源的价格优势将进一步体现。
多举措推动绿色转型
碳达峰、碳中和无疑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在碳市场落地基础上,近期多部委密集发文部署更多绿色低碳转型举措。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新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示范园区。支持开展低碳城市试点,积极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开展节约型机关和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鼓励绿色消费和绿色出行,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日前表示,国资委将指导中央企业严格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费,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因地制宜地开发水能,加快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统筹推动氢能的“制运储用”全链条发展。
地方层面也举措不断。例如,浙江出台《浙江银行业保险业支持“6+1”重点领域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重点围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六大领域以及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具体工作举措。从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完善绿色金融服务机制、强化转型期金融风险管理、加强数字化改革引领、推进行业自身建设等五大路径出发,确定20条重点任务,形成38项重点领域的差异化金融支持具体举措。
宁夏开展碳排放分布及行业特征摸底调研,强化重点碳排放区域、行业、企业管控,通过强化企业碳排放报告管理,推动企业能源和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推广低碳新工艺、新技术,推动工业领域煤炭高效利用和电能替代,协同推进温室气体减排,探索企业资源降碳的激励机制,鼓励高碳排放企业开展碳达峰的研究。
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加速
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后续将有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等更多高排放行业逐步纳入。在此背景下,我国能源产业结构调整也在加快进行。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日前表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 “ 1+N ”政策体系将很快发布,将在各主要领域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助力加速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和创新。 据悉,其主要内容涉及优化能源结构、控制和减少煤炭化石能源、推动产业和工业优化升级以及遏制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盲目发展等。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各行各业都在明确相关路径,已取得一些成效。
火电行业作为排放大户,积极通过技术创新减少排放。 例如,重庆富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储量大、价格低的低阶粉煤为基础原料,通过富氧燃烧节能减排耦合煤炭分级分质高效利用综合生态产业链技术制取清洁能源 ――干馏煤气 + 水煤气,结合 IGCC 系统以混合煤气为燃料,以利用纯氧与循环烟气形成的混合气体替代原有空气供混合煤气燃烧进行零碳发电,实现电力、煤焦油、一氧化碳母料等能源清洁生产、能源产品与碳脱钩。
钢铁行业方面,《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初稿已初步完成,全国 237 家企业约 6.5 亿吨粗钢产能已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石化行业中,中国石化日前宣布将开启百万吨级 CCUS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建设――齐鲁石化 - 胜利油田 CCUS 项目,涵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 3 个环节,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 CCUS 全产业链示范基地,为国家推进 CCUS 规模化发展提供应用案例。 这标志着我国 CCUS 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对有效提升碳减排能力、搭建“人工碳循环”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碳捕捉者——给燃煤电厂戴“大口罩” 捕集二氧化碳做可乐 2024-10-31 16:16:58
- 国家电网:发展长时储能 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2024-10-31 15:52:52
- 专访丨雷宪章:促进电与氢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2024-10-31 10:55:23
- 专家:煤电低碳化改造是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关键举措 2024-07-19 18:39:22
- 山东烟台:港口岸电实现全覆盖 助力绿色低碳减排 2024-07-19 16:41:52
- 峰谷电价上下浮动70%山东电网企业代理购电工作指南征意见 2022-11-06 17:42:33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多措并举助力全省调峰能力建设 2022-11-06 17:30:12
- 沈阳市电力负荷管理中心成立 2022-11-06 17:10:16
- 新能源电价补贴核查进行时,有上市公司要退回数亿补贴 2022-11-06 16:44:56
- 增加电力保供能力,气电、煤电核准建设提速 2022-11-06 16: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