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山东应对气候变化、推进低碳发展也有了全面蓝图。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山东省低碳发展工作方案(2017―2020年)》(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到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20.5%,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对此,山东将实施分区域、分领域减碳策略,并向17个地市分解下达了碳强度指标。
分区域减碳,滨州、聊城任务最重
国家下达山东“十三五”期间碳强度下降20.5%的目标,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七省(市)并列全国最高。
对此,《方案》提出实施分类指导的碳排放强度控制。“十三五”期间,滨州、聊城市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23%、22%,青岛、淄博、枣庄、烟台、潍坊、济宁、泰安、莱芜市各下降21%,济南、日照、临沂、德州、菏泽市各下降20.5%,东营、威海市各下降20%。
除了碳强度约束外,在碳排放总量上,《方案》要求,全省二氧化碳排放在2027年左右达到峰值,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碳排放率先达到峰值。在此之前,国家方案则提到全国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
专家指出,设定碳排放峰值目标,可以加快倒逼经济低碳转型,对高碳行业产业的发展形成更为严格的约束机制。对此,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方案》制定了分区域峰值年目标。
青岛、烟台市力争2020年前实现峰值年目标,济南、潍坊市力争2025年前实现,其他市则要建立碳峰值倒逼机制,制定具体的达峰时间表和路线图,在2027年左右实现达峰并争取尽早达峰。
瞄准高碳行业,改造提升旧动能
低碳发展与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对此,《方案》创新性地提出了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的思路。
努力压减省内煤炭消费总量,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山东将逐步建立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等重点行业单位产品碳排放约束机制,并分别制定了降耗目标。同时,推动天然气在工业燃料、交通、民用等领域应用,扩大天然气消费市场,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
到2020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较“十二五”末下降10个百分点左右;天然气、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均提高到7%左右。
此外,山东将开展低碳试点示范。选择条件成熟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生态功能区、工矿区、城镇等重点区域,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探索产城融合低碳发展模式,积极推动国家低碳城(镇)试点建设。
《方案》还提出,增加各类碳汇。到2020年,全省林木绿化率提高到27%。实施黄河三角洲、滨海、南四湖等湿地修复恢复工程,建设一批滨海、滨河、湖区湿地公园,进一步提高湿地的固碳能力。
从“要我降碳”到“我要降碳”
在《方案》中提到,要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抓住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运行的契机,充分运用好碳配额这一环境权益调控手段,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各级政府和重点企业变“要我降碳”为“我要降碳”。
2017年12月19日,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将以发电行业作为突破口来开展建设。记者了解到,如果按年度排放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作为“门槛”,全国将有1700家左右的发电企业纳入碳市场,这些企业每年涉及排放二氧化碳总量超过30亿吨,约占全国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电力行业将成为全国碳市场的主力军。
在这次山东出台的《方案》中提到,山东将加快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加强碳排放配额分配管理,对纳入碳市场的重点行业控排企业实施严格的配额管控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碳排放配额市场调节和抵消机制,探索多元化市场交易模式,促进企业节能减排降碳。
事实上,山东不少发电企业早已闻风而动,早就已经开始整理数据,摸清自己企业的碳排放量,为即将到来的碳交易做准备。记者从一家电厂(华电国际邹县电厂)了解到,早在去年就开始在内部进行关于碳交易的相关培训。此外,最重要的工作是整理企业的碳排放数据,进行评估预测,以期在未来的碳交易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
碳市场的启动,意味着节能减碳工作将更加依靠市场化手段,这对企业也会产生影响。过去企业用了多少煤、气、电是一笔糊涂账,碳市场启动后,纳入碳交易的这些企业就要加强内部管理,从班组的台账到企业的会计注册表,对各项管理指标进行全面衡量。碳交易启动后,企业超排或多排,都会付出相应的成本,企业会更加审慎地考虑产品结构的调整。
碳市场形成的碳价格,有利于促进全社会低碳发展。其实,自2011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就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7个省市组织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并纳入多个行业的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上海共有27个行业的310家重点企业参与了碳排放的交易,碳排放交易总量与2013年比下降了7%,煤炭总量下降了11.7%。湖北省通过碳市场建设的试点,省内控排企业碳排放比过去3年分别下降了3.14%、6.05%、2.59%。
《方案》明确,在瞄准高碳行业改造提升传统旧动能的同时,要落实低碳能源倍增、节能环保产业壮大、低碳建筑推广、低碳交通创建和全民低碳五大行动,加快培育低碳发展新动能。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航司“减碳”提速 可持续航油商用还需组合拳 2024-07-24 16:38:34
- 广州:绿色建造助力轨道交通建设节能降碳 2024-07-19 16:31:52
-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船舶能耗数据和碳强度管理办法》意见函 2022-05-16 16:45:36
- 徐留平:建议尽快出台交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 2022-03-21 08:40:01
- “五化”助推交通行业实现“双碳”目标 2022-03-15 12:09:45
- 交通减碳全面推进 绿色基建投资火热 2022-02-28 14:27:22
- 电动汽车百人会提出交通能源领域协同减碳方案 2022-02-28 14:19:52
- 现交通运输领域碳中和 何光远发表致辞 2022-02-24 14:06:46
- 碳中和背景下的智慧交通系列1――交通碳排放 2022-02-24 13:58:40
- 李小鹏: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 加强交通电气化替代 2022-02-24 13: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