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加快“双碳”目标下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建设 推动绿色转型

作者:中企碳中和服务网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25-04-20 17:13:46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讯: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背景下,绿色产品标准体系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支撑,正面临治理体系重构与质量效能提升的双重挑战。本文从制度设计、技术创新、监管效能与市场协同四个维度,系统分析现行标准体系存在的碎片化治理、技术滞后性、监管断点及市场失灵等结构性矛盾,提出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数字技术赋能+多元共治”的三维协同框架,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一、“双碳”目标的战略定位与绿色产品标准体系的支撑作用

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重构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交汇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体系的核心构成,本质是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绿色产品标准体系承担着构建新型产业竞争优势、引导可持续消费模式、支撑碳足迹核算与碳交易市场运行的多重使命。该体系以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核心理念,通过建立涵盖原材料获取、生产制造、流通消费、回收处置的全链条标准框架,将低碳技术创新、资源高效利用、污染减排要求转化为可量化、可追溯的技术指标,形成从产品设计到废弃处置的闭环管理机制。

在产业层面,绿色产品标准体系通过设定能效限额、碳强度基准、有害物质限量等强制性要求,倒逼传统制造业实施工艺革新与供应链重构,加速光伏、新能源汽车、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标准领跑者制度建设。在市场层面,标准体系通过认证标识制度构建绿色消费采信机制,将抽象的环境效益转化为具象的产品竞争力,培育具有碳标签的高端品牌集群。该体系作为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通过对接ISO/TC207环境管理体系、欧盟CE认证等国际规则,正在重塑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为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争取话语权。

二、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建设的核心挑战

(一)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不足

绿色产品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面临治理层级与治理维度的双重碎片化困境。从纵向看,国家层面的宏观战略框架与地方实践的衔接存在断层,不同行政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差异导致标准落地的适配性不足,形成“政策悬浮”现象。横向维度上,多部门协同机制尚未健全,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工业经济等领域的标准制定存在目标冲突,如环境标准的严苛性与产业发展的阶段性需求之间的张力,导致标准体系出现“叠床架屋”。标准化管理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的权责边界模糊,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尤为突出,表现为标准立项的重复性与关键领域的缺位并存。

与此同时,治理工具的协同性不足加剧体系性矛盾。现有的标准体系过度依赖行政主导的“命令-控制”模式,缺乏市场机制与社会力量的有机嵌入。

(二)标准技术体系不完善

绿色产品标准的技术内核存在多重缺陷。在指标体系构建层面,现有标准对原材料获取、生产过程的碳足迹、回收体系的规范性等环节缺乏系统设计。指标的科学性面临方法论挑战,部分标准的阈值设定缺乏充分的生命周期评价(LCA)数据支撑,导致“绿色”属性的量化表征失真。此外,技术体系的动态适应性不足加剧供需错配,标准研制速度落后于技术迭代周期,导致市场创新缺乏合规指引。

(三)质量控制与实施效能薄弱

标准实施的质量控制存在多重断点。消费端的质量追溯体系尚未健全,产品碳足迹、环境声明等关键信息的透明度不足,消费者难以进行有效判别。

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未能充分释放。绿色产品的优质优价机制尚未形成,消费者对绿色溢价的支付意愿不足,企业缺乏持续改进的动力。

)市场主体与社会参与不足

企业作为标准实施的主体存在动力机制扭曲。大型企业普遍存在“标准观望”心态,更倾向于参与政府主导的合规性标准,对引领性、创新性标准的投入不足。中小企业受制于技术能力与资金约束,缺乏参与标准制定的渠道,被动接受外部标准的现象普遍。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部分协会的标准制定存在“利益俘获”嫌疑,偏离公共利益目标。消费者的参与呈现“弱组织化”特征,绿色消费意识尚未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选择行为。

三、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建设的优化对策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协同治理格局

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打破碎片化治理格局,构建兼具系统性与协同性的制度框架。在国家层面,由国务院质量主管部门牵头制定《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双碳”目标下标准体系的核心定位、实施路径及阶段性目标,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机制,统筹生态环境、工业、农业、市场监管等领域的标准制定权,消除不同部门间标准重复、矛盾或空白现象。在地方层面,鼓励省级政府制定与国家战略衔接的区域性实施方案,结合区域产业特点细化标准指标,建立“国家基础标准+地方特色指标”的双层标准体系,例如针对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制定更高要求的能耗与碳排放限值标准。

协同治理的关键在于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共治模式。建立“政府主导—行业自律—企业主责—社会监督”的协同机制:政府部门负责标准的制定、发布与监管,行业协会承担标准实施的技术指导与培训,企业作为标准执行主体建立内部质量管控体系,第三方机构提供检测认证等技术服务,消费者与社会组织参与监督。此外,需强化标准与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的联动,例如将绿色产品标准纳入政府采购目录、绿色金融支持范畴,形成“标准引领—政策激励—市场驱动”的良性循环。在国际层面,积极参与ISO/TC207IEC/TC111等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绿色产品标准与欧盟CE认证、美国UL标准的互认,提升国际话语权。

二)健全标准技术体系,突破关键领域瓶颈

绿色产品标准体系的技术构建需遵循“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覆盖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流通消费、回收处理全链条。构建“基础通用标准—产品类标准—工艺技术标准”三级技术框架:基础通用标准重点制定绿色产品分类与编码、碳足迹核算通则、有害物质限量等通用性要求;产品类标准按行业细分制定,如电子电器、建筑材料、交通运输工具等领域的能耗限值、碳排放强度标准;工艺技术标准聚焦生产环节,制定清洁生产技术规范、低碳工艺评价指南等。对于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制定严于国际标准的碳排放强度标杆值,推动行业技术升级。

检测认证技术的突破是标准落地的关键。加大对低碳检测技术的研发投入,重点攻关微量碳排放精准测量、复杂产品碳足迹快速核算等核心技术,开发便携式检测设备与智能化认证系统。建立“检测—认证—采信”一体化平台,整合现有认证资源,推行“一企一码”溯源管理,实现绿色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流程可追溯。针对中小企业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建设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标准解读、检测认证、技术改造等一站式服务,降低企业实施成本。

三)强化质量管控与实施保障

质量管控的核心在于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追溯”的全链条监管体系。事前环节,建立绿色产品标准合规性审查制度,要求企业在产品设计阶段提交碳减排方案,经第三方机构评估后方可进入生产环节。事中环节,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施动态监管,对重点企业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建立企业碳排放与质量信用档案,将违规行为纳入信用惩戒体系。事后环节,完善不合格产品召回与责任追溯机制,对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强制退出市场,并追究生产、销售、认证等环节的连带责任。

实施保障需强化技术支撑与资源投入。组建国家绿色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汇聚行业专家、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等力量,开展标准实施的技术咨询与争议仲裁。培育一批国家级绿色产品认证机构,推行“认证结果互认、检测数据共享”机制,避免重复认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绿色标准专项基金,对标准研制、技术改造、认证检测等给予补贴。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在高校开设绿色标准与低碳技术专业,依托职业院校开展企业技术人员技能培训,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

四)激发市场活力,培育社会共识

市场活力的激发需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与消费者选择权。引导企业建立绿色质量管理体系,将碳减排目标纳入企业战略,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制定团体标准,形成“先进标准—优质产品—品牌溢价”的良性循环。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核心企业对供应商实施绿色标准审核,建立供应链碳披露制度,倒逼产业链整体升级。针对中小企业,推广“标准超市”服务模式,提供模块化、可定制的标准解决方案,降低实施门槛。

社会共识的培育需要构建多元参与的宣传教育体系。面向企业,开展“标准宣贯年”活动,通过行业峰会、案例分享会等形式推广先进经验。面向公众,开发绿色产品科普课程,利用新媒体传播低碳知识,打造“绿色生活”全民行动品牌。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作用,支持环保协会、消费者协会等开展标准监督与公益宣传,建立“随手拍”社会监督平台,鼓励公众参与标准实施监督。在国际层面,发起“全球绿色产品标准合作倡议”,搭建跨国交流平台,共享技术成果与实践经验,推动形成绿色发展国际共识。

构建现代化绿色产品标准体系,需突破传统治理模式的路径依赖。通过建立国家基础标准+地方特色指标的双层架构,构建跨部门协同治理平台;实施全生命周期技术标准重构,开发智能检测认证系统;创新数字监管+信用惩戒机制,完善质量追溯体系;培育企业主责+社会监督的协同治理生态。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突破的双轮驱动,推动我国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演进,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关键字:   双碳目标 绿色产品标准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图片新闻

  • 多家会员单位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第三方服务机构! 多家会员单位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第三方服务机构!
  • 康迈南京荣获“零碳工厂”认证 康迈南京荣获“零碳工厂”认证
  • 关于举办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的通知(同期举办年度碳中和领域颁奖盛典) 关于举办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的通知(同期举办年度碳中和领域颁奖盛典)
  • 碳排放市场迎新政,绿电能否分杯羹 碳排放市场迎新政,绿电能否分杯羹
  • 如何解决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回应 如何解决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回应
  • 中信建投:碳排放核算方案发布,促进绿电环境价值兑现 中信建投:碳排放核算方案发布,促进绿电环境价值兑现

在线评论

  •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法律规定,字数在200字以内。

战略合作联系

  • 投稿邮箱:jnzlhz@126.com
  • 广告合作热线:13552701370
  • 微信公众账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会员服务 | 多元化服务 | 招聘信息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