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级市场连连看”下的“话题圈”于2021年3月正式开始运营,其中“碳中和圈”是第一批启动且作为重重点运营,话题圈是一个基于内容的业务交流圈。
内容方面涉及板块:
(1)资料报告:每周更新与碳中和相关的政策发布及产业龙头动向,各细分方向行研报告(只精不滥)
(2)投资相关:行业内投融资动态,产业投资图谱
(3)投资标的:根据投资图谱重点跟踪赛道内标杆公司和创业公司榜,以供投资及创业方向参考。
即使“碳中和”已经沸沸扬扬了近一年,但每当与企业聊起碳时,普遍得到的反应都是“我们做了环保”or“我们不是高排”or“那我去买点光伏”。
各位老板们,碳资产是既能挣钱也会赔钱的。
01
碳资产:将成为衡量企业价值的核心资产组成
最初的企业只有土地、厂房、货物等“有形资产”,后又出现研发投入、专利、商誉等无形资产。根据国家定义,碳资产是指碳排放单位所有在低碳领域可能适用于储存、流通或财富转化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主要包含碳配额,自愿碳减排量以及其他衍生品。从企业的角度来说,碳资产的正负会直接影响企业业绩,而企业进行所有低碳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使碳资产为正甚至可以直接为企业增收。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全球性共识,在低碳经济时代,企业估值和发展潜力评估会发生质的变化,随着对于碳资产的定价越来越得到共识,“碳资产”也会成为衡量企业价值的另一核心资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自2020年1月日期,开展碳排放权交易业务的重点排放单位中的相关企业应当设置“1489 碳排放权资产”科目,核算通过购入方式取得的碳排放配额。
尽管该规定目前仅适用于重点排放单位,但随着高排行业的不断纳入,碳资产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会不断提高。从投资角度,不同公司碳资产未来会带来的收入以及会在“减碳”中耗费的成本预测必会重构现有估值逻辑。
今年以来,已有:GE、宝马、宝洁中国、松下、蚂蚁集团、隆基股份、哈罗出行等多个国内外企业明确了“零碳”目标。但是由于现阶段对碳的测量、核查到报告的流程仍不健全,同时国家对于碳配额的发放仍处于摸索阶段(碳配额免费发放且发放的量较为充足),所以即使是高排企业也并未感受到来自减排成本明显上升的压力。
02
碳交易市场逻辑:碳价会随着市场供需的变化而变化,且上升预期明显
(1)减排时间表。欧美的碳中和计划已经进行了数十年,我国在时间表上已经明显落后。所以欧美会有20年甚至更长去探索碳配额去逐步升高碳价,国内没有。在已有的国际经验辅助下,国内的碳价增长速度会明显快于欧美,而欧洲的碳价目前已达70欧/吨。
(2)政策是影响碳市场供需的核心因素,一级碳市场决定着碳资产的供给,而在强制碳市场,碳配额由政府发放,纳入门槛设置(纳入行业与控排企业的多少)、总量设定(配额发放的宽或严)、配额分配方式(免费或拍卖)、配额有效期(是否允许结转)等都直接决定了市场的供给以及初始成本。现阶段的中国近似于欧盟EU-ETS的早期阶段,配额为免费发放且仅有极少比例企业有明显缺口,市场碳价格处于相对低位,目前全国碳交易的成交价维持在40-44元/吨,较7月开市时有10%左右的下滑。而按国内8个碳交易试点市场表现来看,碳价悬殊极大,配额发放最严的北京碳价最高常年维持在70元/吨。
(3)自愿减排碳市场减排项目的签发数量、速度、门槛及比例要求(目前国内的抵销比例不得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5%)直接影响供给。仅有强制碳市场,则只能实现对高排放企业的惩罚,而没有对低排企业的“奖励”,即在企业碳资产的账户建立过程中低排企业无法有较强主动性,CCER市场即对低碳企业的奖励,同时对高排企业则另一层成本增加,自愿减排市场是相对灵活的补充市场。目前我国七大市场中换算方式均为1单位CCER可抵消1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量。2012年以来,我国累计审定项目达到2871个,备案项目861个,2017年3月后CCER项目签发处于暂停阶段,所以过去一年中国碳市场CCER价格持续上升就与CCER暂缓密不可分,而到今年CCER存量项目已基本消化完成。
(4)整体行业经济效益及企业本身业绩收益表现。本质而言企业的碳减排动力是一笔账:高排带来的业绩增长与减排所需的成本之间的对比。当工业、电力等高排放领域生产需求显著上升,必然导致碳排放增加,碳价上涨也是企业愿意承担的成本之一;反之,企业增产并不能带来明显收益时,对于排放的需求也就较低,碳价会随之下跌。
(5)多元投资主体的参与的博弈行为带来的繁荣度。类似于股票及其他金融衍生品市场,市场开放程度越高、参与方越多,交易产品尤其是衍生品(如远期、期货)越多元,市场就越活跃。在试点交易市场类似北京、湖北等地,均已开放投资机构及个人投资者试点。未来的碳配额并不会只握在排放企业手中,而再想到履约期集中处理可能会面临高额成本。
03
企业碳资产管理进行时:优先拿到市场主动权
最近已经进入了全国碳交易市场开市以来的第一个履约期,全国碳交易成交量也逐步活跃。由于碳市场的市场化开放程度极低,尤其第一期主要纳入的是固定的电力企业,多数控排企业并没有将碳资产作为需要主动管理的资产,到了履约期才集中处理。
在这个规则仍不清晰的阶段里,提前发力的企业更容易拿到后续的市场爆发收益:
(1)建立碳排放台账。
实际来说,碳排放活动会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同时会涉及多部门协作。参考财务台账,碳台账是企业必须开始建立的基础数据体系。比如建立内部碳排积分、统一报送机制,同时设置专职管理人员。
(2)设立减排基金
除碳配额之外,不同企业需针对自身特点建立相应的CCER项目基金,一方面可以在必要时可作为碳配额补充,一方面可优先增厚碳资产收益。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她们向“新”而行 演绎精彩故事 2025-03-08 16:33:35
- 全国两会进行时,代表委员建言新能源“反卷”前行 2025-03-08 16:31:21
- 实现碳资产智能管理 日照这家企业建设省内首个碳管理智慧管控平台 2025-03-08 16:29:00
- 逐绿而行 向新出发!泸县正奔跑在这个赛道 2025-02-19 18:03:30
- 助力算好“减碳”账 兴业银行创新双碳管理数字化服务 2025-02-19 18:02:22
- 维尔利:废弃油脂资源化利用及沼气高值化利用业务同步推进 2024-10-31 17:07:37
- 碳市场配额分配方案迎来更新 企业碳资产管理影响几何 2024-10-31 16:48:09
- 我国能源企业需高度重视碳资产管理工作 2024-10-31 16:45:55
- 央企涉碳管理研究报告发布 深化行业低碳转型实践 2024-10-31 16:43:35
- 中国石油碳资产集中管控平台上线 2024-10-31 16: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