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净零、碳中和、碳负……被所有碳术语搞糊涂了?

作者:中企碳中和服务网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25-04-25 17:44:09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讯:世界各国正在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并在 2050 年之前成为二氧化碳 (CO2) 净零排放国。最近,乔·拜登 (Joe Biden) 赢得总统大选意味着美国是最新一个采用该目标的国家。那么净零意味着什么?完全消除所有温室气体排放?不必要。净零的“净”部分意味着我们仍然可以排放二氧化碳,只要我们在其他地方抵消(或消除)大气中的排放量相同。您最近可能在媒体上听到很多关于“走向净零”的讨论。中国最近宣布计划到 2060 年实现这一目标。法国、英国和新西兰将在 2050 年实现净零排放。在澳大利亚,所有州和领地都制定了净零排放战略,联邦政府面临着制定净零排放战略的压力一项国家承诺。您可能还听说过“零排放”、“低排放”和“碳中和”等提法。所以让我们弄清楚所有这些术语在实践中的含义。

掌握净零

不仅仅是国家可以实现净零排放。该术语还可以适用于州、城市、公司甚至单个建筑物。在净零情景下,排放量仍在产生,但它们在其他地方被相同数量的抵消。抵消活动的例子包括种植树木以吸收二氧化碳或利用其他自然生态系统来增加生物圈中储存的碳。有时使用“碳中和”一词代替净零,它们的含义大致相同。还有两类具体类别的碳中和技术与此相关:
  • 一种在短期循环中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不会加剧全球变暖。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生物能源,其中 CO2 最初被有机材料吸收,然后在转化为能量时释放。总体而言,排放量稳定,二氧化碳没有净增加。
  • 一个产生二氧化碳但捕获并封存(储存)它而不是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过程。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配备碳捕获和储存技术的燃煤电厂。

不要混淆这些术语

要理解“净零排放”一词,我们还必须了解它不是什么。它不应与以下相关但独立的概念混淆:零排放:这是指完全不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事实上,在我们当前的全球采矿和制造系统中,没有任何技术可以实现零排放。太阳能电池板和风能等技术通常被称为零排放,但从技术上讲,它们并非如此。它们具有所谓的“嵌入式排放”——在制造技术时产生的排放。然而,与化石燃料能源不同,风能和太阳能在安装会产生持续排放。负碳:这意味着从大气中去除二氧化碳,或封存比排放量更多的二氧化碳。这可能包括具有碳捕获和储存的生物能源过程。低排放:产生温室气体的速度低于往常。例子包括从燃煤发电转向燃气发电以产生相同数量的电力,但排放量更少。

好的,回到净零

有几种实现净零排放的关键方法,大多数国家计划都反映了这些方法:
  • 大幅减少或消除能源部门(包括运输)中化石燃料的使用
  • 在产生排放但无法轻易减少排放的其他部门提高效率和/或开发新技术,例如制造业和农业
  • 投资于生物封存(也称为重新造林或植树)和负碳技术,以抵消任何持续或不可避免的排放。
没有任何技术或种植的树木数量可以抵消目前全球产生的排放量。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每个净零计划都包括首先减少并最终替代化石燃料的原因。化石燃料可用于通过抵消或碳捕获和储存实现净零排放,但在许多情况下,这实际上并不是实现净零排放的最具成本效益或最实用的途径。仅实现前两点不会使世界达到净零。还需要采用负碳方法——从大气中去除二氧化碳。大多数国家计划通过重新造林等土地管理技术实现这一目标。然而,通过天然负碳溶液抵消的二氧化碳量可能难以测量。此外,碳抵消的长期交付并不能始终得到保证——例如,重新种植的森林可能会在丛林大火中死亡或被烧毁,从而将二氧化碳释放回大气中。其他更精心设计的解决方案也可以去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它们包括使用生物炭——一种添加到土壤中的类似木炭的材料。它促进微生物活动和土壤团块,防止有机植物物质分解和释放碳。但这种方法还不够完美。二氧化碳:问题还是机遇?全球减排进展如此缓慢,以至于仅仅减排并不能避免气候灾难。即使到 2050 年世界设法实现净零排放,我们仍可能会超出我们的“碳预算”——如果本世纪地球温度上升保持在 1.5℃ 以下,可以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先消除排放,然后再去除现有的二氧化碳。可以预见,有一天地球将依赖负碳技术,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稳定在有用的产品中。例如,直接空气中的碳捕获和储存(仍在开发中)有朝一日可以去除二氧化碳并将其用于建筑材料和塑料等产品。这样的过程会将二氧化碳视为一种有价值的输入材料——将地球上最大的问题转化为创新的机会。迈向净零排放对于避免气候灾难至关重要。移动的时机不是明天或“到 2050 年”——而是现在。

关键字:   净零、碳中和、碳负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图片新闻

  • 多家会员单位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第三方服务机构! 多家会员单位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第三方服务机构!
  • 康迈南京荣获“零碳工厂”认证 康迈南京荣获“零碳工厂”认证
  • 关于举办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的通知(同期举办年度碳中和领域颁奖盛典) 关于举办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的通知(同期举办年度碳中和领域颁奖盛典)
  • 碳排放市场迎新政,绿电能否分杯羹 碳排放市场迎新政,绿电能否分杯羹
  • 如何解决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回应 如何解决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回应
  • 中信建投:碳排放核算方案发布,促进绿电环境价值兑现 中信建投:碳排放核算方案发布,促进绿电环境价值兑现

在线评论

  •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法律规定,字数在200字以内。

战略合作联系

  • 投稿邮箱:jnzlhz@126.com
  • 广告合作热线:13552701370
  • 微信公众账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会员服务 | 多元化服务 | 招聘信息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