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一入冬,中国东北三省就被雾霾包围,超越京津冀而成为今年中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地方,辽宁省沈阳市11月8日PM2.5一度达到1155微克/立方米,最高突破1400微克/立方米,是世卫组织安全标准的56倍。雾霾来势凶猛且持续时间长,导致近百个航班延误,医院人满为患。东北地区由于缺少应对经验而措手不及。
在此污染之前,京津冀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空气最差的地区。
专家认为,这和近几年对东北地区的控煤重视程度不够有关。2013年京津冀爆发严重雾霾后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太过强调京津冀等局部地区的煤炭消耗量控制,而忽视了中国整体区域的考虑。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董连赛告诉中外对话,“大气十条”只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提出了约束煤炭使用量的要求,对东北地区并没有提及。
2013年9月发布的“大气十条”提出,到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力争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但对东北地区并没有提出具体要求。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高级顾问杨富强告诉中外对话,这次东北雾霾事件表明,“煤控需要全覆盖,不然就会按下葫芦漂起瓢,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
杨富强参与制定的《煤炭使用对中国大气污染的贡献》报告认为,约6成的PM2.5是由煤炭直接燃烧产生的。煤炭使用对PM2.5浓度贡献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东及成渝区域。
由于北京的特殊地位,京津冀受到的关注更多,投入的雾霾治理力度更大。“大气十条”对这些地区提出了具体的煤炭消费量削减目标。在“大气十条”发布的同日,河北省提出煤炭消费量比2012年净削减4000万吨。北京和山东分别提出1300万吨和2000万吨的削减目标。
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考核规定,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区域、珠三角区域、重庆、广州等9个城市将以PM2.5年均浓度下降比例作为考核指标;其他地区以PM10年均浓度下降比例作为考核指标。
东北三省是中国老工业基地,近年来经济发展处于全国倒数几位。今年前三季度GDP排名中,辽宁省以2.7%的增速垫底;黑龙江省增速为5.5%,排名倒数第三;吉林省为6.3%,倒数第四。
在查找东北地区这次雾霾爆发原因时,吉林省长春市率先召开新闻发布会,说秸秆焚烧是此次重度烟霾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先良认为,焚烧秸秆不会对雾霾天气形成如此持续的影响,应该与东北地区供暖期开始、同时局部地区又没有形成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条件、污染源不断叠加有关。
华东理工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污染治理专家郑丽萍说,供暖后大大小小众多锅炉开始烧煤,是导致这次东北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而绝大部分锅炉烧的是高硫煤,更加剧了污染,“对空气污染相对小的低硫优质煤和高硫煤的价格相差许多,长期使用低硫煤烧不起。”
郑丽萍说,供暖刚开始,如果今年冬天的天气条件不利,不仅仅东北,华北、华中、西北都将遭遇严重空气污染。
董连赛告诉中外对话,“十三五”期间应该提出对全国性煤炭消费总量进行控制。若对控煤目标不予重视的话,其他地区都有可能步京津冀、东北之后,沦为新的空气污染重灾区。
绿色和平11月11日发布的报告《2015年中国煤电逆势投资的后果》说,尽管政府希望能源使用向清洁化和低碳化转型,但中国仍然处于煤电发展“大跃进”时代,每周就有四个煤电厂通过审批。原因在于今年3月环境保护部发布一个文件,让火电站、热电站、炼铁炼钢等高污染项目的环评申请变的更容易,审批权下放至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负责。
这一报告说,2015年1至9月,中国大陆地区共有155个燃煤电厂通过项目环评审批,超过2014年全年的审批量。如果这些燃煤电厂全部建成上马的话,每年将排放9.6万吨的二氧化硫、12.4万吨氮氧化物和2.9万吨烟尘。而这将使得PM2.5浓度升高,导致每年6100人过早死亡、7600例儿童哮喘病例、9800例成人支气管炎病例和8100例由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引起的住院病例。这还是假设每个燃煤电厂的排放都能达到“超低排放”标准。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负责人黄玮就曾预测,旨在治理大气污染的“大气十条”并没有给出真正具有约束性的煤炭减量目标,似乎是留给各省份自行制定,最终可能会令空气质量改善大打折扣。
环境科学规划研究院总工程师王金南认为,“大气十条”中给出全国煤炭总量控制指标意义不是很大,因为煤炭总量控制主要是对重点区域、重点城市提出的。
官方和NGO的研究都表明,中国上半年的空气质量已得到改善,但冬季的到来意味着污染天气将增多。环境部门说,冬季是大气污染较为集中的时期,供暖季PM2.5平均浓度贡献度约占全年3成。2014年监测数据显示,京津冀三地全年PM2.5平均浓度。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煤电低碳化改造施工图出炉 2024-07-24 16:35:12
- 2027年我国煤电碳排放将接近气电水平 2024-07-19 19:28:08
- 连亏六年还在新建,煤电“回血”靠什么? 2022-11-06 16:02:55
- 弃煤还是不弃:全球15个煤炭大国可以分成4类 2022-09-15 16:16:40
-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局长:聚焦双碳目标 推动绿色发展 2022-05-16 17:15:59
- “双碳”背景下 山西煤矿低碳化生产探索 2022-03-31 15:48:13
- 湖南发布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严控煤炭消费总量 2022-03-22 11:44:47
- 煤电和谐共存的理想场景如何实现? 2022-03-18 09:35:59
- “煤炭大国”如何“双碳”转型? 2022-03-13 11:22:50
- 支持碳减排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大项目建设 2022-02-22 15:4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