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山东探索:谁出数据?谁监管?谁负责?

作者:中企碳中和服务网  来源:新环境微信  发布时间:2015-11-03 10:29:26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讯:

    山东监测事权“一上一下”,空气站TO模式运营,动态管控严惩造假

    城市空气站TO模式是新生事物。在这种模式下,政府部门把空气站完全转让给第三方运营公司,实行专业化、社会化运营管理。从此,全省17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好与坏,不再由环保部门“自说自话”。

    TO模式实行后,按照老标准计算的空气质量良好率,由过去各市自行上报的90%以上降低到60%左右,下降了约30%;相反,全省空气站设备运行率和数据准确率却上升到了90%以上。

    曾经传统的环境监测管理模式,在山东正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

    环境质量“上收一级”、污染源“下放一级”管理,空气自动监测站实行TO转让―经营模式运营;

    60家机构进入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目录,实行宽进严管,鼓励BO模式购买服务;

    建立运营单位考核、评价、辞退制度,确保运营质量……

    为全面加强污染源监测质量和管理水平,自2012年开始,山东省从改革环境监测体制机制、推进社会化运营、严格考核奖惩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山东特色的污染源监测管理模式。

      山东开展环境监测体制机制改革是出于哪些考虑?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实施效果如何?围绕质量控制采取了哪些举措?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进行了深入采访。

      监测体制“上收下放”,谁考核谁出数

      避免监测数据受行政干预,确保真实客观反映环境状况

      作为工业大省,山东各地企业林立,污染源数量众多,而其中90%以上的污染物产生量集中在1200余家重点废气、废水排放企业及200余座城镇污水处理厂,管好这些企业和污水处理厂,就意味着管住了全省排污的主要阀门。

      为监管好这些排污大户,山东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早在2007年就逐步建成了省市县三级联网、覆盖重点点源的自动监控系统,形成省市县分级监测、人工与自动相结合互为补充的环境监测体制机制。

      多年来,山东各级监测部门按照各类监测方案和计划,扎实完成了环境质量、污染源等例行监测、监督性监测以及应急预警监测任务,环境监测能力不断加强,连续多年在全国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考核中名列第一。

      但是,随着环境保护的快速发展和环境形势的变化,原有的监测体制机制愈发暴露出一些弊端――环境监测管理职责划分不够合理,用来考核各级环境质量的监测数据,基本上是由各级环保部门自行监测上报,容易受到同级行政干预;监测技术水平亟待提高,随着监测指标和点位的不断增加,监测任务越来越重,监测成本不断上升;监测数据质量难以保障,省级既抓宏观环境质量、又抓微观污染源监管,既处罚排污单位违规行为、又追究地方连带责任,疲惫不堪,而市县两级却敷衍应付,有时甚至与排污单位联合应对省级,监管效能有所下降等。

      为确保环境监测能够适应环保工作的新形势,2012年开始,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开创了独具山东特色的环境监测新模式。

关键字:   负责 监管 数据 探索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图片新闻

  • 多家会员单位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第三方服务机构! 多家会员单位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第三方服务机构!
  • 康迈南京荣获“零碳工厂”认证 康迈南京荣获“零碳工厂”认证
  • 关于举办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的通知(同期举办年度碳中和领域颁奖盛典) 关于举办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的通知(同期举办年度碳中和领域颁奖盛典)
  • 碳排放市场迎新政,绿电能否分杯羹 碳排放市场迎新政,绿电能否分杯羹
  • 如何解决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回应 如何解决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回应
  • 中信建投:碳排放核算方案发布,促进绿电环境价值兑现 中信建投:碳排放核算方案发布,促进绿电环境价值兑现

在线评论

  •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法律规定,字数在200字以内。

战略合作联系

  • 投稿邮箱:jnzlhz@126.com
  • 广告合作热线:13552701370
  • 微信公众账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会员服务 | 多元化服务 | 招聘信息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