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就在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挑战的背景之下,由国务院正式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一问世即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经过10年奋斗,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同时将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制造企业如何看待“中国制造2025”?在实现智能制造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就此话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刘烈宏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制造业亟待转型升级
由于制造业占我国经济比重较大,因此《中国制造2025》一经发布就引来了业界的热烈反响。在刘烈宏看来,推出制造业升级计划既是必要之举,也是众望所归。“此前有种说法认为‘中国不再需要制造业’了,我并不认同这一观点。事实证明,发达国家在‘丢掉’制造业以后叫苦不迭,而美、德、英等发达国家先后提出‘再工业化’也不乏深层次原因。”
早在“中国制造2025”尚未提出时,刘烈宏在与上述国家产业界和政府人士进行交流时就了解到,这些国家失去制造业之后,不仅GDP受到影响,还影响到了就业:“虽然有一种说法认为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要远高于制造业,但事实上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做设计、管理和服务工作,很多人还是需要在制造业找到就业岗位。同时,如果制造业缺失,那么为制造业提供服务的相关业态也会减少,比如物流业。由此可见,制造业对一国之重要程度不容小觑。”他同时表示,对于我国来说,如果不振兴制造业,将来也要面临就业的问题。
“从全球的情况看,‘中国制造2025’来的并不晚,基本与国际上工业化大国同期,这也是这一计划备受关注的原因之一。”刘烈宏这样表示。他任总经理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以下简称“中国电子”)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国有综合性IT企业,同样也是制造业占比较重的企业,“制造业在中国电子业务占比大致在 65%左右,这也使得中国电子必须直面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和挑战。”刘烈宏称。
好在,外国同行的一些做法可以被参考。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前,刘烈宏刚刚完成对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ElectricCompany,简称“GE”)的学习考察。“在本轮金融危机后,世界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制造业企业需要重新定位。即便是此前生产服务业占比很高的GE,也正在重回制造业集团的定位。GE刚刚宣布,出售整个金融业务和一部分房地产业务,同时收购法国工业用电巨头阿尔斯通的能源部门,以补齐在发电行业的短板,并将能源、发电、装备作为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从某种意义来说是重回工业集团。翻阅GE历史可知,金融业务在很长一段时间占到其利润比重的60%。卖掉这些赚钱的业务,GE在未来很可能将以科技公司或制造业公司的角色长期存在。”
这样的产业加减法,让很多以GE为学习榜样的企业陷入沉思。“以前很多中央企业学GE,搞产融结合,一些中央企业集团搞起了财务公司、投资公司以及租赁和信托公司,业务范围甚至还涉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的专业化公司,这种做法在当时比较时髦。现在看来,我们学习的鼻祖已经率先把这些领域切掉了,因此我们也必须思考,如何进一步定位金融服务类企业和集团公司实体企业之间的关系。”刘烈宏这样说。
“GE产业加减法至少能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三方面启示。”刘烈宏认为,一要围绕战略、主业和竞争力做好产业加减法,以此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必须推进企业国际化进程,“GE已明确提出,来自美国本土业务收入只能占到其总收入的25%,其余75%要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当前我国推动‘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中央企业可以在此过程中重塑国际竞争力”;三要创新管理,“在当前成本刚性上升和毛利率减缩的情况下,提高企业盈利水平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精简管理者人数,同时提升其管理能力”。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能简单等同于智能制造
“中国制造2025”的一个“要害”,就是“智能转型”。而谈到中国电子在智能制造方面的路线图时,刘烈宏表示,总体来看可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仍然坚持把高端制造业(特别是与信息产业相关的高端制造业)作为整个集团发展的重点,“作为一个制造业占比较重的集团,在贯彻落实‘中国制造 2025’时会增加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这种投资将针对产业链上游或高端展开,集中在技术门槛较高、产业投资较重、符合国际潮流的领域,比如我们会在新型平板显示、集成电路相关产业、电子先进制造等方面增加投资。”
第二,要在装备和智能制造领域的关键环节,研发几个“管用”的装备和技术。“现在一些人存在认识误区,认为‘中国制造2025’就是智能化,而搞智能化等同于生产机器人,好像只要生产几个机器人就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了。实际上,智能化只是‘中国制造2025’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全部内容。”刘烈宏认为,这个“全部”至少有三层意思,一是中国要将制造业作为发展重点,二是要把装备业搞上去,三是把智能制造技术、智能数字化工程搞起来, “某种意义上讲,前两个是基础,智能制造是提升。”
刘烈宏同时表示,相比装备智能化,真正有难度的是装备国产化。此前,李克强总理在工信部座谈会上提出,“中国装备”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占有率,高铁、核电等装备正在进入国际市场,反过来,以“中国装备”升级,树立“中国制造”新优势,这是关键之招。“如果装备都是人家的,只有智能化是自己的,话语权依旧没在自己手上。当然,这还需要一个过程。而从更大层面来讲,德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中国还要补工业2.0(工业化)、3.0(自动化)的课,然后才能进入4.0(智能化)时代。”刘烈宏对此表示。
第三,要按照智能制造的要求,建一批数字化工厂,并形成示范工程。
第四,要在生产性服务领域有所斩获。“现在我们已经在做电子元器件的电子商务平台,以销售电子元器件服务这个行业的中小企业。”
另外,“中国制造2025”的一项战略任务,就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对此刘烈宏表示,中国电子发展历史悠久,除了集团品牌“中国电子”外,所属各企业又有自己的品牌,“这个方面我们已经开始做规划,今后存量产品仍将使用‘中国电子+企业子品牌’模式,而新兴业务将集中使用‘中国电子’品牌。”
与此同时,作为信息产业国家队,中国电子在维护国家信息安全方面肩负重任。“目前我们的核心工作是实现国产计算机服务器、存储设备以及网络交换设备的本质安全。过去我们说某计算机是国产的,但此‘国产’也不意味着计算机实现了本质安全,比如说某款计算机虽然是在中国生产的,但其内部所使用的CPU、操作系统、中间件都是国外的。这几年,我们围绕‘本质安全、自主可控’的思路加强了投资,组织了联合公关,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在可以说,我们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计算机产业生态链正在打造完成,产业链条其中的关键核心环节都是我们中国人自主研发设计的。”
IT业如何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着很多行业,信息产业自身也是被激烈改变的对象之一。“过去,人们一提IT产业都感觉很高大上,现在,互联网化正倒逼这个行业发生深刻变化。边际效率跟以前不一样了,垄断被打破,我们不得不适应规模经济效益和低毛利率时代的深刻改变。比如,过去在液晶平板领域,只要你拥有10%的市场份额,可能就会拥有定价权。而现在,由于互联网化和规模经济的效应,即便你占据10%的产能,可能也只拥有一定的竞价权,更多的定价权转移给了消费者。行业的充分竞争使得消费者成为‘老大’,最有话语权。消费者只愿意为性价比最高的产品买单,这就倒逼整个产业链和生态链都要挑战底价,以期达到为消费者创造极致的消费体验。”刘烈宏表示。
他同时表示,由此可以总结出在互联网时代,IT业保持可持续竞争力的几条“真理”:“一是保持技术创新能力,使产品性能有优势;二是在一定程度上聚集规模经济效应,保证产能,把产品毛利率做低;三是想尽一切方法降低运营成本。”
至于行业中的小企业,刘烈宏特别强调,它们拥有多重生存和发展模式,比如依托一个强有力的供应链、生态链,为这一链条提供有特色的服务;更为重要的生存之道是颠覆式创新,“大企业很难再去做颠覆性的事情,只能讲微创新、技术改造,而小企业本身就是在颠覆中发展成长起来。”
当前,我国经济虽然面临下行压力,但信息消费数据靓丽,在刘烈宏看来,信息消费势头良好对中国电子来讲是重大机遇:“虽然国民在信息消费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发展空间巨大,这一势头也把我们这种在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软件、信息安全和信息服务都有布局的企业推上了产业风口,我们要时刻保持强劲的发展动力,同时也要迎接挑战。”在他看来,挑战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的挑战无时不在;二是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正在改变着行业的游戏规则;三是如何保持企业旺盛的生命力,以不断吸引到一流的人才。
展望“十三五”,刘烈宏建议,在总体目标和产业转型升级选择方向上要导入几个关键词,包括“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集成电路振兴规划以及国家网络安全发展战略,“我们期待‘十三五’规划中,体现国家对产业升级引导的意识更加强烈,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也能更加明确,力度也更大;国家财税政策要更加支持实体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整体环境和政策要支持企业做好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减法。”刘烈宏表示。
关键字: “中国制造2025”不能简单等同于智能化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2024年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在海南博鳌盛大开幕! 2024-12-07 12:54:41
- 全球碳市场现雏形,中国需找准定位 2024-11-16 15:30:54
- 在巴库,中国是什么颜色? 2024-11-16 15:14:25
- 丁薛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库大会世界领导人气候行动峰会上的发言 2024-11-16 15:04:12
- 全球升温1.54摄氏度,2024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4-11-16 15:02:51
- 部长黄润秋出席第六次气候资金高级别部长级对话并会见部分参会代表 2024-11-16 14:56:26
- 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破千万,我们能从中看到什么? 2024-11-16 14:54:32
- 这个全球最大基地,远期供热将覆盖2亿平方米! 2024-11-16 14:53:06
- 诚邀加入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 2024-11-12 19:35:21
- 吉林省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 2024-11-12 18:4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