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覆盖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截至今年7月15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额84.92亿元,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在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建设全国碳市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坚持全国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持续强化全国碳市场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积极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出台,并完善配套交易制度和相关技术规范。强化数据质量监管力度和运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和征信惩戒管理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持续强化市场功能建设,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丰富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
随着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逐步扩大,碳市场功能建设持续强化,更多企业未来将面临越来越严格的碳排放约束。若要对碳资产进行更有效的管理,通过碳盘查来“摸清家底”是第一步。
“碳排放主要来自于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但很多企业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排了多少碳、怎么排出来的,为自身技术进步带来了盲区。”中国石化原董事长、党组书记傅成玉在近日举行的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上指出,加强企业碳减排的基础工作十分必要,且刻不容缓。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则表示,要建立基于碳排放总量控制的碳市场,以提高其效能和水平。
碳盘查非强制,企业积极性不高
碳盘查是指企业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等要求,对自身碳排放信息进行统计汇总的过程。碳盘查报告可以帮助企业清晰了解碳排放量,摸清碳资产家底,为完成政府碳核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打下基础。
根据生态环境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规定,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单位,应当根据生态环境部制定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技术规范,编制该单位上一年度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载明排放量,即“碳盘查”,并于每年3月31日前报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的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下一步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对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核查,即“碳核查”。
据从事碳盘查与碳交易咨询的人士介绍,碳盘查能够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碳排放状况,为企业制定碳减排策略与实施低碳项目提供数据依据,有利于企业在碳交易市场上占据主动地位。对出口型企业来说,碳盘查的数据将成为企业遵守法规的重要依据,也将成为企业降低欧盟“碳关税”等绿色贸易壁垒的“关键武器”。
据了解,企业做碳盘查,需要填报一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这份报告是企业接受碳核查的必要文件。企业的碳盘查可以是第三方咨询公司做,也可以企业自己盘查,问题是不够权威,也非强制性。事实上,从现行的管理办法来看,国家并没有强制规定企业如何编制自身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碳盘查),报告的准确性最终是由核查机构确定。
“由于国家在这个方面没有强调,所以企业就没有下功夫,我们说出来的碳指标没有说服力,更不容易让企业把功夫下在技术进步上。”傅成玉表示。
咨询公司的调研结果也有类似看法。BCG波士顿咨询今年3月发布的《2021年全球企业碳盘查计算调研报告》显示,仅有9%的企业有能力完整盘查并计算所有范围的排放,参与调研的企业估计其计算碳排放结果的错误率约在30%-40%之间。报告指出,积极性不高的背后,是企业减排压力不足。目前,全国碳市场的换手率只有3%左右,低于国内试点碳市场5%的平均换手率,更远低于欧洲碳市场换手率。
“发放的碳配额总量非常大,但是交易量非常小,交易频度低,就是因为大家不着急,压力不足,不担心完不成指标。”傅成玉分析。
傅成玉指出,配额制不利于调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积极性。更有些地方和企业会“猫捉老鼠”:1-10月放开生产,到年底眼看不能完成指标了才开始关设备,甚至停工明年再开。他强调,碳交易不是搞“猫捉老鼠”,无论是企业碳盘查的基础工作,还是政府对企业的碳核查,都需要把工作做实。傅成玉指出,各行各业、各个企业,甚至每条生产线的排放都不同,应由企业率先开展工作,开发相应的算法和统计方法。
王金南亦建议设立明确统一的排放量核算、考核要求,为碳市场提供清晰稳定的市场信号。
技术和能力待提升
大量企业迟迟未能摸清碳排放家底,除了主观意愿不足,还因为技术能力难题,存在盘查结果不准确等困境。
“企业如果不掌握不同工艺过程、不同产品之间计算碳排放的算法,给出的数据没有说服力,就不容易让企业把功夫下在技术进步上。”傅成玉认为。
广州能源检测研究院技术人员李福通撰文指出,部分企业执行年度碳排放要求时,对编制盘查报告过程中存在核算边界错误、数据监控计划落实不到位、数据采集及计算不符合要求等问题,反映出企业对政策或指南的执行存在认知的偏差。
业内人士分析,企业碳盘查之所以难,主要是由于数据量大且分散,收集难度高,易遗漏,计算复杂易出错,导致最终盘查结果不准确等原因。
企业摸清自己的碳资产情况后,才更好地对碳资产的使用做统一安排,确立企业的碳资产管理策略。在摸清家底方面,央企已经以多元方式开启了探索。
今年5月,南方电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启动碳盘查。这是南方电网公司首次面向系统内单位开展碳盘查。据介绍,南网科技也在2021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中根据南网碳资产所做的碳盘查结果对ESG信息进行了首次公布,同时也为后续低碳发展战略奠定数据基础。
记者还了解到,二氧化碳在线监测系统可以有效提高“碳盘查”工作的效率和可靠性,为“碳盘查”工作提供全新智能化、科技化手段。
2021年,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碳资产公司自行研发的“二氧化碳排放连续监测系统”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授权,系统实现了二氧化碳排放相关参数的在线监测和排放量的自动计算分析,填补了二氧化碳在线监测行业的空白。该系统还搭载了计算模块和填报模块,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直接计算并按照国家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预报告”的要求填报相应表格,有效减少现场填报工作量。
建设全国碳市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一项从无到有的开创性事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其运行面临着碳排放数据造假的严峻考验。2021年下半年以来,各地和国家层面的主管部门陆续曝光多起碳排放数据造假案例。刘友宾近日表示,将强化数据质量监管力度和运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和征信惩戒管理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
强化企业碳排放数据管理质量方面,《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也明确提出,支持行业、企业依据自身特点开展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研究,建立健全碳排放计量体系。推进碳排放实测技术发展,加快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碳排放实测技术领域的应用,提高统计核算水平。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北京凯德兴光申请碳核查智能网关设备专利 2024-11-16 17:19:19
- 中石油东北销售烟台油库完成碳中和认证现场核查 2024-11-16 17:16:52
- 电力行业碳交易行稳致远亟须规范与发展并重 2024-11-16 17:15:27
- 补齐关键短板 夯实碳排放数据基础 2024-11-16 17:01:31
- 从碳足迹核查到绿色包装:逸仙集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24-10-31 17:11:45
- 时代新材首张全范围全级次碳排放核查证书诞生 2024-10-31 17:10:07
- 碳排放核查管理进一步趋严 2024-10-31 14:45:37
- 黑龙江省启动2023年度碳核查工作 2024-10-31 14:44:18
- 甘肃电投陇原电力公司完成2024年碳排放核查工作 2024-10-31 14:35:35
- 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2024-10-31 14: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