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讯:
·这是中国较早的转型金融实践。金融和技术的结合,是这个项目非常大的特点。项目最开始,就有一个完整的核算方法。
·纺织行业企业单个体量比较小,但整体行业影响比较大。
·纺织产品要去做碳标签,不是出一个方法或标准去算一个数字,重点是要体现产品竞争力,体现以产品为显示度的背后行业的转型和变化。
再生纤维纱线。
如何能让资金流更好地支持绿色转型,是当下非常重要的问题。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2017-2022年在以苏州为代表的五个试点城市开展废弃物领域低碳转型项目,建立了完整的行业低碳转型核算及评价方法;接下来,结合盛泽实际产业情况,在盛泽镇政府支持下,苏州农商银行前瞻性地提出,在区域性集中的纺织业开展转型实践,三方就此合作开展了“Textile Compass 纺织行业低碳转型及金融创新指南项目”。
从响应“双碳”战略,到与国际社会的碳足迹要求接轨,该项目历经两年有余,自身也经历了富于韧性的转型。它不仅对盛泽纺织产业集群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情况做了系统梳理,还为纺织多个细分领域制定切实可行的减排方案,并建立碳排放监测管理工具,提升企业碳排放的计量、核算、分析、管理能力。在标准化、数字化的基础上,盛泽当地在创新金融机构授信风险模式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这一创新性的工作是如何实现推进的?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国际组织和企业等方面,各自有怎样的方向,如何进行探索,有哪些经验总结?未来还需要进行哪些工作? 2024年9月底,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对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项目执行主任刘晓进行了专访。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项目执行主任刘晓
纺织业绿色转型:缘起与创新
澎湃城市报告:您是如何进入这个项目的?
刘晓: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是一家隶属德国政府的非营利性机构,致力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和国际教育。
在盛泽项目之前,我负责了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综合管理及适当减缓项目,与经典的技术援助项目类似,项目由国家适当减缓行动基金会(NAMA Facility)资助,推动发展中国家在不同领域自主减缓,希望在新的自主减排行业建立相应方法学,通过推动技术改变实现减排,同时对减排实现定量核算,这类方法和逻辑在许多行业都通用。
我们在中国五个城市(苏州、蚌埠、西安、兰州、泰安)进行试点,在垃圾综合管理方面推进自主减缓工作。 我们在苏州开展了诸多有关废弃物管理的实践和培训,过程中与苏州本地银行——苏州农村商业银行(下称苏州农商行)建立了联系。
苏州农商行是一家非常有代表性的民营银行,客户基础在吴江盛泽当地。盛泽镇在中国百强镇中排名前五,其GDP绝大部分来自纺织行业,作为纺织产业集群,有完整的产业链。当时,国家“双碳”政策对能效提升和碳减排绩效提出了严格要求;同时,在外贸出口方面,纺织业面临国际上绿色转型的压力,企业也需要有所行动。就此,当地政府认为,需要清晰的转型路径和转型方式,协助银行推动当地纺织行业转型。 由于方法和逻辑是通用的,我们在盛泽就有了这样的项目机会,得以尝试推进纺织业的绿色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农商行有非常敏锐的意识和特别超前的理念。银行一般会关注自身的金融业务。而苏州农商行认为,现有和未来的潜在客户都在纺织行业,故而希望让客户在转型和发展中更具韧性,为其带来更多支持和帮助,以此增强自身和客户的黏性,由此银行本身也获得更多附加值。所以,整个项目的设计、运作和执行,在国内是比较创新的。
澎湃城市报告:项目的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刘晓:首先,这是中国较早的转型金融实践。人们总会说到“绿色金融”。通常所说的绿色金融,一般根据国家的绿色产业目录识别。比如,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等,会被判定是绿色的产业。而原初状态下的纺织,会被认为是高排放行业。以金融支持高排放行业的转型,其定义为转型金融。最近两年,有关转型金融的讨论比较多。而我们则是在2021年项目开始启动时,就较早尝试探讨这一议题。
我们推动这件事的逻辑是,只要这个行业有积极减排的意向,能够面向低碳去积极转型,就值得做进一步支持,帮助其从金融、技术和理念上进行改变。由此,这很可能是第一个切实践行转型金融并在中国落地的项目。
其次,金融和技术的结合,是这个项目非常大的特点。对于真正的绿色转型技术,传统的金融行业,不会有那么深的介入。也就是说,在判断相关技术应用的转型绩效和相应的专业度时,大家存在信息差。
从GIZ机构角度看,项目弥合了不同利益相关方的认知差异。通过技术服务,GIZ给到银行和企业的,是专业和完整的纺织行业技术转型指南,对整个转型过程中涉及的核心技术,以及所能实现的绩效,提供非常专业的专家判断。也即告诉大家,基于盛泽实际的现状,在纺织行业中,企业做哪些技术改造,大概会实现怎样的投入产出比,获得怎样的运行绩效。这样,对金融机构而言,会有清晰的认知,知道相应的投资和回收期大概是多少;对企业而言,也能避开误区,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转型技术。
第三个创新点是,建立了一套统一的核算和评价方法。项目最开始,就有一个完整的核算方法。只要企业去开展相关转型,实施了技术改造,就可以通过这套方法,得到清晰而简单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数据积累,进而得到更好的可比性。在统一基线、统一核算方式的前提下,就能把所有的减排量,完整体现出来。
指南内容选摘
多方高效合作离不开良好的沟通机制
澎湃城市报告:这一合作过程是否顺畅,是如何进行的?
刘晓:在绿色金融、创新金融等方面,苏州农商行一直以来就很积极,对一些新的理念和概念,有非常敏锐的意识,也比较愿意尝试。这是这个项目目前为止都比较顺畅的重要原因。
项目执行过程当中,大家互相弥合信息的壁垒,进而达成一致,是很重要的环节。政府、银行、GIZ机构以及企业,都秉承合作的态度,为创新创造了更好的萌芽环境和发展过程。由始至终的大方向是一致的,但由于国际社会对低碳发展有更严格的要求,最终的路径和执行的过程有一些变化,过程中充满了探索。
大家都能保持良好沟通,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良好的沟通机制,确保我们能够不断寻找一个又一个对行业以及所有利益相关方更优的解决方案。这也是我们在过程当中比较有意思的收获。
刚开始做这个项目时,是基于中国“双碳”的战略背景。起初项目的目标是帮助当地政府和企业更好地应对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要求;但项目执行两年后,欧盟“绿色新政”陆续发布新的政策,对纺织行业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国际品牌也好,欧洲也好,对产品碳足迹有了要求,并鼓励更多企业进行碳排放的披露。
项目执行过程中,我们特别清晰地感受到,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变化的。从响应中国的“双碳”政策,升级为应对全球供应链的低碳需求,意味着涵盖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等方面,需要进行整体的细节管理,相应标准大幅提高,项目的颗粒度也要更精细。
具体而言,针对国家“双碳”战略,只需做到企业整体的碳排放强度的分析和减排的绩效分析。而做到产品碳足迹时,就要精细化拆分一些管理要求,去尝试做数据收集及分析。虽然背后的逻辑一致,但以前在厂区边界就可以完成目标,现在要更细致,做到生产线边界。这对项目是比较大的挑战,需要更灵活地去应对。我们做好沟通,做好让大家一起配合的工作,才能让项目继续往前走。
澎湃城市报告:盛泽在推进“世界级纺织产业气候行动示范区”的建设。地方政府既支持这个转型金融项目,也借此推广自己。怎样看待地方政府的作用?
刘晓:吴江盛泽是面料供应商的集聚地,其产业链基本到各种功能性面料、创新性面料为止。在这个尺度下,盛泽镇政府的战略非常清晰,希望能够打造“盛泽织造”区域品牌。
服装产业链中,利润率大部分在终端产品,面料环节的利润率并不高。对盛泽而言,如果希望提高自身产业链的品质,提升其利润率,就要建立针对面料的品牌。
这是目前盛泽在整个产业发展中想要积极践行的。如果盛泽未来能够证明自己的面料更可持续更低碳,那么会让整个行业获得发展优势。原理上,有些类似农产品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作为工业的纺织较之农业更为复杂。
我们的项目也希望,一定程度上,提高盛泽面料相应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让更多国际品牌或服装产业链意识到,自身采用的一些面料来自盛泽,盛泽面料具有绿色和可持续的属性。这也是我们项目和盛泽地方之间的连接。
在绿色转型方面,盛泽一直有相关政策。以前更多是基于节能技改等工作,现在地方也会与银行合作,针对采用我们的技术指南开展转型的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或更好的政策支持,以组合政策支持整个事情落地。
更多时候,政府是对企业进行支持,而不是硬性提出一些规范要求。其本质是给企业更多空间,引导其发展。这也是盛泽的特点。
既要链接产业链,又要链接世界
澎湃城市报告:在纺织产业链内部,如何促成上下游之间的数据共享?
刘晓:盛泽的纺织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主观能动性比较强,自身就有很大的动力。如果未来面对的就是国际市场,就只能去适应它。行业越积极地去适应它,就会越有竞争力。
其中,大型企业的绿色转型,最有代表性的是盛虹。作为世界500强企业,它有非常清晰的转型战略。企业内部各个工厂,都有非常清晰的能源管理系统,也会积极减排。在材料方面,他们后续会采用更多再生材料,降低产品的环境足迹。这类大企业在盛泽还有若干家。另外,盛泽也有一些典型的小企业,比如,专门针对某个品牌的外贸企业,会对自己的环境管理做到极致。而更多的小企业,会被大企业带动,考虑进行转型。那么,企业有转型需求时,如果看到我们这类项目所提供的知识、技术等资源,进而得到鼓励,就会是一件好事。
澎湃城市报告:在数据和方法学层面,如何与国际社会连接,又如何因地制宜?
刘晓:相关的方法和理论是一致的,重点是怎样选择参数。这不能照搬海外,需要基于产业实际情况,进行大量当地调研,才能更好地落实相关方法。
比如,现在的一些参数,如某款面料的排放因子、某台机器的排放因子等,采用国际缺省值时,其数值会相对比较高。如果能够用到实测值,可能有比较大的优势。而且,需要考虑的是,在后续认证过程中,如何能让认证机构接受和采纳实测值。
考虑到未来产品碳标签的工作,这件事很值得系统去做。我们近期在针对一两款产品做尝试。希望能够识别出:有哪些参数可与欧洲的方法对标;需要提供怎样的可追溯状态,能够让认证机构认可其透明和真实。
比如说,开展碳标签核算的准备工作时,GIZ会邀请国际认证机构参与。如设计数据采集模板等工作,会邀请认证机构一起进行。通过认证机构的专业建议,可令该项设计模板更具有采信空间,将来与大型认证机构合作时,也有更好的基础。
我认为,在绿色转型方面,纺织行业是一种典型代表。它的产品周期相对较短,变化多样,企业对供应链的依赖程度非常高。水泥、钢铁等大宗的标准化产品进行转型,相应的压力、要求,以及直接收益都比较明确。相比之下,纺织行业企业单个体量比较小,但整体行业影响比较大,其低碳转型更为复杂和困难。由此,需要在区域层面制定统一战略。
如果地方政府基于目前的项目尝试,能够提出更为系统的、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无疑是项目的更大收获。比如说,纺织产品要做碳标签,不是出一个方法或标准,去算一个数字,重点是要体现产品竞争力,体现以产品为显示度的背后行业的转型和变化。这件事很有价值,但特别具有挑战性。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供地方参考。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 王昀
关键字: 纺织业的转型金融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东方证券联合权威机构发布《中国气候金融发展报告(2024)》 2024-11-16 15:47:42
- 厦门国际银行:“碳”寻绿色金融路 激活发展新动能 2024-11-16 15:45:04
- 青海积极探索以碳账户建设为特色的绿色金融模式 2024-11-16 15:43:53
- 碳排放配额也能贷款!兴业银行贵阳分行又一碳金融产品落地 2024-11-16 15:42:08
- 兴业银行获2024零碳国际气候峰会“ESG年度金融机构实践先锋”奖 2024-10-31 08:37:45
- 刘晓:纺织业的转型金融,盛泽项目具备示范意义 2024-10-30 16:04:53
- 深圳绿色金融又添生动实践,七大维度详解“降碳贷” 2024-10-31 07:28:14
- 深圳碳金融新模式变“绿”为宝 全国首单碳资产证券化产品上市 2024-10-30 15:56:19
- 紧跟“双碳”风口 银行深化碳金融布局 2024-10-30 15:55:14
- 绿色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 2024-10-30 15: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