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清晨,家住汉口韦桑路附近的王奶奶登上一辆24路公交车,她将前往解放公园和伙伴们参加早锻炼,“这车子坐得稳当。”同车的吴先生笑起来,每天来往韦桑路和六渡桥之间的他,“车内安静得很,上班路上还能打个盹。”
今年,武汉公交将更换升级1000台纯电动车,平稳、安静、清洁的优点,广受市民欢迎。
据了解,武汉于2013年获批国家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近年来,武汉市交通运输局按照系统推进、广泛参与、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的原则,落实市政府《武汉市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2017―2022年)》,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交通低碳化”,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低碳发展作为推进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建设的重要支撑。
作为“碳排放”上升最快的交通行业,武汉市交通运输局一直以来和“碳排放”抢时间、打狙击战,建立绿色交通运输体系,打造全新的低碳交通城市。通过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市民优先绿色出行,降低小汽车通行总量。
目前,武汉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360公里,在建里程达到200多公里,地铁出行已成市民首选;今年年底,武汉公交集团新能源公交车及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比将达到89%;阳逻港纯电动集装箱货车已组建普及,港口停靠船舶接入岸电,实现生活用电“零排放”。

武汉公交纯电动环保车助力低碳出行。
武汉公共交通向低碳出行大步迈进 年内更换千台纯电动公交车可减碳5万吨

去年底,新型新能源出租车与市民见面。
武汉在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公共交通发展上,多管齐下。通过更换环保能源车辆、精细化设计公交地铁接驳线路、充分利用共享单车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等一系列举措,打造出一座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低碳交通城市。
公交、出租车不断向
“零排放”车辆迭代升级
每一个清晨或黄昏,当人们乘坐安静、平稳的纯电动公交车上下班时,也许并没有察觉他们正在为低碳出行,贡献着小小的力量。
武汉公交持续多年不断调整运营车辆能源结构,助推公交行业转型升级。从2015年起,武汉公交开始大量更换新能源公交车,且不再购买柴油公交车。截至2021年7月底,我市现有公交车保有量10229辆,其中已更新为新能源的公交车达4985台,占总车辆台数的48.73%。今年计划再更新1000台,届时我市公交车辆将有超过一半以上的车辆为新能源车。
武汉公交集团技术部部长刘青松介绍,一台10米的柴油公交车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0吨。今年预计更换1000台纯电动车,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5万吨。
不仅公交车车型向低碳迈进,武汉出租车行业也开始从天然气车型向纯电动车车型有序更换。2015年5月,首批20台“蓝白”相间的比亚迪E6纯电动出租车亮相武汉,当年相继投入新能源出租车近千台。目前,越来越多的出租车企业加大对纯电动车的投入,正在陆续更新新能源车辆。
建充电站、培训节能司机
为绿色出行提供坚实保障
6月28日,武汉公交杨汊湖充电站正式投入使用,这座项目占地面积过万平方米、公交车停车位86个的充电站,建有68个直流充电车位,配置了60千瓦双枪一体式直流充电桩18台、120千瓦四枪一体式直流充电桩8台。这一充电站的投入使用,让日益增多的环保纯电动车的电力保障后顾无忧。
武汉公交还将加紧东西湖公交停保场、园博园公交首末站、省农科院公交首末站等场站充电桩建设,并以杨汊湖充电站为试点,在满足公交车充电前提下,开展分时面向出租车、网约车及私家车充电的服务,充分利用公交车、出租车以及社会车辆错时充电,为城市低碳交通出行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
紧锣密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公交集团还注重培养司机的节能意识。
“踩刹车时,要踩一半,这个时候不仅不耗电,还能反向充电,这个点一定要把握住,一旦刹车踩多了,又耗电了。”8月23日,在训练场和伙伴备战“武汉市第22届职业技能大赛”的新晋“节能王”张波正在向大家传授自己的节能经验。5月27日,他在“第六届(2021)宇通杯全国公交驾驶员节能技术大赛”中荣获金奖,节油王实至名归。
今年36岁的张波,进入武汉公交11年,从他第一天开车,老师傅就跟他不停强调节能。“近年来公司对节能的重视程度和安全行车一样。”张波说。在连续几届的技能大赛中,节能考核和驾驶技能并肩成为分值最高的项目。对公交司机节能能力坚持不懈的培养,和武汉公交多年来落实绿色交通发展理念的决心是分不开的。
“智慧交通”让出行
更精准更低碳
2012年11月,武汉公交GPS智能监控调度及信息发布系统建成,是我市综合交通运输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GPS及GIS技术,对公交传统手工运营管理进行科技改造升级,实现对车辆的实时监控调度,为乘客提供公共交通信息服务。根据GPS调度管理系统记录收集的大量数据,可合理调整营运车辆和运力结构,科学安排营运班次,降低燃油消耗,取得节能减排效果。
同时,在2021年3月,武汉出租车汽车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项目正式签约。该平台围绕行业监管平台、企业管理平台、中心化调度平台、司机接收端、乘客服务码小程序、第三方多元开放平台六个主要部分展开建设,让乘客出行更便捷。
解决“最后一公里”的“轨道交通+共享单车”的组合对城市降碳也成果显著。2017年,武汉发布首部低碳白皮书,其中数据显示,工作日早晚高峰租用共享单车人数多达10万余次,轨道交通站点共享单车接驳比例超过10%,平均单次骑行减碳25克。
建立“碳积分”平台,推进低碳交通,也是武汉近年来受到市民喜爱的环保举措。“曹操出行”推出“碳银行”服务,每次新能源车辆出行后,减排的二氧化碳就能折算成出行优惠券。
这些“碳积分”平台,通过记录市民步行、骑行,搭乘公交、地铁出行等数据,可以兑换相应的“碳积分”,再将这些“碳积分”转化成小礼品、优惠券,让市民感受到减碳的真正实惠。
地铁、公交服务更精细
共享单车治理有成效
当前,武汉城市客运体系为“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慢行交通为补充”。
目前已建成运营轨道交通1、2、3、4、6、7、8、11号线和阳逻线共9条线路,运营里程360公里,在建里程达到200多公里,全市轨道客流占公共交通比重及过江分担率均超过50%,为乘客出行贡献了绿色力量。
截至2020年,我市拥有常规公交线路共602条,运营线路总长10087公里。为让更多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武汉公交继续优化调整公交线网,提升公交与地铁换乘便利度,发展穿街走巷的微循环公交线路,扩大公交线网覆盖面,丰富居民小区、学校、医院、商圈、景区、地铁站的近距离接驳。目前,微循环公交线路约110条,今年力争再开通20条以上。
细心的市民一定注意到,如今,共享单车的坏车率大幅下降,车辆摆放更整齐。这些变化来自武汉市交通运输局通过建立共享单车监控平台、组织市场容量评估、开展服务质量考核、严厉打击违规投放等措施,不断推动共享单车市场规范管理,使过度无序投放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市场秩序不断向好发展。
近4年来,经过实施三轮规模调整,全市共享单车投放总量由2018年的103万辆调减至58.9万余辆。我市共享单车规模管控已初显成效,各种乱象得到有效整治,行业竞争从“拼投放数量”转向“拼服务”“拼管理”,逐步实现还路于民、便利于民,较好地满足了市民短途绿色出行需求。
港口码头岸电全覆盖
江面船舶用上环保能源
两江全力部署低碳减排

阳逻港向绿色低碳发展。
近年来,武汉交通运输局强力推进长江大保护。长江干线239个非法码头先后拆除219个、规范提升20个;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搬迁拆除码头29个、关闭10个;长江、汉江18个危险货物作业码头问题整改实现销号。码头治理取得阶段性胜利,腾退岸线30余公里,补植复绿滩地面积130余万平方米,8个临时砂石集散中心陆续建成。
汉江是长江中游最长的支流,早在2018年,为保护汉江流域环境,武汉计划打造200艘新型LNG动力船(液化天然气)运营,整体置换老旧柴油动力船舶,减少这类船只碳排放,全面打造绿色航运。
2019年3月,随着千吨级货运码头基地――长江南岸鄂航四码头率先拆除后,鄂五、鄂六码头也相继拆除,趸船设施全部搬迁。截至当年4月,江汉段9个货运码头全部拆除,揭开长江汉江码头新的一页。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生态长江、绿色航运建设的战略部署,武汉市交通运输局积极部署谋划。
2018年8月,3台纯电动集装箱卡车(简称集卡车)投入运输,这一类型卡车平均每次充电完成后可持续生产作业约5小时。经过两个多月的试运行发现,仅燃料一项,每台纯电动集卡车比内燃机集卡车节约成本12157元。综合其他成本计算,每台纯电动集卡车每月比柴油集卡车节约1.4万元,一年可节约费用约16.8万元。
检测废弃排放数据显示,每台内燃机集卡车每月排放7.85吨二氧化碳,而纯电动集装箱卡车排放为零。一年下来,每台纯电动集卡车可少排放94.2吨二氧化碳。武汉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将原有的12台柴油集卡车全部更换成纯电动集卡车后, 一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130吨。
2019年,武汉首次建立系统化、可适应全市各类港口的绿色化建设技术要求,这也是中国内河城市第一次出台绿色港口建设技术标准。
技术要求从水、气、固体废弃物、节能和清洁能源、有害物防控、减灾防灾等六个方面,对武汉绿色港口建设做出具体规定,以提高岸线、能源等主要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污染排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优化港口结构,努力实现港口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如今,在阳逻港,环保低碳的设施设备正在逐步推进建设。武汉市城区常见的充电桩也在这里布局。以往停泊在阳逻港的大型船舶,需要24小时不停运转的柴油机来发电。如今,港口有了充电桩,不再需要柴油机发电。
据了解,一艘货船停靠港口的时间通常在6小时左右,接上港口充电桩的电后,就能减少75千克的碳排放,整个港口一年约有1万艘货船停靠,减少碳排放可达750多吨。目前,武汉港口码头岸电系统已经实现全覆盖。
关键字: 低碳交通城市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航司“减碳”提速 可持续航油商用还需组合拳 2024-07-24 16:38:34
- 广州:绿色建造助力轨道交通建设节能降碳 2024-07-19 16:31:52
-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船舶能耗数据和碳强度管理办法》意见函 2022-05-16 16:45:36
- 徐留平:建议尽快出台交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 2022-03-21 08:40:01
- “五化”助推交通行业实现“双碳”目标 2022-03-15 12:09:45
- 交通减碳全面推进 绿色基建投资火热 2022-02-28 14:27:22
- 电动汽车百人会提出交通能源领域协同减碳方案 2022-02-28 14:19:52
- 现交通运输领域碳中和 何光远发表致辞 2022-02-24 14:06:46
- 碳中和背景下的智慧交通系列1――交通碳排放 2022-02-24 13:58:40
- 李小鹏: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 加强交通电气化替代 2022-02-24 13: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