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环城、碧水绕城、绿树融城、繁花簇城,这是人们对美好城市生活的愿景。“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仍绽放”,“城在林中、绿在城中、花在眼中、家在园中”是人们对南宁市最深的印象。在绿城南宁,这些已经触手可及。
8年“追绿” 从不停歇
早在8年前,南宁就把“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列为目标,并纳入议事日程。时间追溯到2006年,住建部正式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给南宁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2008年11月,南宁市委、市政府出台《南宁市关于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把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作为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
2012年7月,下发了《南宁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方案》和《关于成立南宁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总指挥部的通知》。2015年3月,制定《南宁市2015年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组织领导、工作安排、目标任务、职责要求等,为创城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14年底,实施园林绿化项目141个,投资约25.68亿元,完成市政主干道、景观节点、立交桥和人行天桥等园林景观改造提升,新建绿道68.5公里,建成区绿地率比2012年增加1.17个百分点,实现城市道路绿化整体水平提档升级。
2015年是“中国绿城”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南宁市已安排园林绿化项目66项,总投资42.6亿元,重点打造生态式五象新区和火车东站片区,推进精品线路绿化工程、“花样庭院”建设、立体绿化阳台美化等“九项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化美化彩化水平,同时率先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和申办2019年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进一步提升绿化、美化、彩化水平。
通过多年努力,南宁市生态宜居环境明显改善,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要求。在共筑生态园林美好家园进程中,南宁融绿入园入城,以科学的绿化体系布局,推动生态人居环境、城市功能提升,使之成为有特色、有品质、有生命的诗意栖居之地。
生态发展 提升品位
南宁结合“中国水城”规划,围绕“一江、两库、两渠,六环、十八河、一百湖”水系结构,重点打造 18 个内河湖泊,把水系两岸绿化作为园林绿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营造水岸特色景观。重点开展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推进实施了南湖―竹排江、可利江、心圩江、良庆河、楞塘冲等河流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打造出了一批秀美的滨水景观区、内涵丰富的文化长廊和人水和谐的生态休憩区。
打造新区精品工程。科学统筹五象新区园林绿地建设,重点打造“绿肺”――五象岭森林公园、示范性公园――五象湖公园。改造提升新区主干道绿化景观,突出“绿树成荫”、“果树上街”、“花开四季”、“绿中飘香”等园林特色。
同时开展扩荫增绿工程。加大常绿阔叶乔木种植数量,积极倡导“立体绿化、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生态广场”、“绿岛绿心”和“城市绿道”等新理念,进一步增加城市“绿量”。
实施增花添彩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市道路景观品位,推进实施“拆墙透绿”及“增花彩化”工程,增加城市精品线路、重要节点日常花卉下地种植数量,营造浓郁热烈的“绿城花海迎宾朋”盛景。
在全市公园、风景区中推行“文化建园”、“一园一品”及市政主干道“一路一景”建设模式,精心雕琢城市个性。加大园林乡土树种、特色树种、精品花卉以及开花、彩叶、彩果、香化植物的研发、培育和应用,做大做强苗木产业。2013年,全市花卉苗木产值44亿元,苗木自给率已经过半。
循环发展 开拓新路
南宁市依托青山绿水,做足山水文章。城外,依托盆地地形,以城市周边水库、林区为基础,形成得天独厚的青山绿水环城生态圈。城内,蜿蜒的邕江穿城而过,郁郁葱葱的邕江两岸风光带与城市街道、公园绿地生态相融合。构筑了“青山为屏、邕江为带、山水相衔、绿羽成脉”的绿地系统格局,展现了南宁生态宜居的城市自然风貌。
自实施“蓝天、碧水、宁静、整洁”四大工程以来,南宁市环境空气质量逐年提升,城市大气质量常年保持优良等级,在全国省会城市名列前茅。通过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环保”出行方式、大力实施绿道建设、发展城市快速公共交通事业和公共租赁自行车出行等措施,保护自然、师法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已成为广大市民的共识,南宁宜居宜业环境日益彰显。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南宁市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全面加快推进工业节能技改、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及工业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促使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新进展。
2014年,提前完成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十二五”减排任务和自治区下达的淘汰57个落后产能项目任务,完成南宁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建筑、能耗监控和数据中心建设,成功申报“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山东打造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区 2024-07-19 17:03:50
- 格林美:拟130亿元投建温州新能源电池材料低碳产业园项目 2022-09-29 14:34:11
- 千亿资金涌入零碳产业园 里面藏着什么生意经? 2022-09-28 11:38:58
- 工业园区综合能效提升现状、挑战与展望 2022-09-15 15:49:06
- 拟700亿建零碳产业园,市值仅170亿的中国天楹拿得出钱吗? 2022-09-11 12:41:48
- 总投入超 600 亿打造零碳产业园!中国天楹“卷”出未来? 2022-09-11 12:36:06
- 威海市首个碳中和工业园获得官方认证 2022-09-10 14:57:20
- 零碳示范园,应该怎么建? 2022-03-15 10:02:35
- “碳中和”园区 探索智慧用能方式 2022-02-22 14:15:52
- “双碳”背景下园区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 2022-01-18 1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