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皮书:到2030 年生物质能利用碳减排将超过9亿吨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德国国际合作组织(GIZ)、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北京松杉低碳技术研究院14日发布的《3060零碳生物质能发展潜力蓝皮书》预计2021-09-16 10:14:48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5328.html -
可再生新能源―液态阳光
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属于清洁能源。人们都知道传统的化石能源是不清洁的能源,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产生有毒气体,危害地球环境,但人类仍然极大程度地依赖它。因此使用新型的能源有着必要性2021-09-09 20:38:49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5000.html -
迪森股份:通过生物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方法学的计算项目
同花顺(300033)金融研究中心5月28日讯,有投资者向迪森股份(300335)提问, 中国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26日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按照《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要求,已组织有关单位完成上线交易模拟测试和真实资金测试,正在组织开展上线交易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拟于今年6月底前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中国碳市场覆盖排放量超过40亿吨,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2021-06-05 19:42:04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4634.html -
中国碳中和完成300余万吨国际核证减排量收购
中国碳中和(01372)发布公告,集团于近日已经成功购得二氧化碳核证减排量约150万吨,该等碳信用资产符合Gold Standard(GS)和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VCS)标准并完成签发,是具有全球流通性并广为接受的优质碳信用资产,涵盖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垃圾填埋发电、煤层气发电等不同类别项目所产生的核证减排量。相关资产已经分别进入集团在全球最大的两家国际碳信用资2021-05-24 16:06:48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4426.html -
生物质发电、制氢以及低温电化学研究进展综述
生物质是指储存化学能和太阳能的植物或动物材料,传统上被广泛应用于产热和各种工业过程。生物质中含有大量的氢元素,是制氢的极好原材料。因此,生物质是发电或制氢的可持续来源。虽然生物质发电厂和生物质转化厂已经商业化,但如何开发更有效、更经济的技术,进一步提高生物质转化效率和减少这些电厂对环境的影响,仍然是一项艰巨的挑战2021-05-23 18:07:16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4349.html -
生物质发电“十四五”生物质发电地方补贴“唱主角”
自2021年起,新纳入补贴范围的项目,包括2020年已并网但未纳入当年补贴规模的项目,以及2021年起新并网纳入补贴规模的项目,补贴资金由中央地方共同承担。2020-10-09 17:18:24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4112.html -
以高质量投资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波澜壮阔。其中,工业投资是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对工业实力和竞争力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9-12-23 15:07:21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4087.html -
美国可再生能源使用量将首次超过煤炭产能
4月29日报道,美国能源经济与金融分析研究所(IEEFA)的一份报告预测称,从本月开始,水力、生物质、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的发电量将超过传统的燃煤电厂。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这将是可再生能源行业第一次超过煤炭产量。2019-05-06 14:55:47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3846.html -
生物质清洁取暖潜力待挖
“生物质清洁取暖的专业设备并不是最便宜的,但目前政府招标多采用低价中标模式,真正优秀的设备往往难以中标,这就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最后导致“劣币驱逐良币”2019-03-28 15:22:13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3763.html -
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已超煤炭 北京市2022年供暖8%靠热泵
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这些看似遥远的可再生能源,正在逐步走近人们的生活。目前,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已超过煤炭,成为继天然气、外调电能、成品油之后的第四大能源品种。2019-02-20 13:41:21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3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