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双碳目标的实现不差钱?错了,资金缺口非常大

作者:中企碳中和服务网  来源: CP少女头像  发布时间:2021-09-30 15:23:45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讯:

9月23日,一场关于中国清洁能源科技资本的峰会在北京召开。主办方是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媒体――《证券日报》。

而在此之前的一天,恰逢中国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双碳目标一周年。双碳目标的实现自然而然地成为此次峰会的一大主题。

在论坛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就科技金融的想法讲了三个问题:一是实现双碳目标的资金缺口有多大,二是低碳与金融,三是出路。

众所周知,中国要在未来40年内先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面临着排放总量大、减排时间紧和制约因素多这三座大山的压力。

但是,毋庸置疑,双碳目标就是我们下一步的改革方向,也是中国结构调整的一个基本大趋势。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要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

资金缺口非常大,落实起来并不容易

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关键问题就是要解决替代性能源的问题,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钱从哪儿来。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曾做过一个预测,到2050年全球大约需要110万亿美元来实现碳中和目标。这个数字相当巨大。中国权威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也做过预测,要实现碳中和,中国需要百万亿元级别的投入。后来这个数字又有增加,变成了约130万亿元。清华大学也有一项研究表明,除了直接投资之外,其它相关投资加在一起可能会达到300万亿元到500万亿元。这个数字也是相当庞大。这其中,政府投资只能覆盖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剩下的主要依靠市场解决。

气侯融资和今后的经济发展是一种动态关系。还有的测算,机构需要的钱大概占GDP的0.5%到2%。近期也有一些国际的投资,欧盟提出绿色复苏计划,准备十年内投资1.6万亿欧元进行绿色复苏。美国也提出了一个应对气侯危机计划,提出十年内投资2万亿美元。另外,各个行业也都提出了一些需求。因此,在国际上,应对气侯变化的资金应该是多方位的。

发达国家承诺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支持,但是到现在还没有落实。尽管世界上成立了一个气侯基金,但是这个基金的资金少得可怜,杯水车薪。所以,在资金问题上,各国有各国的算盘,我们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同时也要考虑在国际上的关系。

由此可见,实现双碳目标的资金需求量很大,缺口非常大,但是落实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据此,刘燕华表示,今后绿色金融体系肯定是相当活跃的。

绿色发展要和金融体系紧密结合

今后,金融体系应该把应对气侯变化当成自己的事,当成自己的责任来推动,这样就可能是认真的,否则也可能出现浪费,也可能出现一些其它问题。

绿色和金融到底是什么关系?绿色发展具有不确定性,但是金融界要求风险最小化;绿色发展要有长期效益,金融则希望短期回报;绿色发展是非线性的,可能上游投资下游收益,但是金融是线性的、直接的回报;绿色比较分散,金融需要大而集中;绿色讲的是生态价值,讲公共产品,金融是资本运作,要有资本预期。所以,这两个体系是不一样的。如何把它们融合在一起,这是金融体系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

绿色金融已经有很多应用案例了。金融体系的种类也非常多,有证券、保险、风投、捐赠,有银行、信托、期货,等等。但是这些金融体系如何有效地分工,并进入到绿色发展领域,这是一个问题。绿色发展要和金融体系紧密结合,绿色金融体系要和绿色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相衔接,这才是基本方向。

碳金融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碳税,另一个是碳交易。有人说,碳税和碳交易是不一样的。碳税是行政手段,由政府确定碳价,市场决定排放量,排放量不确定。碳交易是市场化手段,政府确定排放水平,由市场确定碳价,碳价不确定。所以说,绿色金融各有利,也各有弊。但是不管怎么样,市场手段是个最有效的减排方式,其目的就是要应对气侯变化。

在碳交易方面,中国已经启动了电力系统的碳交易,今后还要覆盖到其它系统。二氧化碳是类似于国际的公共产品,迟早要在国际上发展成新的碳市场体系。中国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但是市场份额、碳交易量也会相对较大。中国已于7月16号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碳排放的交易具有资产、资源和资本这三重含义。另外,碳市场与碳定价要不断覆盖,而且也要考虑配额,配额过高可能使碳价太低,配额过低会影响经济发展,存在减排经济成本、社会成本、负排放等问题。所以,碳金融并不是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要和金融体系和排放体系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相互融合的系统,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金融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作用。

总之,我们在绿色和金融之间找到共同点,才能实现平衡。绿色金融的目标是形成利益共同体,分享增量,而不是分割存量。绿色发展与金融体系都需要进行大幅度改革。绿色是用钱买不来的。投资于未来就是占领先机。金融体系在绿色产业链上要有一个新的分工。

三条出路

出路有三条:政策出路,技术创新与竞争,第三产业变革。

中国在实现减排目标甚至是双碳目标方面的政策已经非常明确了,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十四五”目标都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绿色发展是生产力和绿色经济的发展方向。国家发改委也针对碳达峰和碳中和提出了六项新的举措,涉及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能源利用效率、技术研发、体制机制和增加碳汇,主要讲三件事:成本问题、安全问题、绿色发展问题。

2025年之前,中国准备投入10万亿元,针对绿色发展,针对新兴产业提出了7项新基建方向。这是我们“十四五”要做到的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也是针对中国结构的调整和提质增效。

应该说,绿色技术在过去几十年里,每十年跨一个台阶。就光伏产业来说,1990年发一度电需要100美元的成本。随着技术进步,2000年降到10美元,2010年降到1美元,现在可以降到与传统的煤电价格差不多的10美分左右。技术进步让新能源的成本不断降低。除了太阳能之外,风电、水电、地热能,还有一些其他新能源的潜力非常大。今后长远的发展方向就是多元互补,多元互补的主要形式就是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总而言之,绿氢是我们的一个新方向,二氧化碳利用、智能制造也是。所以说,技术的进步使我们看到了希望。

但是也不能太乐观。技术在不断进步,有的时候进步快,有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困难。举个例子,2021年新任美国总统气侯特使克里,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到2045年或者2050年,在必须削减的排放量中有50%的技术还有待发明。他说这句话之后,引起了一些争议。它说明一个问题,技术需要不断进步,新技术也要不断发展。新技术指颠覆式技术,比如核聚变、氢能技术、生物能源、生物反应能等等。现有的技术也需要完善。现有技术解决了利用效率问题,解决CCUS问题、储能问题,还有一些成熟的技术需要大面积推广,推广可再生能源、地热能等等。

在世界上,应对气侯变化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同时也是一种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认为新能源技术一共分成6个大类型:减排技术、无碳技术、负碳技术、能源管理技术、适应技术、低碳消费技术、非二氧化碳气体减排技术。在国际上,科技主管部门已经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技术路线图和技术创新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刘燕华希望这些技术部署和金融投资相融合,让企业受益。

技术竞争特别要考虑,新兴技术引入到传统产业,引入到新能源建设中去。数字化要推动绿色转型。现在数字化已经变成非常普遍的事情,我们也都体验到了,网络智能、智能化物流、网络会议、网络教育。数字化转型将来推动的就是节约能源和资源、提高效率、推动绿色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变生产和生活的习惯。

产业变革主要指绿色、低碳、循环。清洁能源资源利用,这是十八大报告里非常明确提出的,电力系统、交通系统、建筑系统、工业系统,都要全面推动。电力、交通、建筑、工业这四项是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我们考虑一个问题,金融投资和产业发展有什么关系?这就要有一个二氧化碳排放投资的外部性问题。经济活动对他人社会造成了一些影响,这些影响无需受益者花费,绿色投资具有社会公益性质,投资使他人或者社会造成了损失,又没有人承担,这就是负外部性,绿色发展要求金融机构在投资过程中增加正外部性,减少负外部性,这是我们投资的方向。另外,投资的时候要注意投资回报周期问题,防止碳锁定。比如中国煤电最近几年新增了很多,今后要把这些煤电去掉的话,我们就要承受损失,这就是碳锁定,使得减排出现了困难。所以,投资过程中必须减少碳锁定,我们注重的是生态恢复与生态价值这个理念,注重环境质量,注重产业效率,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注重产业链集群双循环,注重公共产品,主要是环境社会效益的公共投资。

总之,我们的出路有这几点:急不得,也慢不得,我们必须稳打稳扎;技术应用与市场规模决定今后的成本,新能源替代成本;市场规模取决于体制机制的变革;新一轮竞争将重组全球的市场格局;绿色金融是我们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

关键字:   双碳目标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图片新闻

  • 多家会员单位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第三方服务机构! 多家会员单位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第三方服务机构!
  • 康迈南京荣获“零碳工厂”认证 康迈南京荣获“零碳工厂”认证
  • 关于举办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的通知(同期举办年度碳中和领域颁奖盛典) 关于举办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的通知(同期举办年度碳中和领域颁奖盛典)
  • 碳排放市场迎新政,绿电能否分杯羹 碳排放市场迎新政,绿电能否分杯羹
  • 如何解决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回应 如何解决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回应
  • 中信建投:碳排放核算方案发布,促进绿电环境价值兑现 中信建投:碳排放核算方案发布,促进绿电环境价值兑现

在线评论

  •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法律规定,字数在200字以内。

战略合作联系

  • 投稿邮箱:jnzlhz@126.com
  • 广告合作热线:13552701370
  • 微信公众账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会员服务 | 多元化服务 | 招聘信息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