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争当头雁 金融机构亮出ESG成绩单

作者:中企碳中和服务网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25-04-08 18:12:45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讯:

绿色信贷规模攀升、绿色债券乘势而上、围绕绿色金融的花样理财产品创新……近期,机构年报披露进入高峰期,多家金融机构陆续披露了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业绩浮出水面。

截至3月31日,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均已发布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披露ESG信息。此外,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等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以及青岛银行常熟银行、重庆农商银行等地方城商行农商行也发布了2024年ESG年报。在保险方面,国寿、太保、新华保险等多家保险公司也均发布了2024年ESG年报。多数机构在编制说明中明确其编制依据主要为《ESG指引》。

“监管层面对ESG信息披露的规范引导作用和强制约束力不断加强,是这一趋势和变化背后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朱若蕾对《金融时报》记者分析道。

绿色金融支持力度加大

作为我国融资体系的主力军,银行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保持积极态势。根据已披露的及可持续发展报告,多家银行2024年绿色贷款余额较上一年实现大幅增长,部分银行同比增长超30%。

例如,中国银行境内绿色贷款余额4.07万亿元,同比增长31.03%;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4.70万亿元,同比增长20.99%;邮储银行绿色贷款余额7817.32亿元,同比增长22.55%;兴业银行绿色贷款余额9679.31亿元,同比增长19.64%;中信银行绿色贷款余额6005.65亿元,同比增长超30%;招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4882.00亿元,同比增长9.03%,主要投向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领域。

除了绿色信贷,银行正不断丰富绿色投融资服务体系,积极承销发行绿色债券,加大自营绿色债券投资力度。招商银行表示,2024年该行助力32家企业发行68笔绿色债券,其中,主承销绿色债券规模248.35亿元,募集资金投向可再生能源设施建设与运营、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先进环保装备制造、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等领域。该行子公司招银国际协助25家企业发行30笔绿色债券,融资规模110.24亿美元,同比增长84.35%。

2024年建设银行累计发行境内外绿色债券1073亿元,参与承销境内外绿色及可持续发展债券1863.90亿元,自营债券投资组合投向ESG领域资金规模超5000亿元。

不少银行还在其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披露了多个创新案例。例如,2024年7月,由兴业银行牵头主承销的“广东能源融资租赁有限公司2024年度第一期绿色中期票据”成功发行,为全国首单气候友好型绿色债券。该笔债券注册金额10亿元,首期发行金额3亿元,发行期限3年,票面利率2.25%,募集资金全部用于绿色能源项目,涵盖广东省内6个光伏发电类项目、2个风力发电项目、4个天然气发电项目,涉及的募投项目均被纳入广州南沙气候投融资项目库。

招商银行介绍了其利用自有资金参与绿色债券的投资交易,优先支持符合中国人民银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要求的资产。截至2024年末,招商银行持有绿色债券规模277.1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36%;招银理财优先支持绿色债券投资,截至2024年末,投资的绿色债券余额189.73亿元。

金融机构ESG实践与信披分化

应当看到,银行业作为绿色/可持续金融的主力军,不仅在绿色信贷规模上遥遥领先,在ESG评级和国际标准对标方面也走在前列。整体来看,在绿色金融与ESG信息披露领域,中国金融机构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化发展态势。

“这与可持续金融市场的结构差异化表现也较为一致。”朱若蕾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保险机构和证券机构起步相对较晚,有待进一步推动实践。例如,大部分保险公司虽然开始探索绿色保险等产品,但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且在ESG信息系统性披露和深度分析等方面仍面临一定挑战。

相较而言,证券业及其他金融业ESG/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更有待提高。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ESG中心联合主任杨晨辉向《金融时报》记者解释,根据数据统计,2023年银行业和保险业ESG/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率达到100%,而证券业及其他金融业ESG/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率仅为89.47%,说明了银行业和保险业在绿色金融与ESG信息披露领域略微领先于证券业和其他金融业。

实际上,多位行业人士也都提及,相较而言,非银行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市场培育方面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其绿色金融与ESG业务布局与信息披露体系较银行业仍存在一定差距。在同业层面,受天气变化和政策监管约束,银行业和保险业金融机构率先关注ESG领域,通过积极创新绿色产品、增强风险管理和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引领我国可持续发展。

上述差异受监管完善程度、市场需求与投资者偏好、行业特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例如,监管层面、央行等金融管理部门较早且多次发文强化绿色信贷统计与ESG信评要求,例如,《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将ESG纳入银行评级体系,倒逼银行提升披露质量。相较而言,证券业相关的政策衔接较晚起步,证券业在ESG投研标准、产品规范等方面缺乏统一框架,导致实践参差不齐。此外,证券业绿色/ESG投资业务的发展主要受资本驱动,但在标准、数据、配套机制仍不完善的情况下,市场对短期收益的偏好限制了长期ESG投资业务的发展。

此外,不同机构之间分化还表现在行业内部,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内部在绿色金融与ESG信息披露的推进也有差异。“例如,在绿色金融业务方面,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头部股份制银行引领发展,而中小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不论在能力建设还是激励机制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ESG治理和信息披露深度上也有滞后。”朱若蕾表示,相似的情况也出现在证券行业,头部券商在绿色债券承销、ESG主题基金发行以及自主评级模型构建等方面表现突出,且ESG信息披露内容相对详尽,而大部分的中小券商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能力仍有待提升,ESG信息披露也往往多停留在合规层面。

信披制度建设加紧补短板

相关的制度建设正在加紧补齐短板。实际上,刚刚过去的2024年就是制度建设的大年,进入2025年后,沪深北交易所在2025年1月发布的《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标志着我国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走向规范化、系统化。该指南为上市公司构建了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接轨的披露框架,为上市公司提供了系统化的信息披露指引。

不仅如此,对具体金融产品而言,加强信披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朱若蕾告诉《金融时报》记者,随着绿色金融相关标准与可持续信息披露机制的不断完善,金融机构对绿色债券的披露完整性和规范化也在不断提升,但绿债信息披露仍面临标准框架不统一、披露信息参差不齐等问题。“绿债在发行前提供的信息通常不能反映募投项目的详细环境效益,而存续期绿债环境信息披露多不完整,且大多没有实现标准化。”她进一步解释,不同绿债募投项目的环境信息披露指标可能不同,用于选择指标和计算环境影响的方法差异较大等问题。由此,导致了衡量不同绿债的环境影响缺乏一致性和可比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绿债的环境信息披露尚待完善,该信息对投资者而言较为重要。“对机构投资者投资绿色债券的一项初步调研发现,影响绿色投资决策的各项因素中,环境效益的重要性得分较高。”朱若蕾解释道。

杨晨辉谈及了数据治理方面的发展。“预计上市机构将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构建ESG数智管理平台,提高ESG数据治理能力。”她建议,上市机构可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将企业运营生产数据与财务信息深度融合,通过多维度分析精准识别ESG关键议题,全面追踪价值链环境影响,为实现高质量ESG信息披露提供数据支持。同时,ESG第三方鉴证服务将迎来快速发展。上市机构通过引入独立审计机构对其ESG数据进行验证,有效提升ESG信息披露的可信度和可比性,增强利益相关方的信任度,推动ESG披露从合规导向向价值创造转变。

关键字:   金融机构 ESG成绩单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图片新闻

  • 多家会员单位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第三方服务机构! 多家会员单位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第三方服务机构!
  • 康迈南京荣获“零碳工厂”认证 康迈南京荣获“零碳工厂”认证
  • 关于举办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的通知(同期举办年度碳中和领域颁奖盛典) 关于举办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的通知(同期举办年度碳中和领域颁奖盛典)
  • 碳排放市场迎新政,绿电能否分杯羹 碳排放市场迎新政,绿电能否分杯羹
  • 如何解决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回应 如何解决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回应
  • 中信建投:碳排放核算方案发布,促进绿电环境价值兑现 中信建投:碳排放核算方案发布,促进绿电环境价值兑现

在线评论

  •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法律规定,字数在200字以内。

战略合作联系

  • 投稿邮箱:jnzlhz@126.com
  • 广告合作热线:13552701370
  • 微信公众账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会员服务 | 多元化服务 | 招聘信息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