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已经开始推动一场能源革命,通过对目前不可持续的能源系统进行转型,使之适应中国未来的发展战略。这场革命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种可持续的能源系统,而其中最受关注的问题是可再生能源如何成为能源系统主力。
12月16日,中丹可再生能源发展项目宣布告一段落,其最主要成果《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路线图2050》由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同步发布。路线图描绘了中国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未来发展的路径和趋势。
“我国远景可再生能源能发展到何种程度?我们的结论是,到2050年,我国终端能源消费量为32亿吨标准煤,电力占整个终端能源消费60%以上,直接消费的化石能源为9亿吨标准煤。电力供应中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达到91%,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86%。”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王仲颖表示。
86%之争
根据情景设计,未来我国电力将主宰能源系统,风电、太阳能发电将主宰电力系统。
据了解,路线图设计了基本与积极两种发展情景。在基本情景下,到2020、2030、2050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2亿千瓦、4亿千瓦和10亿千瓦,风电发电量将分别达到0.4万亿千瓦时、0.8万亿千瓦时和2万亿千瓦时;太阳能应用将替代化石能源分别超过1.5亿、3.1亿和8.6亿吨标准煤,其中提供电力分别为1500亿、5100亿和21000亿千瓦时。生物质能利用总量分别达到1.1亿吨、2.4亿吨和3.4亿吨标准煤。
“我国的资源潜力足以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副主任高虎表示,“以风电为例,我们对七大基地各个时间节点发展做了研究,具体结论是七个基地经济可开发量可以达到10亿千瓦以上。”
那么,可再生能源大规模上马的情景究竟是否可行?
王仲颖的结论是“没有问题”,他提出,到2050年,我国能源的供应将依托能源互联网。“在我们的情景设计里,届时中国汽车保有量应该是5亿辆左右,其中4亿辆是电动车,这对未来电力市场是一个巨大的支撑,其最明显的作用是削平峰谷差,可以支撑电力系统稳定、可靠,甚至更高效的运行。”他说,“当然,电动汽车只是未来众多支撑电力系统的技术之一,还会有各种储能技术,智能信息传递和控制技术等。”
尽管数据与研究资料详实,部分业内专家仍对此提出质疑,他们提出,我国用能结构、供能结构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资源赋存特征,若在短短三十几年内让化石燃料发电设施退出,并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中国将付出过高的成本。
“可再生能源占80%以上的愿望不切实际。”电力发展促进会专职顾问姜绍俊认为,“比较切实际的想法是,至2050年,可再生能源成为中国能源的支柱之一,煤炭比重降至40%-35%,核电、水电、非水可再生能源占到一半以上。”
“不是技术问题,是利益”
尽管存在不同的预测和期待,但总体上大家都乐意看到可再生能源在中国能源体系中高比例发展。
“丹麦2009年就制定了到2050年完全摆脱化石能源消费的宏伟战略,并且在脚踏实地的进行实施。而近几年在我国北方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一方面大量燃烧煤炭,另一方面许多清洁电力无法并网的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这在丹麦专家看来难以理解,表明我们还没有建立起适应可再生能源特点的电力运行管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理念和意识。”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在会上表示。
在史立山看来,减少火电出力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利益关系问题。从丹麦的发展经验来看,丹麦不仅具有先进的清洁能源生产能力,更重要的是已经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我国发电装机总量达12.47亿千瓦,其中,火电8.6亿千瓦,并网风电7548万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479万千瓦。在发电量比重方面,火电占全国总发电量的78.5%,而风电和太阳能仅为2.5%和0.17%。
“当前整个社会对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意义仍然认识不足,没有将新能源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看待,多关注眼前利益、局部利益或是部门利益,认识片面、观念陈旧。”内蒙古电力部门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仅靠常规政策手段已很难奏效,唯一的出路是进行重大的制度创新,建立起一套能有效调整各方利益,鼓励可再生能源开发,推动电网建设,有效传输和消纳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体制机制。”
关键字: 可再生能源发电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MACF)将于2026年正式生效 2025-04-07 19:03:27
- 生态环境部:坚持维护《巴黎协定》! 2025-04-07 18:49:20
- 国家发改委发布“首批”名单! 2025-03-30 16:34:45
- 中法联合声明:双方全面完整有效地执行《巴黎协定》! 2025-03-30 15:51:22
- 落实全国碳交易市场扩围总体部署 促进水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2025-03-30 15:50:00
- 中国碳市场建设成效显著,逐步获得国际认可 2025-03-30 15:47:39
- 浙江省: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点! 2025-03-30 15:20:42
- 268 万亿!未来 35 年,中国碳中和资金将投向这些领域 2025-03-27 19:33:23
-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赴安徽省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2025-03-27 19:24:10
- 生态环境部:加快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全国统一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2025-03-27 19: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