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地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的逐步推进,工业园区逐渐成为实现“3060”目标的精准抓手之一。
9月初,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各园区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下称“示范园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形成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和实施路径,分阶段、有步骤地推动示范园区先于全社会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研究显示,早在2015年,中国工业园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达到全国的31%。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在2021年7月由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举办的2021中国生态环境产业高峰论坛上表示,工业园区碳达峰碳中和是城市、区域和行业碳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工业园区在应对气候变化中作用重大,面对“双碳”任务,园区应该更加积极面对。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此前北京、内蒙古、福建、江苏等多地都已经开始了“碳中和”园区、“零碳”园区的试点建设。
碳达峰、碳中和成重点考核目标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具环保意义和生态绿色概念的工业园区。其审核、命名和综合协调工作是由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和科技部共同成立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的。
2017年,三部委对示范园区开展全面清理工作,公布了48家已批准的园区名单。随后的两年中,示范园区的数量扩容到55家。在2020年底,三部委又批准了10个园区加入这一名单。也就是说,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共有65个示范园区。
《通知》指出,示范园区要充分体现在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区域绿色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培育低碳新业态、提升绿色影响力等措施,以产业优化、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宣传推广、项目示范为抓手,分阶段、有步骤地推动提前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具体要求方面,现阶段首先要强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举措落实情况作为示范园区创建、验收和复查评估的重点考核评价内容;其次要摸清底数,开展示范园区碳排放现状调查,要求创建园区和命名园区于9月30日前报送2016-2020年的《园区年度碳排放基础数据表》;最后,要编制《园区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专项报告》,分析碳排放和碳汇现状,评估与碳达峰碳中和的差距,科学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路径,提出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多地已率先创建试点
而据记者了解,在这一《通知》发布前,也有不少地区已经开始“碳中和”园区、“零碳”园区等试点建设。
例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本身就是65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之一,打造了国内首家“碳中和”智慧园区――金风科技智慧园区。一家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某园区的企业相关人员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经开区管委会鼓励企业、园区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对2021年实现零碳排放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或园区给予50万元奖励。
此外,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日前也提出,要在京选择一部分园区,推动近零排放试点,率先实现碳中和,为绿色发展提供支撑。
内蒙古在7月底发布了《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园区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示范工程实施管理办法(试行)》,其中提到鼓励具备新增负荷的园区开展零碳工业园示范项目,以零碳用能为发展目标,率先开展全清洁能源供电,提升园区整体能效。园区新增负荷供电原则上100%由新能源电量构成,对于配套新能源所发电量不能满足园区供电时,所购买电量需为可再生能源绿电,园区应通过配置储能等措施,保证与园区负荷的匹配响应和高比例自平衡。
福建也在打造“碳中和”工业园区样板。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引进了金风科技、东方电气、江苏中车等多家知名风电企业,并获得了由北京绿色交易所颁发的“碳中和”证书。而江苏省无锡市不仅在5月份成立了首个零碳科技产业园,远景智能、红杉中国共同发起的碳中和基金近期也在此落地。
产业升级和低碳技术“两手抓”
2021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提升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水平。科学编制新建产业园区开发建设规划,并推进既有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改造。这也意味着,除了建设新的“零碳”、“低碳”园区外,对现有的园区进行循环改造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杨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化工园区碳中和实施指南》8月初已经立项,通过标准的编制,一批先进园区和先进技术单位的经验将积极带动和指导其他园区的发展。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山东打造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区 2024-07-19 17:03:50
- 格林美:拟130亿元投建温州新能源电池材料低碳产业园项目 2022-09-29 14:34:11
- 千亿资金涌入零碳产业园 里面藏着什么生意经? 2022-09-28 11:38:58
- 工业园区综合能效提升现状、挑战与展望 2022-09-15 15:49:06
- 拟700亿建零碳产业园,市值仅170亿的中国天楹拿得出钱吗? 2022-09-11 12:41:48
- 总投入超 600 亿打造零碳产业园!中国天楹“卷”出未来? 2022-09-11 12:36:06
- 威海市首个碳中和工业园获得官方认证 2022-09-10 14:57:20
- 零碳示范园,应该怎么建? 2022-03-15 10:02:35
- “碳中和”园区 探索智慧用能方式 2022-02-22 14:15:52
- “双碳”背景下园区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 2022-01-18 1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