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绿色信贷暗藏4.5万亿商机 引各大银行争相角逐

作者:中企碳中和服务网  来源:中财网  发布时间:2015-07-29 17:52:59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讯:

  绿色信贷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孕育着巨大的金融需求和盈利商机。各银行纷纷进军绿色金融,但绿色信贷尚处发展初期,商业银行在发展绿色信贷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

  绿色信贷暗藏4.5万亿商机 引各大银行争相角逐

      目前,环保产业已成为极具发展潜能的新兴产业,存在战略性投资机遇。各银行借此东风,大力发展绿色信贷。

      巨大金融需求和盈利商机数据显示,到2015年,国家规划要求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因此,环保产业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必将为金融业带来丰厚的产业利润。

      银联信分析师苗晓丽表示,绿色信贷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孕育着巨大的金融需求和盈利商机。商业银行目前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还可以带动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比如,绿色信贷作为一项全新的业务,客观要求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运作模式、金融产品服务和风险管理方式,可促进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的提升。

      另外,在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客户环保忧患意识增强的背景下,绿色消费、绿色营销、绿色投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趋势对金融业的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商业银行若不根据环境变化及时发展绿色金融,将面临客户流失、市场份额降低的风险。

      目前,各家银行纷纷在绿色金融领域摩拳擦掌。工商银行建立了绿色信贷分类与企业评级的关联,并将其植入和贯彻到信贷流程中。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工商银行投向生态保护、清洁能源、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经济领域的贷款余额达6553亿元,较年初增长9.5%。

      兴业银行在深入分析节能减排产业链布局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信贷和非信贷方式,打造出节能减排全产业链的“8 1”融资模式。截至2014年12月末,兴业银行已累计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了绿色金融融资5558亿元,绿色金融融资余额达到2960亿元,其中能效信贷融资3118亿元,能效信贷融资余额1645亿元,可实现在我国境内每年节约标准煤2352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6880万吨,年减排化学需氧量(COD)123万吨,年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1711万吨,年节水量26229万吨,相当于10万辆出租车停驶33年。

      浦发银行在总分行组建专职绿色信贷团队,专业化运作、垂直化管理,形成总行―分行―支行联动,支撑绿色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2013年,浦发银行与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委员会(EMCA)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浦发银行将在5年内为EMCA支持并认可的节能服务会员公司提供总额不超过人民币200亿元的意向性授信,以支持节能服务公司用于实施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环保类绿色信贷项目。近5年,浦发银行累计投放绿色信贷已超过3000亿元。其中,能效贷款余额超过1000亿元,覆盖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等多个领域。

      规模偏小,产品品种少银联信总经理符文忠表示,绿色信贷尚处发展初期,商业银行在发展绿色信贷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绿色信贷规模偏小。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形成了以制造业客户为主体的“高碳型”贷款客户结构,这在客观上影响了绿色信贷规模的扩张。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大多科技含量较高,投资周期较长,预期效益不太理想,也影响了商业银行贷款积极性。特别是中小企业,没有抵押品,也找不到担保,贷款可得性更低。尽管近两年绿色信贷方面贷款增加较多,但和经济转型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新增绿色信贷数量在年度贷款增量中所占比重仍然较低。

      其次,银行现有绿色信贷产品线涵盖的产品品种少,且存在较强同质化倾向,无法满足市场和企业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需求。由于时下绿色信贷对银行业绩的贡献尚小,好多银行在绿色信贷产品研发方面的人力、物力投入不足,产品创新进展迟缓。有的银行在绿色信贷管理上,简单复制传统信贷那一套做法,没有体现出节能环保企业或项目的特点及差异性,一套完善的包括产品特征、业务流程、内控管理、考核体系在内的绿色信贷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另外,各级环保部门对企业节能环保情况最了解,最有发言权。因此,建立环保部门与金融机构的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是绿色信贷运行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虽然国家环保总局与银监会签订了“信息交流与共享协议”,但目前该协议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银行与环保部门的信息交流渠道不畅,不能顺利、有效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而且企业的环保信息也基本上未纳入央行征信系统。这无疑加大了银行的信息搜寻与信息处理成本,影响了绿色信贷业务的拓展。

关键字:   绿色信贷 商机 银行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图片新闻

  • 多家会员单位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第三方服务机构! 多家会员单位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第三方服务机构!
  • 康迈南京荣获“零碳工厂”认证 康迈南京荣获“零碳工厂”认证
  • 关于举办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的通知(同期举办年度碳中和领域颁奖盛典) 关于举办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的通知(同期举办年度碳中和领域颁奖盛典)
  • 碳排放市场迎新政,绿电能否分杯羹 碳排放市场迎新政,绿电能否分杯羹
  • 如何解决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回应 如何解决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回应
  • 中信建投:碳排放核算方案发布,促进绿电环境价值兑现 中信建投:碳排放核算方案发布,促进绿电环境价值兑现

在线评论

  •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法律规定,字数在200字以内。

战略合作联系

  • 投稿邮箱:jnzlhz@126.com
  • 广告合作热线:13552701370
  • 微信公众账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会员服务 | 多元化服务 | 招聘信息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