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全国政协委员李永林:加快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作者:中企碳中和服务网  来源: 中国石油石化   发布时间:2022-03-13 13:47:59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讯: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截至目前,碳市场整体运行健康有序,促进企业碳减排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为碳市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但在市场影响力、政策衔接、法规建设及交易涉税等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完善。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李永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扩大全国碳市场规模,完善碳市场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碳交易涉税制度,加快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李永林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李永林说,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碳排放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政策工具。2021年运行114个交易日,成交量1.79亿吨,成交额76.61亿元,年末收盘价54.22元/吨,较首日开盘价上涨13%。

李永林指出,目前碳市场运行存在还存在碳市场在非临近履约时段交易清淡,日均交易量仅维持在数百吨左右;部分燃煤掺烧机组暂未纳入全国碳市场;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存量不足;数据质量控制还存在漏洞;绿电市场未与碳市场衔接;碳市场涉税事项尚未明确等问题。

对此,李永林建议:

1

扩大全国碳市场规模。取消燃煤发电机组中掺烧其他能源比例限制,以鼓励相关企业积极开展机组升级改造,降低碳排放量。尽快明确其他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时间点及配额总量分配原则,并提前预发免费配额,以便相关企业积极参与碳交易提升碳市场活跃度;开放机构及个人投资者进入全国碳市场,并降低其入市门槛。研究推出碳市场拍卖机制,以应对市场恶意炒作行为,调整短期市场供给,保持碳价相对稳定。探索推出碳期货、碳期权等金融工具的可行性,完善并丰富碳市场交易品种体系,扩大全国碳市场交易规模,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2

尽快重启CCER项目备案,发挥企业开展自愿减排项目的积极性。降低控排企业碳市场的履约成本,充分发挥CCER对“双碳”目标实现的推动作用。

3

完善碳市场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制定更加科学的核查和数据管理制度,加快构建和完善碳排放的监测报告核查(MRV) 体系,设定更加科学的实测值测算方法,强化对第三方核查机构的监管力度,增强对数据造假行为的惩罚力度,确保更加公平的数据统计环境;保持碳市场配额发放标准和CCER使用条件等政策稳定,不断推动碳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4

做好碳排放和电力两大市场顶层设计。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明确绿电、绿证和碳交易之间的关系,实现相关数据的贯通,打通互认的关键环节,明确企业使用绿电在碳排放量核算中予以扣减,激发企业购买绿电的积极性,推动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

5

完善碳交易涉税制度。规范碳交易线上交易开具相关发票的操作流程,规避企业可能出现的违规风险。

关键字:   李永林全 碳排放 市场建设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图片新闻

  • 多家会员单位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第三方服务机构! 多家会员单位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第三方服务机构!
  • 康迈南京荣获“零碳工厂”认证 康迈南京荣获“零碳工厂”认证
  • 关于举办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的通知(同期举办年度碳中和领域颁奖盛典) 关于举办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的通知(同期举办年度碳中和领域颁奖盛典)
  • 碳排放市场迎新政,绿电能否分杯羹 碳排放市场迎新政,绿电能否分杯羹
  • 如何解决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回应 如何解决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回应
  • 中信建投:碳排放核算方案发布,促进绿电环境价值兑现 中信建投:碳排放核算方案发布,促进绿电环境价值兑现

在线评论

  •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法律规定,字数在200字以内。

战略合作联系

  • 投稿邮箱:jnzlhz@126.com
  • 广告合作热线:13552701370
  • 微信公众账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会员服务 | 多元化服务 | 招聘信息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