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浙江探索“数智”控碳 为碳达峰碳中和插上数字化的翅膀

作者:中企碳中和服务网  来源:新浪财经  发布时间:2021-08-07 11:27:47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讯:

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下,各地纷纷布局“碳”赛道,地方版碳达峰路线图正加速浮出水面。

浙江对于这一“绿色考题”并不陌生,十多年来,浙江连续实施三轮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率先探索出一条经济转型升级、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协调发展的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

2020年浙江省能源消费总量24660万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为0.41吨标准煤;“十三五”能耗强度累计降低17.3%,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五年节能量为4180万吨标准煤,全省低碳发展取得阶段性新成效。

如今,随着浙江全面启动实施“碳达峰”行动,减碳进入加速期,浙江正在绿色经济的赛道上继续领跑,探索“双碳”目标的更优解。

“十四五”时期,浙江明确提出,要全过程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形成全民自觉,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提高到24%,煤电装机占比下降到42%,打造全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标杆。

7月20日,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提出要以铁的决心、硬的举措,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变革在浙江率先落地生根。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浙江省未来研究会理事长鲍健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浙江率先“碳达峰、碳中和”既是“走在前列”和“重要窗口”的客观要求,也是浙江未来40年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的必然选择。同时,浙江省在“十四五”末期达峰是有可能的,浙江省达峰后具备“碳替代”和“碳中和”的能力与潜力。

遍地开花打造“零碳”示范体系

天目山北麓,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坐落于此。三面青山环绕,村口一块石碑矗立,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石碑背后,是青山和绿水交相环绕,生态与经济携手并进。

作为浙江省省级近零碳排放社区试点,公开信息显示,2019年余村直接碳排放强度仅为0.04吨/万元,趋近于零。

同时,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近5万元。这里以智慧农业、家庭农场、休闲观光为重点的乡村低碳产业体系正不断拓展“两山”转化通道,让余村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依靠矿石资源的“首富村”到全国魅力宜居的示范村,余村的绿色转型故事正是浙江低碳实践遍地开花的缩影。

作为全国第一批编制温室气体清单的省份,浙江率先开展了省市县三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开展了一批城市、园区、乡镇、社区等低碳试点,为全省各地摸排碳排放底数、探索减排路径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全国已开展了三批共计87个低碳省市试点,而浙江11个地市中就有6个是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分别是杭州、宁波、温州、嘉兴、金华和衢州。

杭州持续推进绿色低碳交通城市建设,今年正式启用全国单期规模最大的公交充电站,预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量约1万吨。

宁波围绕低碳产业、低碳能源、能效提升等重点领域,通过持续探索沿海制造业强市的低碳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持续迈向低碳化、绿色化。

金华积极探索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普惠制工作机制,市公交集团推出“金华行”APP,鼓励市民通过绿色出行获得“碳积分”。

衢州在全国首创工业、农业、个人领域三大碳账户体系,系统推进工业、农业、居民生活三大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目前已经建立了贯穿生产端到消费端的碳排放可计量体系……

“浙江各城市、地区类型不同、资源禀赋各异、发展阶段不同、碳排放基数和特点不一样,科学规划和探索各具特色的路径方法是必要的。”鲍健强指出,浙江需分阶段、有衔接地推动各地方逐步碳达峰、碳中和。

目前,浙江正在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零碳”试点建设,通过试点示范工程,推动形成“零碳”的示范体系。根据规划,到2025年,浙江将建成10个“零碳”示范县(市、区)、100个“零碳”示范乡镇(街道)、1000个“零碳”示范村(社区)。

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近年来浙江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上的表现可圈可点。

从几组数据可见一斑。从产业结构来看,浙江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2015年的4.1∶47.4∶48.6调整为2020年的3.3∶40.9∶55.8。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特征的“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的27%,比2015年提高5.8个百分点。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大关。

同时,2020年浙江煤炭消费量1.31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39%,较2015年降低5.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18个百分点;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7.0%,较2015年提高2.0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20.3%,较2015年提高4.3个百分点。

数据直观反映出,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浙江能源消费结构也在持续优化。“十三五”期间,浙江省以2.5%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6.5%的GDP增速,节能降耗成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研究分析,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仍将推动碳排放刚性增长,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两大关键,也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甚至是付出代价的方面。”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能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吴洁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近年来浙江持续加强能耗“双控”工作,对“两高”项目严控力度不断升级。

此前发布的《浙江省节能降耗和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十四五”规划》指出, 要以能源“双控”、碳达峰碳中和的强约束倒逼和引导产业全面绿色转型,坚决遏制地方“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建立能源“双控”与重大发展规划、重大产业平台规划、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年度重大项目前期计划和产业发展政策联动机制。

吴洁珍指出,包括钢铁、建材、石化、化工、造纸、化纤、纺织等在内的高碳行业是浙江实现工业碳达峰的重要突破口,浙江正以此为重点,推进产业低碳转型,同时扶持发展一批低碳高效产业。

鲍健强则指出,浙江在光伏、风电、核电等非化石能源领域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与空间,要进一步挖掘潜力。他建议,浙江应在“碳中和”的技术研发、创新和储备方面提早布局,培育“碳中和”未来产业。

数字化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浙江正处在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打造全球数字变革高地的关键期。

近日召开的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提出,要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把碳达峰碳中和数智平台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加快推进。

“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一方面可以说是浙江特色所在,另一方面也是当前浙江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吴洁珍告诉记者。

当前浙江正在打造“数据多源、纵横贯通、高效协同、治理闭环”的碳达峰碳中和数字化应用场景,以数字化手段推进改革创新、制度重塑。

建立碳达峰碳中和数智管理体系,实现监测预警、评估考核、数据回流的全链式闭环管理。引导和约束各地按照碳承载力谋划经济产业发展,强化碳生产力布局,实现“数智”控碳。

按照“构建数字平台”的要求,浙江对全省工业企业开展了全面摸排,形成碳排放重点企业清单;以化工产业大脑为突破口,加快建设细分行业产业大脑,促进精准用能控碳;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构建清晰准确的碳账户体系。

根据规划,浙江今年计划完成1635家碳排放重点企业(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碳账户建设,2022年实现2.07万家申领排污许可证企业碳账户全覆盖。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并非单纯意义上的环保竞赛,更是全新一轮的数字技术变革、科技创新竞赛。浙江也正在积极布局抢占科技竞争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近日浙江省印发了《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这是全国率先出台的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

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初步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抢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到2030年,着眼碳中和战略目标,绿色低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抢占碳中和技术制高点。

“碳达峰碳中和正在催生新一轮能源技术和产业革命,带动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大潮。”吴洁珍表示,浙江应当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最大变量,为构筑发展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字:   浙江探索“数智”控碳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图片新闻

  • 多家会员单位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第三方服务机构! 多家会员单位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第三方服务机构!
  • 康迈南京荣获“零碳工厂”认证 康迈南京荣获“零碳工厂”认证
  • 关于举办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的通知(同期举办年度碳中和领域颁奖盛典) 关于举办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的通知(同期举办年度碳中和领域颁奖盛典)
  • 碳排放市场迎新政,绿电能否分杯羹 碳排放市场迎新政,绿电能否分杯羹
  • 如何解决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回应 如何解决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回应
  • 中信建投:碳排放核算方案发布,促进绿电环境价值兑现 中信建投:碳排放核算方案发布,促进绿电环境价值兑现

在线评论

  •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法律规定,字数在200字以内。

战略合作联系

  • 投稿邮箱:jnzlhz@126.com
  • 广告合作热线:13552701370
  • 微信公众账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会员服务 | 多元化服务 | 招聘信息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