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是化石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的重 点领域,近年来已成为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增长最快 的领域之一 [1]。目前,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仍以化 石燃料消耗为主,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依然较低;结 合当前形势和长远发展来看,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 达峰存在较大困难。一方面,运输需求总量不断增 长,居民对于出行时间、舒适度等出行服务品质提 升的需求越来越高,碳排放总量控制难度很大,碳 排放强度下降遭遇瓶颈;另一方面,新能源和清洁 能源在交通运输行业尚未形成规模化应用,在一定 程度上依赖新能源装备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若不实 行积极、持续的减缓政策,交通运输领域的排放增 速可能会高于其他终端用能行业,可能成为 CO2 排 放最大的贡献者 [2]。
交通运输工具在使用化石燃料的过程中排放出 大量温室气体及污染物,加剧雾霾、酸雨及温室效 应,引发了各方对交通绿色转型与发展路径的高度 关注。在梳理发达国家推动交通低碳发展经济的基 础上发现 [3],交通运输可采取提高燃油效率、推 广清洁能源等措施来加快碳减排进程,转向低碳燃 料将在缓解交通领域的气候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 用。有研究 [4] 提出了分阶段的交通低碳发展路径, 即近期聚焦交通装备技术的节能减排,中期大力推 广非化石能源在交通领域的使用,远期推动氢燃料 在交通领域的商业化应用;认为私人机动车的节能 减排应是我国低碳交通研究的重点。还有研究 [5] 针对我国交通低碳转型提出了中长期的发展路径, 建议充分发挥城市公共出行的减排潜力,注重车辆 燃油经济性的提升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应用推广,支 撑交通部门以技术可行的方式实现低碳转型。此外, 为推动交通部门实现碳排放达峰,需要制定更为严 格的燃料经济性标准,大力推广替代燃料,积极引 导低碳运输方式的使用 [6]。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交通运输领域面临更加严峻的减排压力,推动交通领域碳排放达峰和深 度减排对全社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义重大 [7]。 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国内要求,还是行业自 身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都亟待加速行业节能降碳进 程,研究提出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的交通运输领域 发展路径。针对于此,本文梳理交通运输领域的碳 排放现状,识别交通运输领域碳减排面临的问题与 挑战,结合国情实际和“双碳”目标明确交通运输 领域分阶段的发展路径并提出重点任务建议。
二、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及碳排放现状
交通运输中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运输过程中交 通运输工具燃料燃烧产生的 CO2 排放。基于交通运 输领域能源消费情况 [8],本文测算了 2019 年我国 交通运输领域产生的直接 CO2 排放量,其中不包括 国际海运、国际航空部分的直接排放以及使用电力 产生的间接排放。 2019 年,交通运输领域 CO2 排 放约占我国全社会 CO2 总排放的 11%,各个子领 域排放占比如图 1 所示。
图 1 我国交通运输领域 CO2 排放量占比(2019 年)
交通运输领域不同运输方式的碳排放总量差异 明显。公路运输(含社会车辆、营运车辆)是交通 领域碳排放的重点方面,排放量占交通领域碳排放 总量的 86.76% 。水路运输排放占比为 6.47%,民 航运输排放占比为 6.09%,铁路运输碳排放占比为 0.68%。
公路运输中重型货车的排放量最大,占公路运 输碳排放总量的 54%(见图 2)。近年来我国乘用车 市场规模持续扩张,2019 年保有量超过 2.2×108 辆, 随之产生的碳排放占公路运输碳排放总量的 33.7%。 其他类型车辆碳排放占比均不超过 6%。由此可见, 重型货车和乘用车是未来我国公路运输,也是整个 交通运输行业的节能减排关键方面。
近年来,交通运输能耗及排放问题得到全社会 的高度重视,管理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推动交通运 输的低碳转型。2020 年,我国新能源城市公交车达到 4.66×105 辆,新能源巡游出租车、新能源城市物 流配送车分别达到 1.32×105 辆、4.3×105 辆 [9]。水 路运输船型标准化工作不断推进,清洁能源利用 水平逐步提高,2020 年内河建成船舶液化天然气 (LNG)加注站 20 个、LNG 动力船舶 290 余艘。
管理部门制定了系列目标以支持和推动交通运 输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①在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 标准方面,《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2021 年)强 制性国家标准规定了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 水平到 2025 年下降至 4 L/100 km(CO2 排放约为 95 g/km)的国家总体节能目标。②在运输结构调整 方面,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了进一步 推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水运有 序转移的目标。③在引导绿色出行方面,《绿色出 行创建行动方案》、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 都要求改善绿色出行环境,提高城市绿色出行比例; 到 2025 年,力争 60% 以上的参与绿色出行创建行 动的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 70%。④在推广新能 源车辆装备方面,《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21― 2035 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提 出,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将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 量的 20%,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百千米电耗将下 降至 12 kW・h;到 2035 年,纯电动汽车将成为新销 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将全面电动化。
三、交通运输碳减排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交通运输需求仍将保持增长
交通运输是居民出行、物流服务的基础支撑和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 平的不断提高,运输需求不断增加,碳排放总量 控制难度很大。《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指出,未来旅客出行需求将稳步增长,高品质、 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不断增强,预计 2021― 2035 年旅客出行量(含小汽车出行量)年均增速 约为 3.2% [10]。高铁、民航、小汽车出行占比不 断提升,城市群旅客出行需求更加旺盛;东部地 区仍将是我国出行需求最为集中的区域,中西部 地区出行需求增速加快;货物运输需求稳中有升, 高价值、小批量、时效强的需求快速攀升。预计 2021―2035 年,全社会货运量年均增速约为 2%, 邮政快递业务量年均增速约为 6.3%。外贸货物运 输保持长期增长态势,大宗散货运量未来一段时 期内保持高位运行状态;东部地区货运需求仍保 持较大规模,中西部地区增速将快于东部地区。 运输需求总量增长将导致交通运输碳排放量持续 增加。
(二)运输结构调整实现的减排效益需要周期且效 益递减
目前干线铁路和铁路专用线均存在能力制约, 铁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铁路货运市场规模的形成 均需要时间,铁路货运无法在短时间内迎来爆发性 增长;需要在网络建设、配套设施、服务水平、市 场开发、生产效率等方面综合发力,才能逐步缓解 铁路货运能力紧张的状况。受铁路、水路货运能力 和适运货种的限制,长期来看运输结构调整的边际 效益递减,对碳减排的贡献率近中期大于远期。
(三)交通用能结构调整进程存在技术不确定性
运输装备的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替代是交通领域 碳减排的重要手段。尽管近年来新能源小型乘用车、 轻型物流车的技术逐步成熟,但重型货车、船舶在 短期内还缺乏成熟的能源替代方案。例如,新能源 重型货车在续驶里程、有效载重方面仍存在技术瓶 颈,氢燃料和氨燃料船舶在技术装备研发、配套能 源基础设施建设、安全风险防控、标准规范研究等 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 状 [11],若要实现交通领域碳排放 2030 年前达峰, 重型货车新能源替代量接近 1×106 辆,以现有技术 发展趋势来看,这一规模应用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需要在乘用车领域加大新能源车辆的推广力度,利 用 10 年时间多推广近 3×107 辆新能源乘用车才能 达到同样的减排效果。因此,交通领域用能结构的 深度调整,离不开全社会、各行业、各部门的共同 努力,需要加快实现装备技术成熟、产能初具规模、 能源供给稳定、消费意愿强烈、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的新能源车船产业生态。
(四)交通领域碳减排资金需求量大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认 为 [12],交通运输行业碳减排成本显著高于工业、 建筑等行业。目前采取的“公转铁”“公转水”、老 旧柴油货车淘汰等减排措施以及配套能源供应体系 等,资金投入大、经济收益小,地方政府、运输企 业、个体运输户缺乏内生动力。
(五)交通领域碳减排涉及利益方众多
交通运输的碳达峰工作涉及领域广,涵盖营业 性车辆、船舶、铁路、民航以及非营业性车辆、私 家车等,加之协调部门多(如铁路、民航、生态环 境、工信、公安等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 强化统筹和协调。社会车辆的碳排放占交通领域碳 排放的比例超过 1/3,碳排放量占比高且保有量的 增长空间大,在新能源重型货车规模化推广应用存 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社会车辆的碳减排工作尤为 重要 [13]。社会车辆的碳排放取决于保有量、车辆 能效、新能源替代等因素,政府主管部门针对这些 因素可采取的运输管理手段十分有限 [14],需要生 态环境、工信、公安、交通运输等多个部门协同发 力,在数据共享、装备研发、标准规范制定等方面加强对接,共同推进社会车辆的碳减排工作。
四、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交通运输领域而言,既 是发展的重要挑战,也是行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机 遇,极大增强了行业推进碳减排工作的紧迫感和积 极性。交通领域碳达峰与交通运输发展规模、碳减 排措施力度紧密相关。近中期,交通运输规模呈现 中高速增长,技术尚需发展和推广应用,规模增速 是碳排放的主因;中远期,交通运输规模增速放 缓,技术渗透和应用全面提升,技术和政策减排 措施将发挥主要作用。
本研究按照“分类施策、远近结合、先易后 难、控增量调存量、积极稳妥推进、梯次有序达峰” 的总体思路,基于“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 追求经济高效、把握科学节奏,既满足国家总体 战略安排,又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出行需求和经 济高质量发展的运输需求”的总体原则,提出“交 通用能深度电气化、客货运输绿色高效化”作为 为核心路径,据此推进交通运输领域实现碳达峰、 迈向碳中和。
2021―2030 年,交通运输需求持续增长、碳排 放量持续增加,交通运输减碳排放应着重加强顶层 设计,出台各项行动方案和指导意见,完善统计能 力建设,全面推进运输结构优化、能效提升、新能 源与清洁能源替代、引导绿色出行等工作;部署开 展低碳、零碳运输装备的储备技术研发和准备工作。
2030―2035 年,伴随交通运输规模增速不断放 缓以及减碳手段的持续推进,碳排放将进入平台期, 交通运输减碳主要依靠大规模的新能源替代和能效 提升手段,重点深化公路领域的碳减排工作。
2035―2050 年,随着新能源替代效益的发挥, 交通运输领域的碳排放将实现稳步下降;燃料替代 开始发挥关键作用,私家车、公交车、出租车、铁 路机车逐步实现电动化,车辆能效水平持续提升, 自动驾驶技术逐渐成熟应用。
2035―2050 年,随着新能源替代效益的发挥, 交通运输领域的碳排放将实现稳步下降;燃料替代 开始发挥关键作用,私家车、公交车、出租车、铁 路机车逐步实现电动化,车辆能效水平持续提升, 自动驾驶技术逐渐成熟应用。
2050―2060 年,交通运输领域进入深度降碳阶 段,主要依靠新能源装备的大规模稳定使用以及交 通与能源融合模式的全面应用。重点强化航空、水 运领域的碳减排工作,最大程度推进交通领域实现 近零排放。
五、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举 措与建议
(一)优化运输结构
优化运输结构是碳达峰阶段的主要举措之 一,需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的“公转 铁”“公转水”。
提高铁路、水路基础设施的通达性、便利性, 全面加快集疏港铁路项目建设进度,完善港区集疏 港铁路与干线铁路及码头堆场的衔接,加快港区铁 路装卸场站及配套设施建设。到 2030 年,全国沿 海及内河主要港口的大宗散货港区、主要集装箱港 区基本接入集疏港铁路。
深入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建立高效的陆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航司“减碳”提速 可持续航油商用还需组合拳 2024-07-24 16:38:34
- 广州:绿色建造助力轨道交通建设节能降碳 2024-07-19 16:31:52
-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船舶能耗数据和碳强度管理办法》意见函 2022-05-16 16:45:36
- 徐留平:建议尽快出台交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 2022-03-21 08:40:01
- “五化”助推交通行业实现“双碳”目标 2022-03-15 12:09:45
- 交通减碳全面推进 绿色基建投资火热 2022-02-28 14:27:22
- 电动汽车百人会提出交通能源领域协同减碳方案 2022-02-28 14:19:52
- 现交通运输领域碳中和 何光远发表致辞 2022-02-24 14:06:46
- 碳中和背景下的智慧交通系列1――交通碳排放 2022-02-24 13:58:40
- 李小鹏: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 加强交通电气化替代 2022-02-24 13: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