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效益从源头上消除固废处理不当对人居生活环境的影响,解决“垃圾围城”“垃圾困村”等顽疾。简单堆放、填埋会造成地表水氮、硒、氟化物超标,并产生雾霾和温室气体,更何况还有危险废物。资源化是治理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的重大举措,有利于优化美化城市和农村生活环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环境的诉求,促进生态宜居的美丽中国建设。同时,固废资源化利用将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双碳”目标作出实际贡献。经济效益多种固废资源化利用,“化腐朽为神奇”,发展潜力巨大,可形成多个产业链条,是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动能。据估计,到2030年,我国主要“城市矿山”的回收价值可达2.14万亿元,乡村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产生投资效益3.97万亿元,重点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经济效益1.35万亿元。同时,以资源化利用节约能源,以能源化利用优化能源结构,可减轻原生资源开采利用及相关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仅钢铁的回收再利用,可使铁钢资源的对外依存度由60%降至30%。社会效益有利于民众健康,扩展就业、增加收入,提升人民获得感,进而促进全民参与,增强社会和政府的公信力,从根本上避免不必要的社会冲突。同时,有利于提升公民素质,促使全体公民养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活方式和良好习惯,形成节约资源和善待自然的意识,促进每个社会细胞绿色化、低碳化,实实在在提高广大居民的文明程度和社会责任感。还有利于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促使企业、公众、政府等多方面密切合作,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无废城市”试点逐步走向“无废社会”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奋斗的过程目前,“11+5”个“无废城市”试点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城市(包括其所属农村)的“无废”建设已形成基本模式,试点工作已成为我国固废领域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十四五”时期是继续推进的关键时期。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健全‘无废城市’建设相关制度、技术、市场、监管体系,推进城市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十四五’时期,推进100个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鼓励有条件的省份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对“无废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2020年,我国提出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无废城市”建设可以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例如,减少填埋,可以减少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黑色和有色金属的回收再利用可节约冶金业煤炭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农林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垃圾焚烧发电或做沼气,可为我国生物质能的利用、优化能源结构作出贡献,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发挥作用。新能源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循环经济课题,例如,风机、光电池、电动车电池中用到一些不可再生的矿物,做好它们的回收再利用,才能使风电、光伏成为全生命周期的可再生能源。“无废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为核心,设五个一级指标体系,即: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固废资源化利用、固废最终处置、保障能力、群众获得感,下设18个二级指标和59个三级指标。“无废城市”建设的四个工作环节。生活垃圾分类只是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中的一部分、一个环节,固废资源化处理包含四个环节:源头减量、垃圾分类、分类收集和运输、分类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这是一个工作体系。“无废城市”建设的四大支撑体系:制度体系、市场体系、技术体系、监管体系。其中技术体系少不了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一个城市要对各类固废的全局做到动态的“心中有数”,使固废的信息成为“城市大脑”的组成部分。从“无废城市”试点逐步走向“无废社会”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奋斗的过程。可以将我国建设“无废社会”的时间节点划分为试点探索期、提升推广期和全面实现期:在试点探索期(―2025年)战略目标是形成一批具有典型带动示范作用的“无废城市”综合管理制度和建设模式,无废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相对脱钩,固废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各类固体废物填埋处置总量不增长,固体废物产生量、贮存量开始进入下行通道,固废管理信息“一张网”。在这个阶段,无废理念初步形成。在提升推广期(2026―2035年)战略目标是在全国范围推行“无废城市”建设,重点区域的主要城市基本完成“无废城市”建设目标,部分试点城市固体废物环境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各类固体废物填埋处置总量呈现下降趋势,在这个阶段,无废理念深入人心。在全面实现期(2036―2050年)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基本完成“无废城市”建设,各类固体废物填埋处置总量低于10%,节约资源、垃圾分类等行为蔚然成风,争取“无废社会”基本建成,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贡献。从“无废城市”试点走向“无废社会”是美丽的事业,更是长期、艰巨的事业,在推进和实践过程中会有多方面的困难,包括社会的、管理的、技术的、金融的……涉及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需要付出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努力。同时,固废资源化利用也是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课题,在我国“无废城市”试点走向“无废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互相学习借鉴。
来源:固废家园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刘振民:全球气候合作面临四大命题,坚定多边主义重构行动范式 2025-03-27 19:14:47
- 新提法!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撰文详解新型能源体系 2025-03-15 14:34:25
- 王金南委员:加快零碳园区标准建设 2025-03-11 13:18:54
- 张希良:海上风电项目享受补贴政策,不应影响其参与CCER交易市场 2025-03-11 13:10:26
- 十年间生态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黄润秋现场掏出了2块空气滤膜 2025-03-11 13:05:58
- 发改委主任郑栅洁:国家将设立航母级基金投向氢能储能等前沿领域 2025-03-11 13:01:02
- 全国人大代表、徐延铭:建议加快推出碳排放权期货 2025-03-11 12:28:18
- 全国政协委员戴和根:探索绿色低碳实践推动城市更新 2025-03-08 16:37:52
- 抢抓绿色规则制定权!这位代表建议加快形成全景碳计量标准体系 2025-03-08 15:44:01
- 全国人大代表曹仁贤:建议基于巴黎协定第6条,推进碳市场国际化! 2025-03-08 15: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