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这个多民族交融的边疆省会城市,其包容并蓄、自由开放的独特气质如何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得到完美体现?对此,昆明坚持规划先行,擦亮春城品牌,着力推进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建设,在规划引领下,彰显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历史文化资源、滇池湖泊优势和沿边开放区位优势,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把昆明建设成为最有幸福感、归属感、自豪感和安全的宜居宜业新都市。
站在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历史起点上,市领导对规划工作提出新期许:把倾听民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服务民利摆在第一位;效法先贤,坚持科学规划、长远规划,转方式、提品质,把昆明未来的发展蓝图预演在沙盘上,把智慧的力量铸就在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的进程中。
重中之重是规划
南诏筑拓东,昆明拔地起。凡千二百年,煌煌历史。流连于这座城市,不同的人,不同的视角,都会留下不同的感触。
现代化城市,规划是龙头,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谈及城市规划,市委领导多次指出,昆明城市规划建设水平不高,规划执行缺乏严肃性。要以国际视野、超前眼光、战略思维,高水平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切实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坚决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重中之重,是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做到科学、合理、合法,把城市建设所有项目关在城市规划的“笼子”里。
“坚守规划的底线,就是坚守城市的底线,一经确定下来,不管是谁都碰不得。”昆明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切实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民主性,坚决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只能让项目跟着规划走,千万不能让规划随着项目转。
科学规划引领刚性细节
在昆明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这盘棋中,精细化、高标准的城市规划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大美昆明”建设的核心部分。抓住规划这个“牛鼻子”,一系列围绕规划的“提升工程”全面启幕:
全面开展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包括在市域范围对规划编制、规划审批和规划监督管理全覆盖,发挥规划对城乡建设的控制和引领作用,实现城乡空间资源合理配置,完善城乡功能布局,规范城乡建设,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
为此,昆明规划部门成立重点规划编制指挥部,打破按层、分级编制规划的传统思路和工作组织方式,集中时间、力量,启动大规模、集团式“规划大会战”,高质量、高水平完成了包括《昆明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昆明城市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与远景规划》、《昆明城市建筑色彩控制导则》、《昆明城市景观风貌及高度控制规划研究》等多项规划成果。同步推进的还有完善控详规工作。各县区也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国家规范要求,完成了各自辖区范围内的控规全覆盖工作。与以往相比,此次县(市)区中心控制性详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都大大增强。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规划成果在为昆明落实国家战略、引领城市建设发展,提供坚实规划保障的同时,其支撑作用将在随后几年里逐渐全面彰显,昆明城市载体功能将全面增强。
有着纲领意义的导则,在一举框定昆明城市建筑形态、城市风貌形态的“昆明模板”的同时,将引领此后昆明城市建设、城市管理中的诸多刚性细节。
提升质量 完善功能
昆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一直在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城市形态发展逻辑,让区域竞争力强与生态环境美相辅相成。
处理好老城区和新城的关系,对于昆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市委提出坚持“控制总量、提升质量、完善功能、强化管理”的原则,实现老城减负、疏解压力。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组团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东城呈贡片区、南城晋城片区、西城海口片区、草海片区、巫家坝城市副中心及三个半岛会展度假区、官渡文化生态新城区“六大片区”开发建设,打造城市发展的新亮点。
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历史资源是昆明独有的城市特色。在完善一系列城市基本规划的同时,凝聚了昆明规划人连续数年心血和智慧的《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昆明历史文化遗产、历史街区的保护管理法规汇编》、《昆明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挂牌保护建筑的保护规划计划》、《昆明市域传统风貌村镇调查及保护策略研究》、《安宁市杨如轩公馆周边地块规划设计方案》、《昆明文庙修复施工图设计》、《滇池流域历史建筑地域文化特征研究》和《昆明传统中轴线城市设计与更新规划》等规划导则依次出台,为有序推进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聚焦呈贡新区开发建设,昆明正夯实产业支撑,加快完善学校、医院、商场、超市、公共交通等配套设施,尽快聚集人气、商气;大力开展“三旧”改造工作,坚定不移、稳妥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快回迁房建设。
关键字: 规划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碳足迹:碳足迹可信数据赋能汽车产业绿色转型可行性分析报告 2025-03-30 16:28:56
- 朴世龙: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2025-03-11 13:39:19
- 广州设计之都召开“双碳”工作联席会议,推进“零碳街区”示范建设 2025-03-11 13:38:29
- 海南规划护航红树林 “碳”寻绿色发展新路径 2025-03-11 13:37:35
- 专家:建议以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四大领域为核心抓手 2025-03-11 13:36:35
- 全国首笔,个人碳资产归集“兑现”!2000吨个人碳资产变现8.7万元 2025-03-11 13:33:19
- 助力企业优化用能与零碳发展 2025-03-06 14:16:52
- 碳排放双控体系加速成型;政策细则完善助力绿色转型 2025-03-06 14:10:05
- 山东落实双碳目标 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2025-03-06 14:08:51
- 支持江北新区高质量建设,南京出台实施方案 2025-03-02 20: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