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仅为30年,是主要发达国家的1/2,留给我们碳中和过渡时间非常短,减排工作压力很大,亟需一场涵盖国家、社会、个人等各层面、广泛而深刻的绿色革命,推进传统理念与生活方式、基础理论与前沿科学技术、社会经济与传统产业结构、化石能源与新能源等诸多方面转型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这不仅需要坚定战略一以贯之,更需要能源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能源转型之路上,成为能源强国建设的贡献者、能源独立战略的推动者、科技自立自强的引领者和石油精神文化的传播者。
01
能源强国建设的贡献者
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石油人要一手端稳端牢油气饭碗,铸好铸强油气“压舱石”;一手端起端好新能源饭碗,铸高铸大新能源“增长极”。
1949年,我国能源总产量仅为0.2亿吨标煤,其中原煤0.3亿吨、原油12万吨、天然气0.1亿立方米、发电量43亿千瓦时。2021年,我国能源总产量41.7亿吨标煤,其中原煤40.7亿吨、原油1.99亿吨、天然气2053亿立方米、发电量8.1万亿千瓦时。新中国成立后的72年时间里,原煤产量增长135倍,石油产量增长1657倍,天然气产量增长20529倍,发电量增长1883倍,合计能源产量增长208倍。中国已从能源小国成长为能源大国,并迈入聚焦“双碳”目标、建设能源强国、实现能源独立的新征程。
02
能源独立战略的推动者
加快推动中国能源独立战略,坚持“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与发展阶段,布局自主可控的能源独立之路。一要突出三大安全,即供给安全、环境安全、经济安全;二要树立两大理念,即节能是第一能源、绿色是最大经济;三要构建三大体系,即智慧能源生态系统、能源产消国大联盟、油气储备应急体系;四要实施一项计划,即洁煤稳油增气强新;五要实现两种安全,即常态条件下“长久安全”、极端条件下“自主可控”。
03
科技自立自强的引领者
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攻关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4 “三碳”关键技术攻关
碳减排关键技术:化石能源绿色开发、低碳利用、减污降碳,加强多能互补耦合、低碳建筑材料、低碳工业原料、低含氟原料等源头减排;减污降碳协同、协同治理与生态循环、二氧化碳捕集/运输/封存以及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等末端减排。
碳零排关键技术:加强新型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能等零碳电力技术以及机械能、热化学、电化学等储能技术;开发可再生能源/资源制氢、储氢、运氢和用氢技术;开发钢铁、化工、建材、石化、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的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
碳负排关键技术:加强二氧化碳地质利用、二氧化碳高效转化燃料化学品、直接空气二氧化碳捕集、生物炭土壤改良;加强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技术升级,提升生态系统碳汇。
04
石油精神文化的传播者
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精神文化,践行“讲进步不要忘了党,讲本领不要忘了群众,讲成绩不要忘了大多数,讲缺点不要忘了自己,讲现在不要割断历史”。石油精神“五讲五不忘”,体现出石油人赤诚的爱党爱国情怀、深厚的集体主义观念、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是攻坚克难、勇创佳绩的动力源泉,承载着新中国石油工业战线的奋斗与辉煌。石油精神历久弥新,新时代石油人在肩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责任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新征程上,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石油精神的强力支撑。要开展石油精神的再学习再教育再实践再传播,不断深挖其时代内涵,追寻新的诠释路径,践行“我为祖国献石油、我为绿色赋新能”的历史责任,为保障国家油气供应和能源安全凝聚起更强大精神力量。
本文摘编自《碳中和目标下世界能源转型与中国能源人新使命》,原文刊发于《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
作者:邹才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集团新能源首席专家、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院长、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潘松圻、马锋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周汉民:开展产品碳足迹精准量化示范试点是当务之急 2024-11-16 16:37:13
- 董秀成:全球碳市场启动,为哪些行业带来发展机遇? 2024-11-16 15:46:40
- 专访丨雷宪章:促进电与氢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2024-10-31 10:54:36
-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氢科学中心主任丁文江 2024-10-31 10:10:02
- 专家学者、企业代表聚焦低空产业、绿色创新等驱动经济新引擎 2024-10-31 09:54:09
- 专家:标准体系建设是“双碳”工作的重要基础 2022-11-06 15:38:33
- 国家电投钱智民:碳达峰碳中和是挑战 但更是机遇 2022-10-20 13:26:28
- 解振华中国已经走上符合自己国情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2022-09-28 13:41:08
- 王中林院士:能源转型需要颠覆性原创技术 2022-09-15 15:47:19
- 丁仲礼:深入理解碳中和的基本逻辑和技术需求 2022-09-12 16: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