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由于雾霾问题,我国控煤之声更为喧嚣。“煤炭转化消费环节对环境的影响,已经影响到煤炭作为能源的市场资格问题了。”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党委书记华炜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如是说。
“从行业自身来说,要稳住煤炭消费,不能将命运放在别人手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洁净煤与综合利用部主任、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副会长张绍强说。从直面我国能源结构现实和维护煤炭市场地位的角度,他心里有一张煤炭清洁利用的战略蓝图。
站住脚,稳住消费三大技术已成
为了减少污染物排放,我国前两年曾有过一阵煤改气热潮,但至今见效甚微。其实,煤炭是完全可以清洁利用的,无论是燃煤发电,还是工业锅炉,亦或民用,关键是采用先进的燃烧和清洁利用方式。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准备联合有关方面近期召开一次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现场交流会。
“如果燃煤电厂主要污染物排放能够达到天然气电厂的标准,再强迫煤改气就没有必要,因为燃料成本过高,无论是发电企业还是终端用户都难以承受。”张绍强说,“从环保角度讲,应控制污染物排放,去干涉发电企业必须用什么燃料就越位了。毕竟采用燃煤超低排放发电,每度电成本不过增加2分钱,要改为天然气发电,成本增加太多。”
据介绍,目前全国已改造完成的燃煤超低排放机组超过2000万千瓦,技术、装备已成熟。除了碳排放以外,其他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均按照燃气机组的排放限值来执行,这样氮氧化物的实际排放量还小于燃气机组,可以说比现行燃气发电还清洁。
这个技术为稳住占煤炭消费近半的电煤消费找到了第一条出路。
第二条出路是新型高效煤粉型工业锅炉技术。目前全国燃煤工业锅炉保有量50多万台,年燃烧煤炭近7亿吨。我国所使用的工业锅炉都是落后的链条炉,还有大量固定炉排的小锅炉,燃烧效率低,几乎没有加装任何净化排放物设施,几十年来无甚改观。这也是我国燃煤利用效率低和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几年发展的新型高效煤粉型工业锅炉,除燃烧效率大幅度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因带有尾部净化系统,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远低于国家工业锅炉烟气排放限值标准,是很好的换代产品。
张绍强说,形象地讲,新型高效煤粉型工业锅炉就是燃煤电厂煤粉锅炉的缩小版,技术成熟,已推广应用上千台。有了这项技术,为工业锅炉燃煤问题找到了很好的解决办法,所用煤粉集中制备、封闭运输和储存,燃煤锅炉房也像燃气锅炉房一样干净整洁,无人值守。同时,相比改烧天然气,成本优势明显。
第三条出路在民用散烧煤替换。“在我国的煤炭消费结构中,散烧煤虽只占7%,但其产生的二氧化硫、烟尘排放总量为同质原料电煤燃烧的4倍和8倍。”这是华炜的调查结论。
“你让郊区小城镇和农村改烧天然气或用电,消费者经济承受能力是大问题,天然气还需要有管网,怎么办?权宜之计,唯有先把煤炭集中进行净化,再供应给消费者。”张绍强说。
散烧煤造成的最主要污染是烟尘和二氧化硫,由于燃煤灶具落后,烟煤的挥发分不能得到燃烧,既浪费又污染。现在发展的煤炭分质分级利用,先把烟煤的挥发分和硫分去掉,并回收利用这些附加值更高的物质,所剩下的半焦,恰好是需要散烧的清洁燃料。目前在京津冀地区已经开始推广应用。
这便是张绍强的煤炭清洁利用战略蓝图。
推广难,清洁求生还有很长的路
对于煤炭业界来说,这些几乎可以看作清洁求生的技术,最积极的研发者是相关煤炭企业。神华集团进行了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研制了新型高效煤粉型工业锅炉。煤炭分质分级利用,也是煤炭企业自发探索的。
但煤炭企业属于上游生产行业,不是下游消费行业,就算有再好的清洁利用技术,用或不用,全由消费者决定。问题在于,与很多环保技术一样,煤炭的清洁利用往往是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所无法实现的。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长方君实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20年间,我国的洁净煤技术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然而,这些技术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煤炭粗放式开发和利用的总体局面。
方君实谈到,我国煤炭清洁利用技术水平及应用规模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但由于煤炭消费总量大,约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先进技术应用比例相对较低,替代落后技术需要大量投资和建设周期,这需要一个过程。他还说,环境成本内部化需要经济发展做支撑,经济实力没有达到相应水平,就很难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
“国家又重新强调煤炭清洁利用,这是一种战略上的转变。”张绍强说。
前段时间,国家能源局发布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2015―2020)》;燃煤电厂下调上网电价时,给超低排放电厂留了一些优惠,普通电厂上网电价降2分/千瓦时,对采用燃煤超低排放电厂,给予部分成本摊销。在推广半焦等清洁散烧燃料上,有些地方政府通过每吨补贴200元至300元的方式,减轻消费者的经济负担。
但是,可以预见的是,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全面推广,并非坦途。关键看国家的政策及其执行和监管是否能够到位。
举个例子,为规范商品煤质量和减少煤炭运输、使用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去年国家出台了《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其中,对于劣质煤运输和消费均有详细规定,但有些煤炭企业反映,找遍地方相关部门,无人负责实施和监管,没有确定监管主体,导致一些规定条款形同虚设,又成了一个九龙治水的故事。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煤电低碳化改造施工图出炉 2024-07-24 16:35:12
- 2027年我国煤电碳排放将接近气电水平 2024-07-19 19:28:08
- 连亏六年还在新建,煤电“回血”靠什么? 2022-11-06 16:02:55
- 弃煤还是不弃:全球15个煤炭大国可以分成4类 2022-09-15 16:16:40
-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局长:聚焦双碳目标 推动绿色发展 2022-05-16 17:15:59
- “双碳”背景下 山西煤矿低碳化生产探索 2022-03-31 15:48:13
- 湖南发布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严控煤炭消费总量 2022-03-22 11:44:47
- 煤电和谐共存的理想场景如何实现? 2022-03-18 09:35:59
- “煤炭大国”如何“双碳”转型? 2022-03-13 11:22:50
- 支持碳减排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大项目建设 2022-02-22 15:4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