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量增速放缓,火电装机增速却“逆势上扬”,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持续下降,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日前,中国水力发电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在由中国水力发电学会举办的弃水座谈会上表示,截止2014年底,全国火电装机容量约9.2亿千瓦,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为4706小时,如以较为正常的5500小时计算,全国火电机组过剩1.3亿千瓦,以更高效率的6000小时算,全国火电机组过剩超过2亿千瓦。
一位上市电企相关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不同火电项目投资成本略有不同,但一般情况下是3800元-4000元/千瓦。永泰能源(6.69, 0.17, 2.61%)(600157.SH)拟建设的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和2×66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项目,总投资分别为81.9亿和51.5亿元,折算一下,分别为4095元/千瓦和3902元/千瓦。
据此测算,全国火电机组过剩1.3亿-2亿千瓦,以4000元/千瓦造价为基准,投资额在5200亿-8000亿元之间,但这还不包括配套电网投资。但大唐发电(7.68, -0.02, -0.26%)(601991.SH)、中国神华却仍在新建火电项目路上“快马加鞭”。
火电利用小时大幅下滑
8月14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1-7月,全社会用电量3.1668万亿千瓦时(1千瓦时等于1度),同比增长0.8%,相较于2014年同期4.9%同比增幅,明显萎缩。
上述上市电企相关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坦言,近年来,我国电力消费结构中,第二产业用电需求占比一直保持在73%以上;但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加之高耗能产业节能降耗,我国用电需求增速放缓,今年前7个月,只有第二产业用电量下降,第一、三产业及居民生活用电量都在增长,这对火电机组利用水平也带来一定影响。
2015年1-7月,我国火电设备利用小时为2531小时,减少259小时,预计全年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将低于4500小时。以大唐发电为例,2015年上半年,火电机组利用小时累计完成2252小时,同比降低270小时。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大幅下滑,虽然一定程度上是需求端在“作祟”,但供给端真正的“罪魁”。
近日,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副司长何勇健撰文指出,目前已核准和发路条火电项目的发电能力已超过“十三五”新增电力需求。
2015年上半年,火电项目新投产2343万千瓦,同比增长55%,各地火电项目核准开工步伐加快,核准在建规模达1.9亿千瓦,已发路条(可以开展前期准备工作)约2亿千瓦。
但按“十三五”年均用电增长5.5%的测算,预计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约7.4万亿千瓦时,比2015年新增1.7万亿千瓦时。何勇健指出,如放任这些项目全部在“十三五”建成投产,则2020年火电将达到13亿千瓦,比2015年增加3亿千瓦,预计2020年火电设备利用小时将降至4000小时左右。
火电项目仍“快马加鞭”
尽管火电设备利用小时在下滑、全社会用电量需求增速在放缓,但这并未能阻挡住火电项目的上马速度。
2015年上半年,大唐发电提供的数据显示,广东大唐国际雷州电厂“上大压小”新建工程2×1000MW(MW指兆瓦,1兆瓦=1000千瓦))项目、大唐国际唐山北郊2×350MW热电联产项目、大唐锡林浩特电厂新建工程2×660MW项目获得正式核准。截至今年6月底,大唐发电管理装机容量约4152.1745万千瓦,其中火电为3437.08万千瓦,约占近83%。
8月15日,中国神华发布公告称,旗下北京燃气热电项目机组顺利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并投入商业运营。该项目是是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机组,发电能力95万千瓦,供热能力65.8万千瓦,供热面积约1300万平方米。该机组由中国神华全资子公司神华国华(北京)燃气热电有限公司运营。
同时,2015年7月,大唐国际葫芦岛热电厂“上大压小”新建工程2×350MW项目也获得核准。据国家能源局旗下媒体《中国电力报》报道,很多地区火电项目以热电联产名义上马,或现役纯凝机组以供热改造名义,来增加发电量降低调峰能力。
前不久,永泰能源抛出了一份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50亿元的定增预案,其中其中60亿元拟用于投资张家港沙洲电力建设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项目;另外,还有36亿元拟用于投资周口隆达电力建设2×66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项目,合计96亿元。永泰能源内部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公司火力发电项目所需煤炭主要通过秦皇岛等港口购进,目前价格比较低,通过“煤电联营”,可以让企业盈利能力更加平衡。但被问及“一旦煤电产品价格完全联动,将如何保证盈利?”时,用能源内部人士只表示,公司也考略这方面政策风险,但并没有透露将具体采取哪些措施应对。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关于举办“碳管理师”培训的通知 2024-11-01 15:41:59
- 日本政府拟将温室气体减排新目标定在60-66% 2024-07-24 16:32:03
- 北京城市副中心:对获碳中和认证的企业最高奖励50万元 2024-07-20 16:51:10
- 重庆市涪陵区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资格预审 2022-11-06 17:33:59
- 总投资120亿!欣旺达东风宜昌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开工 2022-11-06 17:26:56
- 2030年达到4504亿元规模,标准缺失仍是痛点 2022-10-05 07:11:23
- 国家发改委:绿电交易已超200亿千瓦时核发绿证超5000万张 2022-09-29 06:40:57
- 青海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2025年能耗下降12.5% 2022-09-28 05:39:08
- 贵州省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 2022-09-21 07:45:55
- 未来10年投资3690亿美元用于能源安全和减少碳排放―美国 2022-09-15 06: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