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光伏抢装变“圈钱骗局”:加价、毁约、发假货

作者:中企碳中和服务网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25-04-11 20:04:35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讯:

今年上半年,抢装是光伏行业的关键词。然而,一场场高风险赌局却在等着光伏从业者。


开年的两个重磅政策,《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和《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即“136号文”)的出台,将光伏企业推入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竞赛。


政策规划了两个关键节点:4月30日,分布式光伏项目并网的最后期限,不能并网的需重新备案;5月31日,增量项目全面进入市场化竞价。


这两道“死线”成为压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迫使企业加速抢购,市场进入白热化。


自3月起,主流组件价格从年初的0.6元/瓦一路上涨至0.8元/瓦,涨幅超过33%。在一些高电价保障区域,价格甚至逼近0.9元/瓦,市场一度出现“库存清空、一天一价”的混乱局面。



所有光伏企业都在试图抓住这波政策红利窗口“搏命一战”。


以成都某项目为例,若错过5月并网期,其内部收益率(IRR)将从9.27%下跌至6.8%,投资回收期延长4年。巨大的收益落差让企业喊出“砸了招牌也要先赚一票”的口号。


于是,光伏行业开始出现了一场场荒诞剧。



01

毁约潮骗局:先把人圈进来再交赎金


随着组件价格暴涨,许多企业原先签署的低价合同陆续遭到违约。


某企业在签订的6份组件采购合同中,4家供应商以各种理由单方面取消订单,转而将货物以每瓦0.8元的高价转售。


更极端的是“二次毁约”和“再三毁约”。


某组件企业先以“不可抗力”取消0.68元/瓦的订单,随后提出“加价10%可优先排产”,待客户支付定金后又要求再涨5%,理由是“原材料价格波动超出预期”。


甚至有经销商反映,合同虽已全款付款,仍被告知“低价不给货”,紧接着便开始谈涨价,但即便接受涨价,也可能继续被毁约。


这一连串毁约行为迅速向下游传导:“上游都毁约了,我们凭什么履约?”成为不少经销商的共同心声。


市场上一些原本0.7元/瓦锁定的组件,被经销商以0.83元/瓦转卖,利润率高达18.6%。


更夸张的是,还出现了“空手套白狼”的玩法——先收客户全款锁货,再去倒逼厂家发货,若涨价则退单套利。


钛媒体曾采访业内人士:简直被刷新三观,是把人圈进来再交赎金的骗局。


事实上,光伏行业毁约现象早已有之,特别是在行业处于上行周期时。彼时原材料紧缺,供需双方普遍采用“长单”模式(长期采购协议)锁定价格与供应。


2006-2011年与2020-2023年,是“长单模式”最盛行的两个阶段。在供不应求的背景下,买方通过长单保障供货,卖方则可提前锁定订单量。


以2020年为例,光伏行业升温,硅料极度紧缺,企业大规模签署长单。硅料订单从2020年的85万吨增长至2022年的353万吨,两年间规模与数量几乎翻倍。


这股热潮随后蔓延至组件、电池等其他环节,合同年限从3年拉长至5年,甚至达到8年。


然而,随着2023年下半年行业急转直下,大量企业陷入亏损甚至倒闭,长单纷纷“失效”,履约变得遥遥无期。


连龙头厂商隆基绿能都曾被质疑其销售长单“履约率不高”。华夏能源网曾根据公开信息粗略统计隆基绿能2024年硅料长单订单量应达54.3万吨,按1万吨出5GW计算,可产出271GW硅片;而其官方出货目标仅135GW,意味着至少一半长单被放弃或延期。


在如今的“抢装潮”下,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一季度已有至少13个分布式光伏项目因组件断供宣布延期或终止,涉及装机容量超58.6MW,直接经济损失达2.5亿元。



02

组件短缺:高价买到的却是假货


在大量毁约潮之后,为赶上430、531的政策节点,不少下游企业不得不四处寻货,二线光伏组件企业都没货就找三线企业拿货。


业内人士表示,有些光伏组件品牌听都没听过,项目方也不管质量,就先买回去应付,所以连二手组件都有人买。


结果是假货频频中招,产品质量堪忧。


部分代工厂见组件价格大涨,私自截留原本属于品牌订单的产能进行销售,利润远超代工费。这类组件未经品牌审核,质量安全难以保障。


为赶交期,一些厂商将组件交付周期压缩至72小时,设备稼动率飙升至120%,产线超负荷运转下良品率大幅下降,仅为89%。


第三方检测数据显示,抢装期间的组件寿命从正常的25年缩短至12年,衰减率甚至超出正常水平3倍。


此外,部分造假者还钻政策空子伪造备案文件,还有的甚至骗取保证金,造假行为层出不穷。


假货接二连三被曝光,多家头部光伏企业接连发布打假声明。


天合光能、爱旭股份于3月17日同时发布声明强调,其仅通过自有品牌和指定经销商渠道销售产品,并直接警示部分“假货”组件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此后,协鑫集成发布公告称,发现市场上有部分商家未经投权,通过非正规渠道销售疑似我司品牌的太阳能组件及相关产品,公司产品仅通过官方直销及官方授权合作伙伴进行销售。


4月7日,正泰新能也发布声明,警示以非正规渠道销售的光伏组件将面临着多重风险,并明确了非正规渠道的甄别方法。


在各大厂商声明中被频繁提及的“未授权产品”,很有可能是来自此前提到的代工厂。


事实上,代工在行业内十分常见。品牌企业因产能不足或交期紧张,常将部分订单委托他厂代工,由后者提供加工服务,最终交付客户的产品依然贴有品牌方的商标。


尤其在当前组件供应紧张的背景下,“共享产能”成为代工厂的重要概念。通过OEM或ODM等方式,非品牌厂商为品牌方提供制造支持。


其中,OEM通常由品牌方提供设计与标准,代工方负责生产;而ODM则由代工厂提供完整解决方案。


因此,一些人认为代工产品不应直接被认定为“假货”。但如果未经品牌方检验,未走官方授权流程,则企业通常不予质保,也不会承担售后责任。


种种奇葩乱象之下,行业多米诺骨牌已开始倒下。


部分投资方已暂停2025年新的光伏项目立项,转为观望5月31日政策过渡期后的市场动向。


业内人士透露,去年底还活跃的央企集中式光伏电站招标,普遍以0.6元/瓦为成交价;但今年前几个月,招标项目明显减少。可见,连国央企也选择观望,静待政策细则进一步明确。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2018年国家发布《关于 2018 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称“531新政”)曾引发行业雪崩,但最终催生了隆基、阳光电源等巨头。


如今这场围绕“抢装”的市场混战,也许正预示着新一轮行业洗牌的开始。

关键字:   光伏 圈钱骗局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图片新闻

  • 多家会员单位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第三方服务机构! 多家会员单位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第三方服务机构!
  • 康迈南京荣获“零碳工厂”认证 康迈南京荣获“零碳工厂”认证
  • 关于举办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的通知(同期举办年度碳中和领域颁奖盛典) 关于举办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的通知(同期举办年度碳中和领域颁奖盛典)
  • 碳排放市场迎新政,绿电能否分杯羹 碳排放市场迎新政,绿电能否分杯羹
  • 如何解决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回应 如何解决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回应
  • 中信建投:碳排放核算方案发布,促进绿电环境价值兑现 中信建投:碳排放核算方案发布,促进绿电环境价值兑现

在线评论

  •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法律规定,字数在200字以内。

战略合作联系

  • 投稿邮箱:jnzlhz@126.com
  • 广告合作热线:13552701370
  • 微信公众账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会员服务 | 多元化服务 | 招聘信息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